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零)经济物理学原理 -- 唵啊吽

共:💬337 🌺72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无辜的二氧化碳

在这个【物质循环的世界】系列中,人类经济文明进步可以归纳为两个原则:维持物质循环和吸纳物质循环。由此,定义了第四产业,就是维持物质循环的产业。

哥本哈根会议,实际就是关于维持碳循环产业的问题。即人类把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如何再循环回去,使得它不至于滞留在大气里。

本系列开卷就点明了资源的循环性质:没有无限的资源,但是有可以无限循环的资源。石油或许会枯竭,煤炭或许会烧完,但只要碳循环维持运行,人类依然可以无能源枯竭之忧(行星演变暂且忽略PBS:火星金星的现状和地球的未来)。

我们知道,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是最重要循环之一,食物链起端就是光合作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质主要就是碳组成的,以至有机化学基本就是碳化学,而生物质就是二氧化碳经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所以,如果我们是生态保护主义者,我们是环境保护主义者,根本不必畏惧二氧化碳。事实上,二氧化碳增加了,地球就更加容易绿色。中国在过去半个世界面临的荒漠化很可能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而得到有效治理。所以,“减排”是阻断碳循环,是阻碍人类进步,生物能源是疏导碳循环,是推进人类进步。

中国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地方,就是森林面积不断扩大。这是加速碳循环的最好的方法,是第一产业和第四产业合而为一的高效率经济。

在过去几十年中,人类治理污染的规范越来越完善,如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得到控制,破坏臭氧层的弗里昂被禁止。中国粉尘还很严重,严重危害中国人的身体健康。至于二氧化碳,中国还嫌不够,因为中国还有发展林农牧业,中国的人均可耕地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对中国生态恢复植被有百利而无一害。

据说二氧化碳增加了温室效应。我们知道,地球上之所以有生物就是因为有大气的温室效应。中国西部戈壁沙漠,正需要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更强的温室效应以恢复植被。什么时候中国西北部沙漠消失了,黄土高原变成黑土高原了,我们再来考虑是否需要减排。如今,我们不考虑减排,我们有限的治理污染的资源应该用来治理粉尘。

减排是阻断碳循环,不是疏导碳循环。疏导碳循环应该是开发生物能源。对,中国承诺了“减排”目标,不过,中国“减排”不是有石油不烧,有煤炭不用,而是开发新能源,增加植被面积。“减排”的提法很不科学,科学的提法应该是疏导碳循环。

有人说,二氧化碳会引发灾难性气候变化。如果这样,就确实应该认真考虑。尤其是已经排放了许多二氧化碳并有先进科技技术的发达国家。但是,这次哥本哈根会议上,美国好像并不在乎这个可能的灾难,他们最有能力减排,以为他们科技最发达,他们避免灾难的动机也最强,因为气候灾难来时是玉石俱焚,不分贫富,这有如开宝马的人比没有车的人应该更关心公路状况一样,生活富裕的人比贫困的人应该更惧怕地球毁灭,而哥本哈根会议则相反,好像富人比穷人更不怕地球毁灭,这不得不引起我对二氧化碳引发地球灾难科学预测表示怀疑。因为最科学的美国也是最富裕的国家,好像并不在乎他们断言的地球灾难。

其次,既然二氧化碳和温室效应是生态运行的基础,二氧化碳是生物质的来源,二氧化碳增加了,应该是生态更加容易恢复,温室效应加强了,应该是生态得到更多的保护,这是我对二氧化碳可能导致灾难的第二点怀疑。对,大气和生态有相互作用,大气和生态都是复杂系统。复杂系统是否稳定,因素很复杂,现在科学家和科学家之间还辩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我以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关键与太阳能在生态系统内部耗散过程有关,没有这个耗散过程就没有生命而只有沙漠。所以有更多的二氧化碳,就可以制造更多更有效的光合作用(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产生更多的生物质,如此生态系统将更加稳定,人类生存灾难的几率会更小。这是我的推理。

虽然美国在进行世界现在最大的两场战争,奥巴马却拿了诺贝尔和平奖;虽然戈尔以推动减排拿了诺贝尔奖,美国却不承担减排义务,只争课碳关税的权力。二氧化碳何辜,被套上污染的恶名?总之,我看不到最科学最有技术的美国有避免二氧化碳灾难的诚意,这不得不使我对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灾难的科学结论产生怀疑。

按照我的推测:二氧化碳无罪,二氧化碳有功!让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再谈判十五年吧,当年中国入世也谈判了那么多年。十五年之后,中国大地将披满上绿色植被,中国沙漠将成为稀缺旅游资源。

快乐是什么:杂谈全球变暖(再续)

快乐是什么:【原创】杂谈全球变暖(再再续)

PBS:金星的温室效应揭示地球的二氧化碳不是全球暖化的原因

PBS:现在地球大气中CO2浓度是388ppm

PBS:地球是唯一的太阳系行星正在经历着气候变化?

通宝推:土拨鼠yuanap,邓侃,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