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间谍奇闻—法国特工之撬保险柜 -- 俺老孫

共:💬38 🌺44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间谍奇闻—法国特工之窃密史诗(续)

在国际上通行的外交豁免权即包括对外交人员及其家属、随身的行李和文件,也包括有外交标记的邮件包裹,这个统称外交邮袋,主要形式乃里用封铅和火漆封住的密封口袋。各国使馆的负责人定期将外交邮袋送交飞机、轮船、火车等的运输工具托运。要下手偷取外交邮袋就往往就在交付到运输工具以后进行。

勒鲁瓦的情报组织在所有这些机构里都安插了可靠的人员,密切注意外交邮袋到达的时间、存放的车箱、看管的人员等,并将信息传递回情报局行动处,再由负责的官员决定是偷还是放过。这些人员虽然只担负获取信息的任务,有时也会遇到生命危险。譬如有个情报员是铁路工人,情报局发现有人利用电磁铁将密信箱藏在火车车箱底下,这个铁路工人奉命去查,他的工作本来就是在一列火车到站停靠时敲打车轮,检查轮子发出的声音是否正常——这个动作在铁路边生活过的人应该都很熟悉。这个情报员就利用做这个工作时进行检查,但不幸被火车压死了。究竟是意外还是谋杀?一直也没搞清楚。

但勒鲁瓦他们偷窃外交邮袋的行动多数时候还是成功的,每次都是从存放地将邮袋偷窃得手后立即交由早已等候的小车飞速的送往距离最近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都是些掛着“某某科技公司”牌子的大楼,里面一家公司所应该有的一应俱全,只是在某一扇“闲人免进”的门背后才暗藏玄机。邮袋送到后立刻交给“实验室”主任,袋子上标有来自何处,何时到达,何时必须送回,主任根据这些时间限制及袋子封口的复杂程度、拆封所需的时间决定是拆或不拆。邮袋封口往往都是用绳子捆扎得结结实实,打出各种稀奇古怪的绳结,有时绳结里还要加进易断的金属钩钉,再用封印、火漆之类封好,所以要不露痕迹的拆开再复原,需要十分高超的技巧和长期的物质积累。光是火漆的种类就数不清有多少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火漆,有的像橡胶、有的像树脂、有的像牛奶一样会发酸。

拆封之前工作人员会先从各个角度进行拍照,把邮袋的外观、绳结的形状和细部特征全部记录下来,对火漆封印要进行辨认,确定库存有没有这种印章和火漆,没有的话会复制印模,火漆碎块则要收集起来准备复原封印时用。

封印解决后邮袋会交给一位“绳结高手”,他一边打开绳结,他的助手则在一边记下每一个步骤及所用的时间,以便复原时按步骤一步不差的复原。如果预计复原的时间不够用的话就会终止行动。

邮袋拆开后就轮到开信封的技术人员上场,对袋内的物品、信件进行登计,然后逐个取出打开、并拍照,最后放回袋内再进行复原。

复原好的邮袋会立刻交给等候在外面的小车送还原处,因为时间紧张,每一分每一秒都经过计算,所以大部分都能按时送返。但也有例外的,某次一位情报员拿来一封密信,是他临时获得的,必须立刻拆开拍照然后送还。打开信封十分顺利,但在送回的路上他出了车祸,因为他是一个人开车来的,又因为事起仓促没有情报人员护送,险些酿成外交事故。幸好一位在车祸现场附近工作的情报人员认出了他,马上通知了情报局,勒鲁瓦接报飞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当着目瞪口呆救护人员和惊愕发愣的围观群众大着胆子上前对负伤昏迷的情报员进行搜身,找到密信后扬长而去。

勒鲁瓦给他们自己定下的规矩是在哪国不搞哪国,而搞第三国,这样避免引起外交纠纷,得罪驻在国总是对情报工作不利的。在卡萨布兰卡,搞美国;在阿尔及利亚,搞意大利;在几内亚,搞苏联;在布拉柴维尔,搞美国、英国和中国;在金沙萨,搞比利时,等等……

当然也不是所有国家的外交邮袋里都只放外交文件,某些阿拉伯国家用的外交邮袋大量运送海洛因、大麻或黄色影片;某些国家则经常用来递送现金甚至贵重珠宝。

为此,还发生了一次钻石风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