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媒体·言论·普世价值(一) -- 梦秋
媒体言论普世价值(三)
在这里做一个重要的更正:在《媒体言论普世价值》(二)一文当中,我曾经说过国内某英文报纸B有意踩8×8的红线,结果偷鸡不着蚀把米。经过了解,B报纸这次错误也许并非有意踩红线。关于这件事情,背后有着一个更加奇怪的逻辑,在这里我不方便说出来,也就到此为止了。如果有B报纸的同仁对我上文的表述感到不快甚至愤怒,我在此表示歉意。接下来我写的东西思路会比较随意,也请大家谅解。平时码字太多,到了周末再写这些编外文章,想严谨都严谨不起来了。我尽量按照我所知道的事实来写,算是问心无愧即可。
————————分割线————————
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一点:在任何时候,8×8红线都是一件许多人想要踏之,并在上面寻找快感的事情。昨天在和几位朋友小聚的时候,知道曾经有过某家报纸在敏感日前一天刊登公益广告,结果最后被校对人员拦住的事情。这位细心的校对在广告照片上那一堆站在天安门城楼前的孩子们身上发现了一个独特之处:有个孩子的裤子上赫然写着:纪念1989。
照片是不是合成,我不知道。8×8是个禁区,这是个明显的事实。在这个国度当中,有很多的媒体禁区。官方媒体一提到赵紫阳,在大部分情况下就会使用“中国总理”替代,一提到自卫反击战,就会用“南疆战事”替代一样,许许多多的媒体禁区,其实并不是政治正确造成的,而是因为人为的因素,迫使它成为不可讨论的话题。在这些话题当中,不允许存在政治不正确,也不允许存在政治正确。凤凰台从前给“时事开讲”还是什么栏目做广告的时候说,“真理越辨越明”。且不说这句话的内涵是否正确,在很多事情上面,连“真理”都不能够分辨,很难说是不是媒体工作者的一种悲哀。
在每天官媒每天的工作当中,常常会有真理部“善意”地通知:今天不能评论这个话题,明天不能炒作那个话题。在英文报纸当中,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在一个意群当中出现的时候,不能用North Korea,而必须用D.P.R.K代替;台湾海峡在作为政治意义表述的时候,必须用Straits这个复数形式,等等等等,免不得会让记者编辑们牢骚满腹。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之下,又多了多嘴婆婆的管束,媒体工作者如果不大骂“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至少会常常这么想。时间一久,慢慢习惯,所谓“如果无法拒绝强暴,那就慢慢闭上眼睛享受”,不过如此。大家的阅历也就慢慢出来了。我们的审校部头儿说过一句极其经典的媒体工作规范语录:“这个世界,除了美国我们可以开口骂,别的国家都不能骂!”国际新闻尚可如此总结,国内新闻如何评说呢?当年的修正主义骂完了,一片河蟹。有争议的事儿不但搁置了,还隐藏起来。没争议的呢,没争议的还叫新闻吗?……
我上一篇文章说到newsroom politics。编辑和记者,编辑和编辑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各种外部因素在新闻媒体当中内在化的表现。作为记者,接触到现实,更愿意将现实呈现得生动而富有可读性。甚至可以这么说,寻找新闻事件当中的冲突,是记者的一种本能。我最近写了一篇奥巴马访华的文章。人还没来呢,你怎么样才能把这件事情当作新闻进行报道进行分析呢?上哪儿去寻找冲突呢?奥巴马访华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是中美关系这个大问题上。中美关系的历史是什么?充满冲突啊!那么就回顾历史,合并同类项,找出类似的冲突。可是,作为新闻分析又不能光写历史啊!那就寻找最近的中美关系的几个冲突点,比如南海事件等等。最后我找到的冲突点是美国提出“轮胎特保案”,中国在美元霸权上予以回敬。好了,整个奥巴马访华事件在我的笔下就成为中美对决的一场战役。别的分析角度有没有呢?当然有,关键是这样写,编辑喜欢!
作为编辑,会考虑到市场、竞争以及政治因素。实际上,言论自由的争论,在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还没有出炉的时候,就开始了。从广义而言的言论自由,是指一个社会每个公民享有言论自由。从狭义而论,言论自由即新闻自由。我们这个年代早就不是几千年的“道路以目”的时代。没有人会怀疑言论自由的正当性,只不过在何种程度上实现言论自由,常常会成为众人争议的焦点。媒体工作者常怀有一种受迫害的悲愤。但是如果只会看到这样的悲愤,进而引发悲情,那是失败主义者的论调。大声痛骂现代的社会还是“道路以目”的时代,这既不现实,更不会引起阳春白雪一样的共鸣,因为这个世界毕竟还是下里巴人居多。每天乐意看到的八卦言论,并不少于国计民生的严肃信息。
我在这里说到的这一切,是以我本人的经历作为对照,经过一定的思考之后才写下来的。在上两篇文章的跟帖当中,一些朋友曾经拿德国媒体采访朱维群的事情提出了疑问。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这个疑问就是,中国的媒体工作者是如此郁闷,难道他们的郁闷,西方媒体的记者就没有感受到吗?难道他们就不会感到言论自由收到影响,受到践踏吗?
我在此先声明一句:我本人并没有在外国新闻媒体当中工作过。别说工作,就连实习和考察的机会都没有。我所知道的关于外国媒体的情况,全部来自间接经验和了解。德国媒体采访朱维群,最后掐头去尾将大段采访文字去掉,只剩下无关紧要的东西在里面,这是事实,谁都可以看得到。如果从编辑部的运作来看,德国媒体修改采访稿的情况,其实合乎新闻的操作规范——换句话说,说什么是你的事情,怎么报是我的事情,两者并不相干。而实际上,事情往往并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德国媒体采访朱维群的时间并不短,长达两个小时。以平面媒体的篇幅,不可能全文使用朱维群的采访(当然,放在网络上例外)。其次,从采访者的角度来说,所有问题必须围绕着一条到两条采访主线。举例说明,我在采访阿富汗大使的时候,主要提问都是围绕着阿富汗安全和中阿关系这两条主线进行。另外一个周刊的采访则围绕大使在中国的生活进行,例如大使先生的中文是在哪儿学的;大使夫人是否会烧中国菜等等。采访者在一般情况下,会根据这些主线进行提问,一旦发现被采访者有绕开这两条主线的情况,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强行打断被采访者说话,把采访带回原来的轨道上面(除非采访者发现被采访者说到的东西很有价值)。在采访朱维群的过程当中,我认为该记者的问题提得还不错,主线把握得很清晰,但是在采访大局上控制得差了一些,让朱维群对她发表了大段的“宣传性”的讲话(这也是朱维群的能力所在。当然,这也可能是我看到的版本已经被官方和谐了一部分)。朱所说的这些东西,在西方的语境当中即使不是完全不被接受,也是会受到很大抵制的。如果德国媒体不加修改地使用了朱维群的说法,那么将给这家媒体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个,就是德国媒体的newsroom politics。这家媒体的记者,当然希望自己采访的东西刊登得越多越好。但是编辑们考虑的是,怎样才不把自己的广告客户吓跑。这里,就不能把缩减采访内容的责任,完全归咎在编辑们的政治观点之上。
有时候,为了赢得更多的注意力,扩大影响,编辑部对于某些被采访对象的言论,会采取一些更加出格的做法。
再举个小例子。前段时间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认为“没有美国的参与,‘东亚共同体’就无法运转起来。”(大意如此)。某报记者回去写完稿。第二天上版的时候,这篇新闻报道的标题给编辑定为“美国明确表态要进东亚共同体”。这事儿就闹大了。各大网络媒体纷纷转载,标题也越来越出格,最过分的是这条:“美国明确表态要进东亚共同体,声称获中国认同”。
这位记者当天看到自己报纸的这个标题,那小心肝儿给吓得咣当当发抖。为啥啊?过两天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有外媒直接拿这个标题来问新闻发言人,“中国认同美国的东亚共同体资格了吗?”美国大使馆要是有什么不爽,岂不是要拿这位记者兴师问罪?
现在,媒体统计自己的报道方式之一,是查看一下自己的文章被多少网络媒体或者别的媒体引用。某报上述做法,当然给自己增加了不少credits,但是却有违新闻伦理。关于这个“伦理”怎么理解,呵呵,就是另外的问题了。不过,上述德国媒体的做法,我冒着板砖说一句话,人家没有违反媒体的伦理。断章取义,本来就是媒体的毛病,但不是疾病,指望媒体改正这个毛病,永远不可能。只不过现在有了网络,想要玩断章取义这一招,可不大容易。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有宝! jungleford 字120 2009-10-25 23:16:50
🙂说个我自己的感受吧~~ 3 一无所之 字152 2009-10-25 07:19:08
😥感觉还是乱鸟 1 iwgl 字62 2009-10-25 05:36:41
🙂【原创】媒体言论普世价值(三)
🙂赞同你对德国《焦点》的看法。焦点本来娱乐性就强 鹦鹉 字190 2009-10-26 08:53:23
🙂解释一下 2 梦秋 字826 2009-10-26 09:11:51
🙂原来如此啊 1 lunan 字182 2009-10-26 22:59:25
🙂同意。不过我还是倾向于用 1 鹦鹉 字84 2009-10-26 09: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