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大话中药发展史(1)——起源 -- 花大熊

共:💬453 🌺1912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大话中药发展史(15)——万马齐喑

清,是一个沉重的朝代。

康雍乾,与其说是盛世,更象是阴阳隔绝的回光返照。阴为千年来中国进取的思想,阳为国之祚运。

满清,以外族的小心翼翼统治着一直辉煌的土地。个中的苦涩,恐怕也不是一句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能够轻轻带过的。

清的思想统治技巧自有高人阐发,老熊只能说说医药。

清一代结束了官修本草的传统。连刘太医这样的马屁本草都没有。某种意义上,李时珍的辉煌也是拜满清所赐。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一直是中国读书人安身立命的候选方案。在清一代,当个良医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医药书应该属于技术书籍,一般不会对统治者构成什么威胁,相反还是需要的。但不知为什么,清代的医药书也基本和其他学科一样,陷入了考据的热潮中。本草方面,其实著作并不少,据说有400多种。但大多以科普性质为主。不过藉此考据之风,倒是颇有一批古代的本草文献被这么修复挖掘出来了,比如前面说过的《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都得到了比较认真的修复。

综合性本草的修编任务,又开始落到了民科们的身上。而且民科们还要面对站在他们前面的巨人——李时珍。很多民科退缩了,或写点科普性的小册子赚些稿费糊口,或干脆把《本草纲目》截取一部分进行改编。然而时间的流逝,药物种类的增加却又无法避免。到十八世纪后期,一位立志不考功名的江湖郎中终于出现了。

赵学敏(约1719~1805),字恕轩,号依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在那个全民考公务员的狂热年代中,他对功名的冷眼旁观显得如此另类。不知这是不是他历经康雍乾嘉盛世,活过几乎整个十八世纪的精神动力。即使这么一位大牛,在他的著作中依然表达了他对李时珍的敬意——把自己的书取名叫《本草纲目拾遗》。

如果说中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是以民科的身份出现的,历经唐宋元明,已经成为官家所承认的学问,那么赵学敏又一次把它彻底打回了草根学术的原形。《本草纲目拾遗》中,共收载药物921种,其中的716中为《本草纲目》所未载。从创新发掘新的药物角度来看,赵郎中比任何一个前辈做的都好,发现的新药都多。然而细细看来,就会发现如前所言,他记录的的的确确是民间的用药,比如冬虫夏草,西洋参,金鸡纳,胖大海等。今天虽然这些药大多被收载进了中药的专业书,你却很容易发现它们和人参,当归,黄连这些传统中药的区别——它们还没有被中医彻底消化呢!

赵学敏不但在这本清代唯一值得称道的综合性本草著作中展现了自己草根性,他和另外一位江湖郎中(铃医)赵柏云做写的《串雅》,就可以看做是赤脚医生给贫下中农的医保手册。《串雅》中,没有昂贵的药物,没有复杂的制剂方法,更没有玄而又玄的医理。甚至赵学敏在前言中明说“俺的这本书,不看机理,看疗效”

负笈行医,周游四方,俗呼为走方。其术肇于扁鹊,华佗继之。故其所传诸法与国医少

异∶治外以针刺蒸灸胜;治内以顶、串、禁、截胜。取其速验,不计万全也。

因为行走江湖,没人听你忽悠《黄帝内经》,讲什么怎样才能天人合一,长生不老。用赵本山大叔的词就是“不看广告,看疗效”。串雅中的方法大多简单实用,很多甚至今天仍然被采用。如吴茱萸末贴足心治咽喉肿痛、鸡血治娱蚣咬伤等等,

我不知该怎么去认识评价这位赵学敏前辈。在我们这些念过些书的人眼中,多多少少是把自己高看一等的。如果我能够穿越时空,见到他,或许他眼神里会闪烁着农民般的狡黠,但又深邃如距。我该怎么去见他呢?手拿折扇,穿上长袍马褂,帽子上一方官玉,大声指责他为什么不做药理和临床实验?至少该用只耗子试试自己的药,免得草菅人命?

生死之重,或仅在乎一心尔。

清代的医学也不是一无是处。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瘟疫恶魔的目光也开始投向古老的东方国度。鼠疫,天花,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性疾病,包括烈性的,成为必须面对的敌人。而这些疾病,又不同于普通的外感。王孟英,叶天士,吴有性等一批天才,奋战在了抗击传染病的一线。创立了温病学。这些大师,老熊就不敢置喙了。因为网上已经有罗大伦老师的文章流传。

清代还有一个怪才,那就是王清任。

叹口气去了!

通宝推:阴霾信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