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话商君】说姓氏(上) -- 履虎尾

共:💬166 🌺37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秦始皇叫嬴政还是叫赵正

秦为赵氏考:

  长期以来,人们把秦朝称为“嬴姓统治者”,称秦始皇为“嬴政”。

   秦朝固然是“嬴姓统治者”,赵国难道就不是吗?请看下面两段话:

   (韩厥)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口蜀,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候,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史记·赵世家》)

   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居二日半,简子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帝告我:‘晋国且世衰,七世而亡,嬴姓将大,败周人于范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史记·赵世家》)

  前一段话中韩厥说赵盾家族是嬴姓在晋国的一支;后一段话中赵简子梦见上帝对他讲“嬴姓将大”,就是说赵氏将强大, 预言三家分晋。可见,秦、赵俱为“嬴姓统治者”,不得以嬴姓专指秦朝。

  那么,这个“秦赵皆为嬴姓”和“秦为赵氏”又是怎么会事呢?

  要搞清这个问题,就先要从中国古代的姓氏说起。

  先秦时期“姓”与“氏”有严格区别:姓表示血缘所出(主要标志一个人的母系),氏则是以封地和官职等所获家族称号,实际上是姓的分支(主要标志一个人的父系)--而这个“氏”才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姓”(姓氏)。

  先秦时期女子 “称姓不称氏”,且称姓时要放在名字之后。仅以秦国宗室女子为例,见于史籍者,如 “缪嬴”(秦襄公的妹妹,为周丰王妻;另有一缪嬴为晋襄公夫人),“怀嬴”“文嬴”、“辰嬴”(秦穆公一次就送流亡的晋公子重耳五个宗室女子,文嬴是其中之一。怀嬴和辰嬴实为同一人,她最初嫁给在秦国为人质的晋太子子圉,子圉只身从秦国逃跑,回国即位,是为怀公。后来秦穆公又把子圉故妻送给重耳,改名辰嬴), “葛嬴”(齐桓公夫人),“秦嬴”(楚国司马子庚夫人)。

  而氏仅供男子使用,男子“称氏不称姓”,并且称氏时要放在名字之前。清朝著名学者钱大昕曾批评一些人把先秦的“姓”与后代的姓混为一谈。他说:“三代以上未有系姓于名者。汉武帝元鼎四年,封姬嘉为周子南君,此男子冠姓于名之始。后代文人有姬昌、姬满、姬旦之称,皆因于此。好古之士,当引以为戒”(《十驾斋养新录》卷二十三《姓氏》)。查遍《左传》、《国语》、《战国策》、《吕氏春秋》、《史记》,未见有人叫“嬴Ⅹ”或“嬴ⅩX”者,在《汉书》中才出现了一个叫“嬴公”的人,可见钱大昕之论十分精确。现在人们都把秦始皇叫“赢政”,其实是开历史的玩笑。

  搞清了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说说“秦为赵氏”的历史典故。

  司马迁在《史记》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秦国和赵国王室同姓同氏(即嬴姓赵氏)。秦和赵源出于嬴姓同一祖先。远祖是女修(为嬴姓女祖先,这是母系),近祖是蜚廉(父系)。

  “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後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後为赵。”(《史记·赵世家》)。季胜的曾孙造父幸于周穆王。

  “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恶来的曾孙是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 (《史记·秦本纪》)

  也就是就秦王室在“发达”之前长期依附于赵王室,同时还得到了赵这个氏--这就是秦赵同氏的原因。(按周代宗法,秦赵氏为小宗,赵赵氏为大宗,到最后,是小宗灭了大宗,正是对宗法制的讽刺。)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有两处记载直接称秦始皇为“赵政”,其一:“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史记·秦始皇本纪》)”

  其二“(楚考烈王)十六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史记·楚世家》) ”

  实际上,“秦为赵氏”并非司马迁的一家之言,而是汉朝人的共识。

  陆贾对汉高祖说:“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陆贾跟随刘邦打天下,前半生就生活在秦朝,他的话自然不会错。

  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在其《淮南鸿列》一书中就两次称秦始皇为“赵政”。如:“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人间训》)、“赵政昼决狱而夜理书,御史冠盖接于郡县,复稽趋留,戍五岭以备越,筑修城以守胡,然奸邪萌生,盗贼群居,事愈烦而乱愈生。”(《泰族训》)。

  汉武帝的儿子燕王刘旦曾上疏给皇帝:“昔秦据南面之位,制一世之命,威服四夷,轻弱骨肉,显重异族,废道任刑,无恩宗室。其后尉佗入南夷,陈涉呼楚泽,近狎作乱,内外俱发,赵氏无炊火矣。”(《汉书·武五子传》)。

  三国时曹植上疏给魏明帝:“绝缨、盗马之臣赦,楚、赵以济其难。”(《三国志·魏书十九》)。“绝缨”见《说苑·复恩》,为楚庄王故事;“盗马”,典出《史记·秦本纪》,说的是三百“岐下野人”为报答“食马之德”,在战场上冒死勇救秦穆公的故事。曹植以秦为赵氏,故以“赵”代指“秦”。

www.SonicChat.com

  对于司马迁关于“秦为赵氏”的论述,后世史学家要么视而不见,要么不以为然。

  清朝学者梁玉绳质疑道:“此《纪》前云‘非子蒙赵城姓赵氏’,《始皇纪》云:“姓赵氏”,此论又云“秦为赵氏”。夫后人追溯所出,秦、赵可以互称,若专言姓氏,岂容混冒妄载。《通志》云:“凡诸侯无氏,以国爵为氏”。秦自非子得邑则以秦邑为氏,及襄公得国则以秦国为氏,相传至于始皇。若赵氏者自造父获赵城为赵氏,其后微弱而邑于晋,则以赵邑为氏,及三分晋国则以赵国为氏。岂有秦国之君而以赵国为氏乎?”(《史记志疑》卷四)这个提问似乎挺有道理,但司马迁并非不知诸侯“以国爵为氏”。他在《史记·秦本纪》最后一段总结性地指出:“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他特别强调秦朝并非以国为姓(氏),虽然世有秦氏,但并非秦国王室这一支。

  也就是说后人把古代的姓和氏混为一谈,将秦国国姓嬴,当成了秦的氏(所谓的嬴氏),以为秦以嬴为氏--实际上秦赵两国都是以嬴为姓,以赵为氏,即“秦赵皆为嬴姓赵氏”。

  正因为秦赵同姓同氏,所以才了在秦灭六国后,秦始皇要独封赵王室于代郡,建立代国,到二世时才消去“代王”封号--当然,这是后话了。

  不过更让后人可叹的是,长平一战,赵氏一门骨肉相残--也许是所谓的报应,秦赵氏在亡秦之战中被诛灭殆尽,反到是赵赵氏成为后来中国的大姓。这一次,是历史给我们开了个玩笑。

通宝推:林风清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