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78) -- 江南水

共:💬62 🌺277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81)

西方谚语,两个脑袋比一个脑袋聪明,孟尝君也想到了在他这里混饭吃的脑袋们。

一听是这种事儿,这些脑袋们也没招儿了,意识代替不了物质啊。

大伙儿都没招儿的时候,坐在最下座的一个门客(混饭吃也是有等级的)自告奋勇的站了出来:我能拿回狐白裘。

深夜里,这位仁兄装扮成狗(不知道是怎么装扮的),进入秦王宫的收藏室,把狐白裘又拿了回来。

关键时刻,还是需要动手能力强的。

此为“狗盗”。

枕边风一吹,孟尝君马上就自由了。

自由后的孟尝君对咸阳没有丝毫的留恋,立刻更换通行证,改变姓名,向着自由的东方飞驰。

夜半,函谷关。

函谷关外就是另一番天地了,孟尝君离真正的自由只有一步之遥。

这一步之遥,却被严苛的秦法变成了天堑。

秦法规定,鸡叫后才放行人出关。

以秦人执法必严的精神,这会儿让守关的开关放行是不太可能的。

要是等到鸡叫,鬼知道那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儿啊。

就在孟尝君一行人在函谷关下徘徊的时候,秦国的追兵就在他们身后。

秦昭王解除了孟尝君的软禁后,马上就后悔了,派人去探听孟尝君的下落,孟尝君早就没影儿了,秦昭王也立刻派人前去追赶。

这才是真正的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眼看孟尝君的自由就要化为泡影了。

一个下座的门客(比前一个的等级高点儿),挺身而出,学起了鸡叫,函谷关内外的家鸡野鸡随声附和。

这是“鸡鸣”。

最关键的时刻,还是需要动口能力强的。

后来的周扒皮就是这位仁兄的山寨版,如果周先生没有听说过这个典故,那也算是他的原创。

孟尝君离开函谷关不久,也就一顿饭的工夫,秦国的追兵也来到了函谷关下,算是为他送行。

王安石认为,孟尝君只是鸡鸣狗盗的头子,不能得到真正的贤士,如果有一个真正的贤士,凭借齐国的实力足以制服秦国,犯不着用这么下作的手段逃命。

王荆公还断言,就是因为孟尝君手下有了这些鸡鸣狗盗之徒,才致使真正的贤士不来归附他。

王荆公的这个论断有点儿高。

高者,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也。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人才井喷期,自我感觉多少有两把刷子的,都积极奔走,争取能够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基本上没有漏网之鱼,孔老夫子、孟老夫子都没有例外。

但是,放眼那几百年,又有几个人能够凭一人之力扭转乾坤呢?

在我看来,也就管仲和商鞅两人而已。

这种超级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非但这种人可遇而不可求,这种人需要的舞台也是可遇而不可求,多少偶然因素才能造就这么一个奇迹啊!

我倒要问一下王荆公,按照他的标准,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上(到王荆公时代),有几个真正的贤士?

可惜他听不到我的提问,但是我相信他也找不出几个。

王荆公的这个论断竟然还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跟王荆公产生共鸣的这些人,认为把天下交到他手上,他足以改天换地,扭转乾坤。

这只能说明某些知识分子的无知和狂妄。

无知和狂妄并没什么,无知并且狂妄的人侥幸拿到政权,那就是灾难喽。

事实上,王荆公本人也没有做到扭转乾坤。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全文如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秦昭王扣押楚怀王,楚国只能吃哑巴亏,打掉牙和血吞下,但是他得罪孟尝君就没有那么便宜了。

回到齐国后,齐湣王任命孟尝君为丞相,孟尝君马上展开了对秦国的报复。

公元前298年,孟尝君纠集了韩国和魏国,前来找秦国的晦气。

那几个国家为啥不掺和啊?

一个一个分析:

燕国正在琢磨怎么对付齐国呢,跟齐国联合……?

赵国的赵武灵王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忙着呢。

楚国正在忙活着找新领导呢,楚怀王不是被“挽留”在秦国了嘛。

也就是说,三个国家,这是齐国所能召集的所有力量。

只要东方六国一认真,秦国就会有大麻烦,这不,在自己的家门口,函谷关,秦国也吃了瘪。

但是,漫长的战线也让三国联军陷入了困境,后勤补给和兵源都跟不上趟儿了,三国联军打上了附近西周的主意。

(按:局促于洛阳的周王室又分成了东西两部分,称东、西周)

西周固然得罪不起三国联军,他也得罪不起秦国啊,只好派苏代前来交涉。

苏代扯了很多,归根结底一个意思,齐国攻打秦国纯粹是为韩国和魏国义务劳动,他们两家没有了秦国的威胁,就要威胁齐国。

苏代的这个说法符合实际情况,齐国跟秦国之间隔着三晋,打完秦国,他们吃肉(占领土地),齐国顶多喝汤(捞点儿金银财宝之类的)。

任何时代,不动产土地都比动产值钱得多。

占领了秦国土地的三晋,立刻就是齐国的大敌,齐国捞的那点儿动产,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又会成为三晋的,整个就是白忙活。

在这种情况下,孟尝君也只好不了了之,秦国算是过了一关。

顺便说一下,就在这一年,黄河和渭水断流一天,看来在当年黄河中上游的环境,就已经有问题了。

过了这一关的秦国,并没有高兴多长时间,出来混,有些东西是必须要还的。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死在秦国的那一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组成联军,再次来找秦国的麻烦。

燕国没有参加联军的原因,跟两年前一个样儿。

楚国忙着办理楚怀王的丧事,也没闲工夫操心国际上的事务。

二流的宋国,竟然也有闲情逸致跟着掺和,这也算是一个不多的例外。

细心的您可能会问:水,你幼儿园毕业了没有,咋不识数呢?

我摸着你的良心,向你保证:虽然俺没有上过幼儿园(不是我不上进,是当年的条件所限),但是十以内的数,俺还是能掰扯得比较明白的。

这几个国家里,有一个比较特殊,中山国。

中山国此时是赵国的附庸国,要听赵国的吆喝,所以说是五国联军。

五国联军,绕过易守难攻的、秦国的天然门户,函谷关,来到了盐氏(今山西运城),只要渡过黄河,前面就是一路绿灯啦。

这下,秦国的头真的大了。

由着五国联军折腾下去,秦国就得来一次咸阳保卫战,这风险不是一般的大。

为了规避更大的风险,秦昭王拿出了黄河以东的部分地区,反正这些地方也是抢来的。

秦国把武遂重新归还韩国,把封陵归还魏国,作为联军撤兵的筹码。

差不多就行了,搞得秦国狗急跳墙,谁也没有好果子吃,五国联军同意了秦国的价码,没有得到土地的那几个国家,就算是为魏国和韩国义务劳动了一次。

这几个国家攻打秦国是不是为楚怀王出气,不好说,但客观上还是有点儿为楚怀王出气的意思。

我认为,秦国本不该这么被动的,在楚国有了新领导后,完全没必要不让楚怀王回国,让楚国新老领导人见个面,对楚国的杀伤力可能会更大。

这也怨不得秦昭王,毕竟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过一个国家两代领导人都活着,国家处于麻烦状态的先例。

不过,秦昭王很快就会看到这一幕了,这一幕就发生在秦国的邻居,赵国家里。

看到这一幕,秦昭王或许能够自我安慰一下:幸亏当年没有扣下赵国的主父。

对,赵武灵王也来到过秦国,并且也是差一点儿被扣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