-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地方省级党委换届人事观察 -- 神仙驴
谢谢贝勒爷提供新看点
我家乡的奇迹,一个村出4个省委书记
在这个陕西地图上都难觅踪迹的小山村,数十年走出了四位省委书记和70多位县处级干部。而其中的家风渊源与传统,可追溯到更久远的时候。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走出了白治民、白如冰、白栋材、白恩培四位省委书记,因而被当地人称为“省委书记村”
袁家沟出来的人多跟该村的传统有着莫大的关系。明朝末年时,村里有个叫白行顺的人做了都御史。据清涧县志记载,此人是白如冰的先祖。明亡后,白行顺告诫后代要忠顺亡明,不做清朝的官。到了近代,袁家沟人仍尊崇家风。
小山村的显赫史
白姓在陕北地区是一个著名的大姓。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白姓家族中不断有重要的人物出现,并且伴随着革命的发展,显赫于中国的政治舞台。其中,尤以清涧县袁家沟的一支白姓最具代表性。
袁家沟是个在陕西省地图上也难觅踪影的小山村,但却无人可以忽略它的存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走出了白治民、白如冰、白栋材、白恩培四位省委书记,因而被当地人称为“省委书记村”。
袁家沟位于清涧县城东60多公里的高杰村北10多公里处,山大沟深。它的东面10多公里是黄河,西面5公里多是无定河。这里地处黄河西岸,与山西隔河相望。
全村群山环抱、沟壑纵横,一道南北走向的山梁横卧村中,把村子分成南北走向的两条沟,有风水先生说这是一条龙山。在两沟离沟口不远的相对应位置,各流出一股清泉,有人说这是龙的两个眼睛。全村人都饮用这两股泉水。两条小溪一年四季从不枯竭,村民叫它“常流水”。“袁家沟,沟对沟,两条小溪当沟流,四百人口住两头。”当地村民流传的一句顺口溜这样描述。白家祖辈居住的袁家沟分前沟和后沟,在后沟的地方分岔,形成东西两个沟,两条小溪沿着东沟、西沟顺流而下,汇入无定河。
村民们介绍说,袁家沟的白氏先祖是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的。至今,村子里还珍藏着一本修于明代的家谱,据称是清涧县最老最全的家谱。
据说这本老家谱是由明代洪武年间的贡生白严生主持书写。在家谱里,白姓族人每个人的名字按金、水、木、火、土,五世一轮回排序。不过,很多在外工作的人已经不遵照家谱取名了。他们在上家谱的时候,就会按辈分顺序另取一个名字,在旁边加注现用名。
村子里的老人们正在筹划着续修家谱,他们合计着重修家谱也要改革,一是把在外工作或者已经举家从袁家沟迁往外地的白姓家族的人重新登记造册,二是把从袁家沟嫁出去的女子也续修在家谱里。
袁家沟历史上就高官频出。这里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临近的高杰村私塾云集、文风浓厚,不少人家都把孩子送到高杰村去读私塾,直到后来袁家沟也有了私塾。
相传一位风水先生在袁家沟山头转了几圈之后,连呼:“好!太好了!”接着他神秘地说:“袁家沟要出三斗三升菜籽官!”还有一则传说,明朝初年,一名宰相看到袁家沟的风水富有灵气,断言要出九个皇帝,便向皇帝进言,在距袁家沟20公里的高家洼修建了一座玉皇大帝庙,破了袁家沟的风水。
袁家沟最终没有出现皇帝,但是出了好几个省委书记。从公开的资料看,白如冰与白栋材分别官至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白治民曾任福建省委书记,白恩培是现任的云南省委书记。实际上,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地省委还有第一书记的设置,该职位与现在的省委书记相当,因此白治民的省委书记并不可与其他人等量齐观,后来他就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仍属正部级干部。
上述四人中,白如冰已于1994年4月逝世,白栋材和白治民早已退居二线,只有最年轻的白恩培仍活跃在西南开发的改革大潮中。
《先锋国家历史》特约撰稿 白红义
[日期:2009-06-28]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袁家沟村是千古名篇《沁园春·雪》的诞生之地;是伟人毛泽东向全国发出著名的《东征宣言》之地;是陕北最早的革命策源地之一;是养育出共和国4位省委书记、8位副省级、28位地师级、70多位县团级领导干部的红色旅游胜地。
文/马蕊 白清洲 图/白蕾 韩文
这里只是陕北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普通得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位置。然而就是这个537人的小山村,却成了闻名全国的“传奇”村。因为这里是千古名篇《沁园春·雪》的诞生之地;是伟人毛泽东向全国发出著名的《东征宣言》之地;是陕北最早的革命策源地之一;是养育出共和国四位省委书记和百余名中高级领导干部之地。这里,就是位于清涧县城东55公里处的高杰村镇袁家沟村。
炎热的星期天,我们一行四人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去探访和寻觅这个充满神奇的小山村。袁家沟村山势险象环生,道路错综复杂。穿过村头的文庙,但见其山势宛如一条巨龙横卧眼前。正如民谣所云:“龙凤山,鱼鳖潭。此地天生自然贵,藏龙卧虎官不断”。
小山村诞生千古名篇
在袁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白江思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当年毛主席在这里居住了16天的地方,一进大门就看见院子里两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白江思说村里没有人知道这两棵老槐树有多少年了,从老人们记事起就一直存在,至少有百年的历史了。院子里一线五孔窑洞,毛主席当年就居住在中间那一孔,右边相邻的一孔住贺子珍,靠左边的两孔窑洞住着警卫人员,进大门右边的第一孔窑洞住着勤务人员。
窑洞里一应陈列着毛主席当年用过的物品,窑洞最里面是一个黑色的屏柜、再往前是一张八仙桌,左右分别放着两把太师椅,八仙桌上是一个竹篾编的暖壶,还有喝水的茶缸。炕上是一床简单的被褥和枕头,除此之外,是已经保护起来的一个小炕桌和麻油灯,还有一件蓝布大衣。
关于这件蓝布大衣,还引出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天,毛主席的秘书在袁家沟村头给大家讲述毛主席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故事:“主席现在穿的那件蓝布棉大衣还是在吴旗缝的,那时主席说什么也不穿,他说战士们不也穿着单衣吗?后来在警卫员贺清华等人的再三说服下才勉强穿上,现在主席连件像样的衬衣也没有。”
当时的村支书白发云一边吧嗒吧嗒抽着旱烟,一边听黄秘书讲故事,感到一阵阵难过。晚上,白发云偷偷给婆姨白玉桂说:“我今儿才晓得,毛主席尔格连件像样的衬衣也没有,你抽空给他缝一件。”白玉桂一听给毛主席做衣服,高兴地说:“我怕笨手笨脚做不好,毛主席笑话呀。”白发云说“你放心,毛主席身材高大,你缝宽套些。”于是,白玉桂把家里仅有的珍藏多年的一块白细布拿出,精心地缝起来。
过了两天,白发云把做好的衬衣送给毛主席,主席高兴地说:“发云,你媳妇的手艺真不错,真是个好媳妇!”说着,顺手拿出四块红军票递给他,白发云赶忙说:“主席啊,你怎么把我们当外人?你为受苦人操碎了心,难道缝一件衬衣,也要算钱?”毛主席笑着说:“你媳妇给我缝衬衣,关心我,我很高兴。给你四块红军票也是合情合理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我们红军铁的纪律嘛!”白发云听主席这么一说,只好把钱收下。从此,他把这四块红军票当做传家宝,生活再困难也舍不得花。
1971年,毛主席当年的警卫员贺清华、白海山等人和延安纪念馆的同志来到袁家沟时,白玉桂才把这四块珍藏多年的红军票交给他们,贺清华还给她写下了字条。
我们很难想像,毛主席当年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雪》。
1936年2月,已经到了冬末,这一年冬末的气候很特别,天气十分寒冷,而且从2月2日(农历正月初十)开始一直到2月7日 (农历正月十五),百年不遇的鹅毛大雪整整下了五天五夜。整个陕北高原白雪茫茫,所有的交通道路都被封得严严实实。
2月7日早晨,毛主席带领随行人员,踏着积雪,亲自到距离袁家沟村10公里的高家洼塬察看地形,了解渡口情况,准备挥师东征。
在此之前,毛主席苦苦寻求救国之路,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而站在白雪皑皑的高家洼塬上,目之所视,万里雪飘,千里冰封。一代伟人触景生情,谈古论今,感慨万千。当晚,毛主席回到袁家沟村所居住的窑洞里,就用那个小炕桌做办公桌,点着白蜡挥毫泼墨写下了名垂千古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伟人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在高家洼塬激发了灵感,创作完成于袁家沟村的土窑洞里,但最终发表却是在1945年8月底。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在重庆摆下“鸿门宴”,口出狂言:“中国不能有两个太阳”。毛主席临危不惧,笑答:“两个太阳应该由人民选择一个”。伟人离开重庆后,《沁园春·雪》正式发表,词中那种胜利姿态宣告蒋家王朝必然灭亡。老蒋恼羞成怒,邀请多位大诗人比试毛主席的代表作,但谁能有伟人的襟怀和文韬武略?毛主席嘲笑此“小动作”:“可以喷饭”!
直到现在,这个小炕桌上依稀还能看见一个被白蜡燃烧过的痕迹。毛主席东征离开后,窑主白育才非常珍惜这个小炕桌,他80多岁临终的时候留下遗言:这炕桌有毛主席办公时点蜡烧的印记,娃们可要记住,咱毛主席为穷人操心费力,不分昼夜啊,这张小炕桌以后就作为咱白家的传家宝永远保存下来。
小山村发出《东征宣言》
一代领袖毛主席翻山越岭来到偏远的袁家沟村,不是为了作诗留念,而是为了抗日救亡,解救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
1936年2月5日,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机关总部翻山越岭,傍晚时分到达袁家沟村。当时,毛主席住在白育才家的五孔窑洞里,沟道对面是红军总部机关驻地,博古等人居住在此,相邻的同一排窑洞设有警卫排、伙房、机要室、电台部等。
1936年2月5日这一天,天气十分寒冷,早晨起来,袁家沟的村民们发现村里突然来了不少人马,村民白育才家门口还站着警卫员,当时人们还不知道是毛主席率领的东征的红军。“根据村里老人流传下来的话,当时人们都觉得很神秘,看见门口站着警卫员,谁也不敢靠近,并不知道是毛主席,就是后来也只有几个人见过毛主席,一个是当时的窑主白育才,另外便是当时的贫农会主任和村支书白发云。”白江思这样告诉我们。
2月7日,毛主席视察东征地形时,登上高家洼塬,留下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雪》。
2月8日,视察渡口情况,督促渡河准备工作。
2月12日,毛主席同彭德怀致电叶剑英、杨尚昆等人并告周恩来:“东征命令即兴发布,于十三日、十四两日传达解释完毕。十五日一军团,十六日十五军团及方面军直属队向渡河点开进。各以四天行程到达准备渡河位置,待命渡河。在开进时,连队中讨论东征令,在指挥员中建立巩固的信心,发扬高度的积极性。”“东征行动在渡河之日前对居民仍严守秘密,每个指战员注意严守秘密。”
2月17日,毛主席发表著名的东征宣言:“一切爱国志士,革命仁人,不分新旧,不分派别,凡属同情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本军均愿与之联合,进行民族革命之伟大事业。”并且说明:“为实现抗日,渡河东征。”
2月20日晚,毛泽东主席与彭德怀总司令发布了东征作战命令。当晚,红军抗日先锋军分三路大军强渡黄河天险成功。
2月21日早上,毛主席和东征红军机关总部机关离开了袁家沟。之后,经高杰村、高家洼、辛关房儿沟乘木船渡河,踏上了艰险的东征征途,奔赴抗日前线。当时,袁家沟村就有10多名青壮年加入了东征红军的行列,跟着抗日先锋军冲向抗日杀敌的战场。其中有一个人后来也成了袁家沟村的骄傲,他就是白炳炘(化名马义,意思是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列主义),后来任当时的中共陕北第一分区特委书记、政委,陕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陕北东地特委书记兼政委,从事秘密交通工作,建立联络据点,运送武器弹药,迎接谢子长回陕北,支援东征红军渡河,打土豪,杀贪官,英勇奋斗,不怕牺牲,为开创陕北东部革命根据地做出了巨大贡献。
毛主席在袁家沟村生活和战斗了16个昼夜,为后来白如冰、白栋才等一大批热血青年坚定革命热情,投身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至袁家沟村户户有红军、家家有烈骨,更使得袁家沟村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小山村养育出4位省委书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江西的兴国,湖北的红安被誉为将军县,以全县诞生百名将军而闻名,而袁家沟村的闻名全国却是因它为共和国养育了4位省委书记:原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白如冰、原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白栋才、原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白治民、现任云南省委第一书记白恩培。同时,这个神奇的小山村还走出了8位副省级干部、28位地师级干部和70多位县处级干部。这不能不说是个传奇。
村里很多村民至今认为,袁家沟能出这么多高官,是因为袁家沟的地形奇特,风水好。正如村民白云富所说的民谣“凤凰山下藏龙虎,面对公案福千秋,山山环抱水环绕,代代富贵不断头。二泉会溪流当沟,土鱼抱鳖万年留。风水生成聚宝盆,世世代代出名流。”
民谣中所说的凤凰山是袁家沟村子正中央的一座山,叫龙凤山,龙凤山前南北对应有两座山,南边的高大,北边的雄伟。龙凤山左右两面各有一股泉水昼夜流淌,龙凤山对面有一道绵长而平缓的山梁南北贯通,四周的山将整个村子包围的严严实实、深藏不漏。民间传说玉皇大帝驾御龙查看凡间,飞在黄河两岸时突然看见沟壑纵横的山沟里有一潭清水十分壮观,于是驻足看到山沟里的人们在悠闲的耕种、鱼儿在深潭中嬉戏,老龟在河滩上晒太阳,半山上落一只凤凰,凤凰周围飞翔着五颜六色的鸟儿,好一番人间胜景。
御龙回到天庭后对他看到的景象念念不忘,于是趁玉皇大帝不注意偷偷溜出天庭,来到他梦寐以求的地方,玉帝得知后勃然大怒,传给御鹤法器,并派他除掉御龙,御鹤飞来后啄瞎御龙的眼睛,又准备去啄凤凰,这时御龙紧紧缠住凤凰沉入潭底,御鹤没了办法,只好利用法器化成看风水的人,告诉村民要想得到上天的保佑,必须在村子里修两座庙,一座娘娘庙保子女平安,一座文星魁星庙保代代出人才。
这都是古老相传,袁家沟村真正能养育出这么多杰出的人才,是有深层次的客观原因的。
不少人误以为,袁家沟村便是袁姓为主的村庄,其实袁家沟村是单一的白姓,全村136户人家都姓白。那为何叫袁家沟呢?据说是因为袁家沟村有三股碗口大的泉水昼夜流淌,形成小河,村民们纷纷在河边筑起菜园并利用泉水灌溉,周围村庄的人羡慕地称其为园则沟,后经演变取谐音为袁家沟。
从袁家沟最古老的白氏家谱记载,曾有皇帝亲批得嘉奖诰书十二统,可谓是科甲绵延,忠良世家。但是,袁家沟村能出这么多高官最重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当然是对教育的重视和后人自身的勤奋努力。袁家沟村自古以来就崇尚文化,注重教育。在村子中修建文星魁星庙,在教育上,村民们信奉“宁可一日无餐,不可一日无教”的古训,大力注重教育的结果就是古代有“明朝汉州知州白行顺”,现代有四位省委书记以及百余名中高级干部。
其次是第二高小的影响。第二高小的创办人是白雍熙,生于高杰村,民国初就读于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接受孙中山三民主义,追求进步,立志教育救国。1914年返乡从事教育事业,积极宣传和倡导用新思想办学。1920年创建第二高小,任校长,白雍熙任职时将家中12孔窑洞拿出当做校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废旧立新。并且聘请白明善、白自强、李宗白等共产党员担任教师,为党培养出了白如冰、白治民等一大批优秀的革命人才。
其三是因为袁家沟村较早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1919年“五四”运动后,在北平的学生李子洲(子洲人),呼延震东(清涧人)受李大钊派遣一起回陕北,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192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的李子洲出任校长,呼延震东出任榆林中学训育主任,他们带来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了一代人。
除此之外,1923年创立的绥德师范也为培养这些人才起了重要作用。绥德师范是陕北地区为数不多的高等学府之一,这所学校不仅在陕西,而且在全国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从清涧出去的高级干部中,大多为上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绥德师范学校的学生。白如冰、白栋才、白治民等人也都曾就读于绥德师范,可见绥德师范的教育对袁家沟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原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白如冰是袁家沟走出的第一任省委书记,1912年3月出生于袁家沟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远祖便是明朝汉州知州白行顺。白如冰自幼饱尝饥寒之苦,且左腿跛瘸,受人歧视。上县第二高小后,受革命熏陶,1925年参加学生运动。并且从白明善寄来的《共产主义ABC》《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书籍中获益匪浅,1927年加入共青团,翌年6月转为共产党员,在党的带领下,深入农村、学校,积极参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红军工作。从1928年起,历任袁家沟党支部书记、清涧县东区区委书记、中共陕北特委候补委员兼横山县委书记、延川县工委书记、中共西北委特派员兼延长县委书记等。1974年11月至1982年12月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
半个世纪中,白如冰为党的事业奋斗不息,为山东的建设鞠躬尽瘁,在指导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大胆探索。1994年4月8日,因病去世。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等电唁致哀。
原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白栋才出生于1916年,192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至1938年任陕北贸易局秘书,陕北省苏维埃主席团巡视员,后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任教员、班主任、区主任,部主任,后任中共陕北三边地委书记,延安中央党校五部主任。1949年起任中共江西省南昌地委书记,中共江西省委第三副书记。1956年4月任江西省委书记处书记。1979年起历任江西省委副书记、书记、省长,1982年8月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委。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顾问(部长级待遇)、原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白治民生于1918年,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后历任西安公路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组长,陕西省委常委,福建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顾问等职。
2007年1月26日,白治民在北京逝世。他重病期间及去世后,胡锦涛、曾庆红、贺国强等分别以不同的形式表示慰问。
现任云南省委第一书记的白恩培出生于1946年,与前三位生于斯长于斯的省委书记不同,白恩培在12岁时就跟随父亲搬到延安。1965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在航海设备与自动控制系学习。大学毕业,先在省军区独立师农场劳动锻炼两年,后分到延安柴油机厂。
从1972年到1983年,白恩培从车间调度员、技术员、副厂长,一直干到厂长。此后,担任延安当年最大企业延安卷烟厂的厂长。1983年9月出任延安地委副书记,1985年升任地委书记。1990年后,白恩培又出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区委副书记。1997年调任青海省委副书记,1998年当选青海省省长,1999年6月担任青海省委书记。2001年10月调任云南省委书记至今。
白恩培虽然只在袁家沟村呆了12年,但他丝毫没有忘记自己是袁家沟村人,更没有忘记对袁家沟村民的关心。2006年,在白恩培的关心、协调下,由长庆油田投资修筑了从清涧县城到袁家沟村的柏油马路,改善了多年来那条狭窄和险要的土路。当地村民提起白恩培,不由得称赞“好人哪,当了官也没忘记老百姓呀。”除了这四位省委书记,袁家沟村还养育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比如,原陕西省委副书记、省地质学会理事长白耀明;原陕西省烟草专卖局副局长白海延;西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白珍实;兰州医学院副教授白润江;现深圳市委副书记白天(白栋才之子)等。
袁家沟村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因为一代伟人毛主席和东征宣言,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因为为共和国培养和输送了100多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而闻名全国。我们相信,袁家沟村会有更多的后人沿着前辈们走过的路,走出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辉未来!
记者手记
结束了对袁家沟村的采访,我们久久不能平静,既惊讶于袁家沟曾经的传奇,也惋惜于如今的颓败,更憧憬辉煌的未来。
袁家沟村的闻名还因为它的贫穷。高杰村镇党委书记惠生礼说,袁家沟村是全乡42个村中最穷的一个。据袁家沟村支部书记白江思说:“全村人口537人,现在在家的不足200人,而且基本都是45岁以上的‘老弱病残’。村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收入主要以枣为主,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如果天工不作美,温饱都有困难。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很多人家的门都锁着。”所以,我们才感觉到一丝寂静,还有颓败。
清涧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韩世强说,清涧县为中国革命培养了400多位红军战士,而袁家沟村更为共和国养育出了4位省委书记和100多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他们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的政府不会让这个小山村继续贫瘠和颓败。2007年,清涧县委、县政府在袁家沟村打造红色革命旅游基地和红枣生态旅游基地,开创富民强村的新路子。
清涧县文化局局长郭彩萍说,袁家沟村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们要把它保护起来。截至目前,县上克服重重困难,为维修袁家沟革命旧址,修建碑廊,硬化道路,总投资已经超过300万元。2009年,袁家沟村将在深圳市委副书记白天的投资和关怀下,打造“三馆”——《沁园春·雪》纪念馆、东征纪念馆和袁家沟人文展览馆,为今后的大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袁家沟村的未来会有一个崭新的面貌!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3 层
🙂是他,接任令狐的 贝勒 字54 2010-01-24 08:42:52
🙂汉族的 神仙驴 字84 2010-01-24 09:00:39
🙂谢驴大,袁家沟真是传奇 贝勒 字0 2010-01-24 19:59:45
🙂不会是白鹿原上的?
🙂白鹿原那是西安的,清涧白氏是陕北的 3 ginsburg 字300 2010-01-26 09:53:54
🙂谢谢回复指点, 地球人在中国 字22186 2010-01-27 01:46:28
🙂虽然一直在西部任职, 云中城堡 字106 2010-01-24 17:29:53
🙂呵呵,也就这么多本钱了 3 神仙驴 字422 2010-01-25 13: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