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1) -- 江南水
法,还是要靠法家来变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恶俗的情节,一出场就很牛的人,最后的下场通常会很惨。
不幸的是,在战国这幕历史大剧中,魏国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当年还是晋国的时候,晋国就是四面受敌,等到三家分完晋国后,魏国发现自己还不如当年的晋国呢。
魏国邻国中有跟他同根生的韩国和赵国,这两个国家的实力至少不比魏国差太多。
如果差很多的话,魏氏也犯不着跟那两家三分晋国,像田氏在齐国那样,自己把晋国拿过来就是了。
东面是老牌帝国主义强国齐国。
自从齐桓公去世后,齐国虽然失去了当年的如日中天,但他始终是天下一股重要的力量,晋国能够跟楚国在中原缠斗不休,就跟有齐国这么一个盟友有直接关系。
南面还是那个南霸天楚国。
楚国从亡国边缘走回后,还是那条好汉,三晋捆在一块儿都不能把他赶回长江以南。
西面的秦国,实力是差了点,但毕竟他们祖上曾经阔过,天知道他什么时候又会阔起来。
后来的历史证明秦国最终真的又阔了起来,比祖宗还阔。
今天在市中心买房子,那是黄金地段,如今魏国处在各大国的中心,肯定不会认为自己处在黄金地段,而是在狼窝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群狼分食了。
事实上,信号很快就来了,公元前401年,刚独立不久,魏国就遭到西方秦国的攻击。
为了能够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活下来,魏国不得不做大,做强。
做大了,至少能抗打击。
做强了,就能够打击别人。
那年头既不打别人又不被别人打的,好像没有。
领导人决定了国家的高度,人才则决定着国家的强度。
魏国在立国之前就开始大力引进各种人才,立国之后很快就站在了时代的潮头,这一时期也是魏国最辉煌的时期。
一个国家是强国,首先应该是个富国,最起码也不应该是穷国。
依靠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弄个超级武器出来,在非常时期这样做还凑合,要是指望这样做就能强国,那就不靠谱了。
魏国要做强也是从经济入手的,魏文侯任命李悝为改革设计师,主持经济体制改革,史称:李悝变法。
在农业社会,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富裕的重要标准就是粮食的多少,粮食多就是富国,粮食少就是穷国,粮食就是那年头的GDP。
粮食是从耕地上长出来的,耕地的数目是有限的,在单位数量的土地上,单一农作物的产量也是有限的,从数学角度来说,有限X有限,结果只能是有限。
真相信小麦能亩产万斤(这个可以算是无限),要么是真糊涂,要么是装糊涂。
那年头没有化工行业,也就没有化肥、农药之类的食品污染源,农产品绿色是绿色了,但是产量就有点惨不忍睹了。
不知道那些整天嚷嚷绿色食品的人,愿不愿意过这种天天吃绿色食品,但是吃不饱的生活。
那时候也没有袁隆平,杂交水稻就更不靠谱了。
虽然没有今天这些东西,但我们的祖先还是想到了提高粮食产量的办法,一块土地上单一农作物的产量有限,那就种两种,学名,田间套种。
这种作业方式虽然不能够做到亩产万斤粮食,但是能够提高粮食产量是一定的。
在李悝这里有个专门名称,“尽地力之教”。
粮食产量提高了对种田的未必就是什么好事,记得当年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叶圣陶先生的名作《多收了三五斗》,里面就是说,粮食丰收对农民也不一定就是好兆头。
从经济学角度说,供求关系严重影响商品的价格,商品供应充足了,价格就相应的下降,这是真理。
问题是,农民不管你真理不真理,今年你粮食价格低了,来年我就减少在土地上的投入,这就是俗话说的“谷贱伤农”。
更缺德的是,粮食的生产自古至今,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的营生。
今年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
来年说不定就是大旱或者大涝,粮食肯定就歉收。
碰巧,农民在灾年的年份减少了在土地上的投入,那后果就不是歉收那么简单了,直接就是灾荒了。
如果粮食流通只是依靠市场,任凭供求关系来调节,就会出现可怕的一幕。
粮食丰收了,多收了三五斗,农民反而要遭受损失。
粮食歉收或者遭了灾,农民的处境将会比任何人都艰难。
也就是说,为人们提供粮食的农民,自己却始终没有好处。
要广大农民无怨无悔的安于这种状况,这也太不人道了吧。
在粮食丰收的年头,农民受点损失,吃点哑巴亏,可能也就忍了,毕竟还能活下去嘛。
在歉收或者遭灾的年头,艰难的处境加上心中的怨气,农民会干什么,那就不用多说了。
竟然有经济学家想把中国的粮食完全交给市场,那谁来保证中国那些粮食生产者的利益。
万一某一年流年不利,全球粮食歉收,这十多亿人的肚子谁来负责?
这还是小事,相对于下面这一幕,吃不饱真的不是什么大事,中国人基本解决温饱也就是这几年的事。
那些利益得不到保证的中国的粮食生产者们,会干什么,翻翻中国的历史书,随便一个王朝的末年都能找到标准答案。
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不是夸张,而是写实。
人相食,易子而食,将会重新出现在后世的史书上。
把粮食完全交给市场是要倒霉的,这个道理,两千多年前的李悝都知道,不知道为什么今天的经济学家反而不知道,拜托他们看点中国的历史书,眼睛不要只盯着西方的经济学经典。
李悝的办法是,丰收的年头,政府出面用平价购买粮食,不要让农民的损失过于惨重;歉收的年头,政府再把库存的丰年的粮食平价卖出,保证相当数量的粮食供应。
这就是“平粜法”
李悝的这次变法对历史的影响并不大,但是留下了中国第一部成文法,《法经》。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间隔符就是 江南水 字126 2009-10-17 08:16:14
🙂试一下 橡树村 字146 2009-10-17 09:16:40
🙂谢谢,的确如兄所言,看来还得加强学习啊:) 江南水 字0 2009-10-17 12:04:15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5)
🙂魏国的问题是战略上没有纵深 1 青色水 字246 2009-10-16 12:36:40
🙂呵呵,这是一个心态问题 5 江南水 字376 2009-10-16 12:51:33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4) 41 江南水 字5729 2009-10-14 08:24:49
🙂智瑶能让豫让这样的国士为知己者死, 1 艾卡特 字102 2009-10-16 01: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