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三公九卿 -- 淡竹

共:💬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三公九卿

三公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

有此词,西汉经今文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

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见三有事)。古文经

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

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

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

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

三公。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集权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辅政,以后掌权重

臣如张安世、史高、王凤等人,都居大司马大将军之位。

于是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成帝绥和元年(前8),采纳

何武的建议,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又把大司马、大

司空的俸禄提高到与丞相相等,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

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寿二年(前1),改丞

相名为大司徒,和今文经所说的三公名称完全一致。又

将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师、太保置于三公之上,头衔

高而无实权。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

最大,如董贤、王莽均居此职而专擅朝政。新莽时,沿

袭了西汉三公制。

  东汉初仍设三公官。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改

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三公

各置秩为千石之长史一人,又各置掾属数十人。以太尉

为例,下有分管诸事的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

贼曹、金曹、仓曹等曹。三公府当时简称为三府。三公

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汉光武帝刘秀推行更极端的帝王集权,不使权归大

臣,名义上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

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

冀等,都拜为大将军,大将军开府置官属,位在三公上。

三公不仅受制于尚书,而且还要俯首听命于外戚、宦官,

有的甚至就是他们的党羽和亲信。按照经学家的说法,丞

相辅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如果出现各种灾异,皇帝、

丞相都要引咎自责。东汉时,皇帝把罪责推向三公,故

每有水旱等灾,三公常被策免。所以仲长统说三公有名

无实,“备员而已”。

  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建安十三年

(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为丞

相。两汉时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

  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

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

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

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

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

官、赠官。明、清同。

九卿

秦汉时掌管政务、魏晋以后逐渐不具实权的朝廷诸

官。

各代“九卿”不一。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

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

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汉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

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

九卿。宣帝、元帝时,九卿称谓出现于诏书中。但《汉

书》中所见的卿,有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行、

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右内史、

左内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几种官。将九卿定为

九种官职,则始于新莽,其制中以中二千石为卿。即以

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士、秩

宗、典乐、共工、予虞为九卿,分属于三公。

东汉和新莽一样,中央政府中设有九卿的官职。《续

汉书》将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

正、大司农、少府定为九卿。九卿固定为九官后,和九

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员被排斥在九卿之外。东汉末到三

国,有人就试图为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辩护。刘熙《释名》

否认汉有九卿之说,认为所置是十二卿;韦昭《辩释名》

则认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谓外卿。

  魏晋以后,九卿多同东汉之制,仅廷尉有时改称大

理;北魏改少府为太府。故隋唐九卿为太常、光禄、卫

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已无行政

之权。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并(见卿监)。明、清

遂改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都御史,大

理寺卿,通政司使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

已成虚衔或加官、赠官。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