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旧贴新发】辽宁没落的原因 -- 凉菜热了

共:💬628 🌺3438 🌵6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作为一个老东北人来批评两句

我也是东北人,而且是土生土长的那种(祖先百多年前就来到这片黑土地了)。这么多年走南闯北,心里还是很怀念自己的家乡的。网上对东北和东北人的批评很多,很多让我都承受不了,但是静下心来仔细思量一番,又觉得很多不无道理,因为人主观上往往不愿意正视自己的问题,一味指责为对东北人的偏见是不对的。

我这里把东北人的毛病主要归结为心态。下面主要讲两个方面:

第一,官本位为代表的封建残余文化严重。

曾几何时,东北作为移民者的家园,没有了关内的那些陈规陋习,但是到头来催生的不是美国式的平等思想,而是改头换面了的封建时代的官本位文化。

一般来说,在北京上海的政府机关办事,只要政策法规明确写明是允许的,那么办事员都会为你放行,一般不会故意刁难你;在内地其他地方,多数情况也能放行,偶尔需要送点礼表示表示;但在东北,所办的事情对经手官员本身无直接利益的话,如果你不意思意思,那基本上是办不成,否则就算你把政策法规的红头文件摆在他面前也没用,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东北的一个特点是官多,以我家乡为例,一个八千多成年人口的乡,乡政府的编制有三四百人之多,副乡长副书记加起来有十来个,这样一来办事的成本往往很高,如果哪一个副职你没有打点到,那么这个人可能会变本加厉地阻挠你,按照流行的说法,"其实我根本不在乎你那点东西,要的是你对我的尊重",结果是本来对所有人都有好处的事情,就因为那么一两个人作梗而流产。结果就是办事难。一个人在机关办了一趟事,如同上了一回刑,回来后三天心情都不会好起来,各种莫名其妙的刁难太多了——这样如何能让人对东北爱得起来。对比一下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工作的效率,简直是两个世界。

听普通人的闲聊也可窥社会价值观之一斑。平时坐公共汽车,乘客们聊得往往就是我认识谁谁谁,那个当官的八大姨和我熟之类,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透露着一个心态,我得比你牛逼。东北这种官本位的文化很可怕,很多老实巴交的人进去后不管是为了上进,还是为了明哲保身,都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整天捉摸的就是营营苟且投机钻营揣摩上级意图那一套。很多人吃着国家的俸禄,喝着人民的血汗,名车豪宅,终其一生所破坏的事情,恐怕比干成的事情还多。这种情况下,企业在东北本来就生存不易,然而很多时候,还是会有荒唐的杀鸡取卵的事情,比如现在福克斯上富人榜排名一百来位的石山麟,其实本来是东北的企业,最后被硬生生赶出了东北,这种不顾国家的利益,甚至不顾本集团的利益,只为了满足自己高高在上的人上人心理而导致的处处刁难心态,早已深深地刻在了东北的官场文化里面。

第二点是东北人死于安乐的二世祖心态。

大家普遍反映东北人不能吃苦。东北人真得不能吃苦吗?回想起祖辈,他们背井离乡,很多人背着孩子一路要饭来到东北,披荆斩棘(这里有人开过小片荒吗?),夏天忍受着铺天盖地的蚊虫,防不胜防的黑瞎子和张三(狼的别称,经常趁大人在地里耕作的时候叼走玩耍的小孩——所以有张三不吃死孩子的谚语),冬天忍受着室内零下的严寒(过去东北平原上煤很贵,东北一家冬天就靠炭火取暖,冷得苦不堪言,因此产生了猫冬的习惯:一家人或者几家人一起围着被子挤在炕头)。还有瘟疫,一场"快得行"就能让全村人死得七七八八,剩下的人去逃难。

后来有了近代化和现代化,有了电灯,火炉,暖气和各种机械,所有的东北人想的都是决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再吃一点苦,真是噙在嘴里怕化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代比一代更加娇生惯养的东北人。他们心态还停留在早先那种物资富足的时代;有很多人反映东北人假豪爽真小气,很形象地反映了东北人普遍的那种俺先前阔着的死要面子但又撑不住场面的败落户心态。改革刚开始的下海大潮,我们看到很多辛辛苦苦的江浙人,却很少见到东北人;直到后来在倒闭大环境的逼迫下,很多东北人也做起了小生意,只是已经错过了好时候--同时也证明人是有惰性的,不逼是不会有出息的。

最后,对有志于回去建设家乡的同志泼瓢冷水:人斗不过现实。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和渺小的。当年袁崇焕空有力挽狂澜的主观良好愿望,就算他顶住了客观困难(跶子的军事压力),他顶住了官场内部的势力和惯性否?最后空落个大忽悠的历史骂名而已。

通宝推:白玉老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