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蒋梦麟估计壮丁死亡一千四百万的数字问题 -- flyingcatgm

共:💬49 🌺95 🌵1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抗战前,TG才掌握了几个县城啊?

那么几个日本兵就能占领的,你说到底是哪一边的城呢?国民党要是不丢掉这些城,TG能建立根据地么?

关于交粮的事情,你可以去问问当年沦陷区的百姓,看他们是不是愿意交粮给TG,看他们是否认为八路军、新四军不是在保卫他们,不就结了?

下面做个对比,先列出八路军。

在王外马甲的《骑兵》一文里面就提到过,为了避免与民争食、八路军部队连野菜都不准挖(部队挖了,老百姓就没得挖的),如果不搞大生产运动,军队会被饿垮、群众会被饿跑,根据地也就不战自溃了。在敌后斗争最困难的阶段,华北八路军的基本原则是:一个地区不能供养的部队,宁愿调往别处、或者干脆精简裁撤,也绝不让部队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或者是涸泽而渔、向群众过度征收。各根据地还为此专门做过调查研究,分山地、丘陵、平原等不同的地形,每一种地形再分“一面负担”(群众只供养我军)和“两面负担”(群众同时供养我军和日伪军)两类,得出一系列群众能够承担的兵民比例,并严格按照此比例控制我军的规模。

再下面是国民党军。

1942年10月,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本是遏止河南灾情蔓延的关键时刻。因为随着冬季的到来,灾民的大量流亡,死亡率会急遽上升。10月上旬,河南省赈济会推选杨一峰等代表赴重庆,吁请国民党中央免除灾区征实配额,蒋介石不但拒见他们,还禁止他们在重庆公开活动。10月20日,国民党中央政府派张继、张厉生等到河南勘灾,他们经过实地考察,承认河南灾情确实严重。10月29日,豫籍国民参政员郭仲隗在重庆召开的第三届一次国民参政会上,为河南灾民涕泣陈情。然而,多方呼吁并没有引起蒋介石政府对救灾的重视。1942年12月,中央政府强调军粮征收不能减免。于是,河南省政府分派大员到各县,一面视察灾情,一面督促征粮。当省府大员到各县督征时,有的县长谈到百姓把仅有的一点麦子交军粮后全家服毒自杀情景时,不禁痛哭失声,跪地磕头,请求免征。县政府到乡间逼粮,农民交不出粮食,自卫队的团勇便到农民家“坐催”,住农民的,吃农民的,逼着农民只好卖掉所有能卖的东西去纳粮。

自古以来,灾区人民通常是不纳粮的。蒋介石政府为什么偏偏违背救灾的道理,把“纳粮”和“赈灾”搅在一起呢?宋致新解释:他“救灾”是假,征粮是真。由于河南的交通运输极为困难,几十万河南驻军的口粮,从外省调运至少也得好几个月。军队不可一日无粮,军民交困时,蒋介石采取了舍民保军的残酷政策。到 1943年元月底,国民政府从河南共征收170万大包小麦。

……

国民政府军的战斗意志显著下降,军队内部腐败。当时国民政府军的兵员,在战时状况下,总数约为650万人。将校们的腐败很显著,在河南会战中,当时河南的中国军所有的七八百台军用卡车中,只有100台用于军事物资的运输,其余的都被将校们用于将自己的家属和财产转移到安全的后方西安。士兵战斗意志下降,由于通货膨胀的迅速发展,士兵的军饷大幅度下降,因此在战斗中大部分国民党军队都是望风而逃,争先恐后,第二十军和第十三军竟互相厮杀起来。连日本军人也讥笑说,用汽车也赶不上国民党军。国民党军队军风军纪败坏。汤恩伯主政河南,大肆收编土匪,扩充地方武装,但这些武装祸害老百姓却一套一套的。有一次,汤恩伯到村子里视察,一进门就看一家人一起裹在一床被子里,上去一问原来连衣服都被士兵抢光了,汤恩伯当即毙了两个连长,可汤部还是军风日坏。汤本部人马如此,那些地方武装更是打着汤的旗号胡作非为,鱼肉乡民,欺压百姓,以至到最后汤恩伯所部被河南人称为和水、旱、蝗并列的四害之一。

例如在7月,河南南部的农民7000多人,为反对国民政府军的征收,夺取了驻守在信阳西部的军队的武器。国民党派遣军队对此进行镇压,屠杀了5000多农民,国民党这种残酷行为成为导火线,农民暴动从河南省南部,扩延到湖北省北部,数万农民提出“反对不抗日的军队”等口号,组织了农民救国军,歼灭了屠杀农民的军队。这样,不受民众支持的军队其战败是必然的结果。

众所周知的是,在1949年前,美国与苏联都是支持国民党政府的,甚至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后,苏联大使还跟国民党到了广州。而毛泽东也曾经寻找过来自美国方面的支持。谁还以为抗战后苏联能控制中国共产党,斯大林能控制毛泽东,那真是要好好学习历史。须知有种东西叫做逻辑关系,斯大林发不发电报,与同期中共的决策没啥联系。倒是没了美国的100亿美元援助,国民党政府根本就没能力打内战。你该不会以为士兵可以靠着“菲利波夫同志的指示”就变出枪炮来吧?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