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语言学小知识(1)——我们生活在隐喻的世界 -- 江城孤舟

共:💬65 🌺17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一分一合之际,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似乎也更深一层。

现代诸多学科之分畦,是伴随着工业化社会的社会分工而兴起,于此之前,诸学科的门户似乎也不如现在森严。而现在各学科的发展使得学科间的壁垒也发生着改变,或许有一天,这些壁垒也就不存在了,也未可知,只不过,以我的浅智薄慧,实在无法想象当日的场景。

而即使是对美的言说,也并没有被人文科学所把持,曾看过有人描述电磁学中的“麦克斯韦方程”说,人间有两种情境,均妙不可言,一是回旋无已,一是聚散无常,而此方程正是描述这两种情境,且能复归于一。每每读到类似的文字,总是心向往之,只是限于所学,实在无法理解,不免遗憾。

虽然我并非自科出身,但对我影响最大且最深的书,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有时细想“物竞天择”(natural selection)之说,不免感叹言语有时而穷。生命的产生进化并无目的可言,而一个“择”字,又让这些生命行为赋予了某种无法言说的目的,或许人类对于意义的追求,明知无望,内心深处却从不肯放弃。如前两个月看的“守望者”,一旦道成肉身,就不得不背起这个十字架。

把人脑当成类似于计算机处理符号和加工信息的系统是认知科学在研究语言时一种常见的观点,算起来也是兄台所谓的“名门正派”之一了。

我类比一下, 大脑其实也不会思考, 它只会统计关键神经信号, 根据经验联系排号, 把相关性最大的当成行动的目标. 它只是基因为了复制自身不断尝试,造成的自动机器, 目的就是为了在使用寿命完结前造出下一台更有效的基因复制机.

兄台这段里,“统计”一词,我觉得非常贴切,至少我一时间找不到什么词比它更好。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机体的感知或者说体验,构成了概念的基础。(顺便说一句,从这个意义上也可理解后现代哲学关于身体是抵抗意识形态侵袭的最后一道防线的论述)概念或者说意义的产生是大脑通过一整套处理程序得出的。而对于大脑的处理程序,有人称为“过滤”。而“过滤”系统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存在“升级”的过程。婴儿时期的初级“过滤”系统来源于父母的遗传。有人称为“一级系统”。成年人的是“二级系统”。从一级系统到二级系统的衍化,说起来实在是太麻烦了。而其中的关键词是“经验”“互动”。

而二级系统是个非常快的系统,大脑信息的传递基本是神经元—神经突触(synapse)—神经元。传递的具体过程涉及到其他相关学科,目前也有很多新成果,只是这些文章想必我也看不大懂,就不多说了。而这些传递并非是1对1,这里就需要将输入端的信息进行“范畴化”。而“范畴化”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现代研究证明大多数的“范畴化”是无意识的。

而“逻辑”相当于是“有意识的范畴化”。或者说,是被人类意识到了的“范畴化”,一旦人类意识到某种“范畴”的存在,必然会受到“范畴”的约束。而在“无意识”的范畴中,人类的思维反而能更自由的跳跃。这些“范畴”间产生了新的联系,新的意义,这也就是隐喻生成机制的一种解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