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方军先生新帖中某些文字的来源 -- 天涯居士

共:💬53 🌺105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方军先生新帖中某些文字的来源

本人尚无足够积分回复原帖,只能贴在这里。希望负责管理的老大或河友能够把这个帖子移到适当的地方,以使读者了解这段文字与方军先生原帖之间的关系。

方军先生9-19-09的新帖《难忘‘9。18“之“八女投江”险些成为“九女投江”》,依帖中文字表明,应系“2006年方军采访胡真一女士(对话记录?)片段”。文中有一自然段如下:

“冷云是知识分子,国高的学生。郭桂琴才14岁。王惠民的爸爸还是抗联的团长,当时她才12岁。安福顺、杨贵芝、胡秀芝、李凤善,和黄桂清,我们都是朝夕相处的战友。那些日子,五军一师茫牛河战败,退往依东,宿营于林口乌斯浑河畔那天,1000多鬼子包围了她们,所有的枪刺都闪着寒光,每一个鬼子都‘哇、哇’叫着,当他们意识到女战士们的枪里已经没有了子弹时,就慢慢地涌上来,要活捉这些军衣褴褛的女抗联们。这时,鬼子们看见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弹尽援绝之际,八位女战士从她们隐身的地方站起来,回头用蔑视的目光看一眼敌人,互相搀扶着,背着负伤的安福顺,扛着自己的空枪,坚定地、一步步向滚滚的江流走去。 当时,黑龙江的10月底,气温已经非常寒冷了。能有勇气走进冰冷的水里,自尽!日寇们被惊呆了。乌斯浑河的浊浪,渐渐淹没了她们的身躯……。”

本人注意到,该段文字中之红字标注部分,与朱秀海所著之《中国抗日战争纪实丛书》中《黑的土,红的雪--东北抗联苦战记》中418页内的有关描写一字不差,完全相同。该书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发行,故这种现象不可能由朱秀海照抄方先生十年之后的采访记录造成。另有一可能系胡真一女士在接受方先生采访时使用了完全相同的语句,只是用“鬼子”替换了“敌人”而已。我不知道情况究竟如何,但这段文字书面色彩浓厚,胡真一女士在否会如此讲话,在下自忖,可有疑问。希望方先生做一说明,以解在下之惑。

说老实话,本人从未想到在西西河所发的第一个帖子竟会以此为内容。但近来方先生在河内发帖渐多,且有河友力荐方先生收集抗日战争和革命英烈史迹的努力及苦心,但亦有其他河友对方先生的文字和作风产生了异议,从而形成了一个严肃的话题。故本人希望对方先生的工作方法及行文标准有所了解,以便形成判断。期盼能得到方先生及各方人士的指教。谢谢!

通宝推:敲门,白鹤,隔路山贼,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