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20) -- 江南水

共:💬76 🌺50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给您看一段天涯虎公的分析

吴的国君是太伯、仲雍兄弟的后代,而两人又是周太王(周文王祖父)的儿子,所以吴与周是至亲,而且为兄,几成尘封的定论。《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佰、仲雍二人乃礶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礶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但从春秋时期吴国的种种迹象看来,这种说法可疑点太多,一一列出的话,毛病就显露出来了。

  (1)论吴君必非周之同宗

  首先,太伯、仲雍兄弟南奔,应为事实。这在当时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故事了,孔子在论语里也给予极高的称赞。《左传》对此也有左证:前660年,士蒍劝被迫害的晋国太子申生逃亡避祸,就要他学“吴大伯”的例子。但两人取得吴国君位事迹渺茫,论语里也未提及。试想在当时半部落化的团体里,两个外来人轻易取得领导地位,实在是困难,虽然上古这样的说法很多,但多不可信,酋长的世袭或者推选都落不到他们头上的吧?

  第二,《左传-成公七年》(前584年)记载,晋国为了牵制楚国,在争霸中获胜,采纳巫臣的建议与吴国联络:“吴子寿梦说之。教之叛楚-------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中原各国)”。可知,在这之前吴一直是楚的附属国,和中原各国并无交往。现在假设太伯、仲雍兄弟即使确实取得了吴国的君位,但从周建立(约前1066年)到这时已经近500年了,以太伯、仲雍二人善良仁孝的性格,和人类认祖归总的本性,500年不与周即中原诸侯联系是不可想象的(可看看当时中原各国来往、通婚的频繁程度)。

  第三,鲁国的认识。鲁国虽是中小国家,但在当时很受尊敬,原因是他们是礼仪之邦,鲁国的大臣以通晓广泛和讲究礼仪著称。而当时鲁国人眼睛里的吴国是纯种的“蛮夷”——(前584年)七年春,吴伐郯,郯成。季文子(鲁国执政老臣)曰:「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而莫之或恤,无吊者也夫!

  ——把吴国看成“中国”之外的“蛮夷” 了,意思再明白不过。

  第四,独特的作战方法和野蛮性。当时诸侯作战有一套严格的道义规则。而吴国则完全不讲这一套,作战手段在当时显得极其阴狠,以至于在中原诸侯看来以“野蛮”著称的楚国都吃了大亏,两位执政都因为没思想准备败亡了。——

  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至于衡山。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其能免者,组甲八十、被练三百而已。子重归,既饮至,三日,吴人伐楚,取驾。驾,良邑也。邓廖,亦楚之良也。君子谓:「子重于是役也,所获不如所亡。」楚人以是咎子重。子重病之,遂遇心病而卒。 (前570年)

   ——突然袭击,拦腰截断,太生猛了,楚国似乎没领教过。

  子囊师于棠以伐吴,吴不出而还。子囊殿,以吴为不能而弗儆。吴人自皋舟之隘要而击之,楚人不能相救。吴人败之,获楚公子宜谷。(前559年)。

   ———敌退我追 ,老毛的战术都用上了。

  前507—506年,长途奔袭,直捣楚国首都,是春秋时期第一次“非典型”大战。

  第五,吴国的自我认识。前584年左右,吴国突然在春秋舞台上冒了出来并扮演了重要角色。可见是一个新崛起的强国。这要归功于杰出的领袖寿梦,其作用和楚国的楚武王相似。崛起后的吴国是四面侵略,谁的帐都不吃的。前584年,先是侵略中原的小国郯国,搞的晋国很恼火。后是突然攻打楚国的附属国“州来”,搞的楚国也很狼狈。可见在吴国自己看来不管中原还是楚国,没什么区别,都是争夺的对象。只是后来在晋国的引导和威吓之下才专心对付楚国的。

  第六,吴国的发展情况。《左传-成公七年》(前584年)记载,巫臣到吴国“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可见落后。即使太伯、仲雍时代中原的技术还不那么发达,也不至于连车都不会有。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前584年之前吴国与中原确实是隔绝的,史记的记载不确。

  第七,国君称王。当时称王的只有两个国家,吴和楚(后来越国也是)。当时还没有皇帝的称号,王按道理只有周天子可以用。楚早先自视为蛮夷,所以谮越称王。而吴国如果是周天子的族人,按道理决不可能如此谮越无理的。

    

  吴国是怎样从纯种蛮夷变成周天子同宗的

  关键在于前584—前576年这8年时间,我认为是晋吴两国为了达成合作的一个交易成果。晋吴联盟的形成很是波折,整整经历了八年时间。

  前584年吴国攻打郯国,直接向霸主晋国挑战。晋国派巫臣去联合,吴国虽然高兴,但肯定没达成让晋国满意的协议。因为:第一,次年,晋国率领鲁国等国家攻打郯国,因为它和吴国结盟了。这是给吴国一个强硬的信号,中原霸主不是好惹的。第二,同年,晋国派巫臣再次使吴,可见双方的立场和争议很难协调。但直到前582年春,晋国以为协议已经达成了,晋侯、齐侯、宋公、鲁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杞伯,同盟于蒲,率领诸侯准备接见吴国国君,吴国君却没来,让晋国这个霸主很丢面子。

  前576年,吴国正式来中原和诸侯会见。为了这次确保面子,晋国先派各国大臣(晋士燮、齐高无咎、宋华元、鲁叔孙侨如卫孙林父、郑公子酉、以及邾国代表)在钟离和吴国代表接头,先洽谈了一番然后在会盟,可见谨慎和艰难。这次会面被描述为“始通吴也”——第一次真正和吴国交通。

    前559年,吴国被楚国大败,这才认识到自己的势力远远不能对付楚国,这才主动想晋国求援,并接受了晋国的责备。晋吴联盟才最终牢固了。

  为什么说伪造世系是这次联合活动的一个条件呢?因为蛮夷在当时很受中原歧视,吴国以一个强国不能接受这样的歧视的。双方进行了8年的讨价还价,晋国终于同意借用大家都知道的太伯、仲雍南奔的故事,附会出了这么一个吴国国君的祖谱。而这个任务的具体执行者不是别人,正式熟通礼仪的鲁国。《左传-襄公十二年(前561年)》记载——

  秋,吴子寿梦卒。临于周庙,礼也。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为邢、凡、蒋、茅、胙、祭临于周公之庙。

  ——奇怪吧?23年前还骂人家是“蛮夷”,说自己是“中国 ”,23年后就用实际行动承认了这个叔伯哥哥了(鲁国的认可在当时是十分权威和关键的),如果熟悉《左传》,看里面记事的严谨和细致,用意的深远,不难看出,这浓重而滑稽的一笔记载向我们暗示了楚国成为“中国”的秘密——虽然当时的形式不允许直书(这对鲁国也是不光彩的),但史家还是以他们的崇高责任感和智慧为我们透漏了事情的真相——这个叔伯大哥是冒牌的!鲁国之所以如此,第一,是因为有霸主的认可和委托(或许吧),第二,吴国和自己是近邻,这样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外援和靠山了。事实也是这样,后来齐国攻打鲁国,吴国就出兵打败了齐国,趁机北上争霸了。

  简结:

  第一,太伯、仲雍南奔确有其事,但吴王并非他们的后代,吴国是纯种的蛮夷国家;

  第二,吴国的祖系伪造是晋吴结盟的一个条件和副产品;

  第三,《左传》前584年和前561年的矛盾是鲁国史官故意为真相做的微妙暗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