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讨论】中国上古史的原始资料哪里去了? -- 任爱杰

共:💬230 🌺56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简单说两句吧,就从春秋说起

如何说起呢,老任这个坑挖的可不是一般的大,就从《春秋》何以起至鲁隐公终至鲁哀公十四年说起吧

《春秋》却是从鲁隐公到鲁哀公的历史。那么鲁隐公之前的历史为何不见了?孔子笔削《春秋》,据说是“为尊者讳,为贤者讳”。那么鲁隐公前的鲁国历史有何可讳之处,要一笔抹煞?

其实这个问题在《春秋公羊传》的末篇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公羊传》在记录了最后一篇西狩获麟后,名言春秋断代的缘由,其文如下:

孔子曰:“吾道穷矣。”《春秋》何以始乎隐?祖之所逮闻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以终乎哀十四年?曰:“备矣!”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末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以君子之为,亦有乐乎此也。

也就是说孔子在做春秋时选择史料是以自己所处的时代而上推追溯的,在材料的甄选上是根据自己亲身所见所闻、自己未经历而听闻(同时代且来源可靠)、自己未经历之时代却听到传闻等三类作分类,然后根据材料的时间,与自己的关系,有亲疏远近的不同,最后采用的叙述方法也各不一样。由此可推断鲁隐公所处的年代是孔子所能获得资料的极限了,再往前追溯,一来资料缺失,二来也无从考据资料的真伪,所以弃之不用。

另外,司马迁在自传中对孔子为何著春秋也已经明言,“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孔子作春秋,并非为了给后世留一堆纪实性的史料以供后人研究当代的风物,而是为了达到“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致“以达王事而已矣”。春秋礼乐崩坏,王侯将相在乱世中恣意妄为,其行为缺乏约束,而中国历来不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度,宗教在规范行为规则之上缺乏传统和依据,而形而上的哲学类经籍却由于高度概括和浓缩,言辞晦涩,其意难免为普通人所知,因此孔子想出这个“以微见著”的方法,将思想融入对具体的事件的针砭之中,以尧舜之道作为指导思想,来褒贬春秋二百四十年之兴衰得失,拨乱反正,冀望通过历史的具体事实的阐述来引导、启发后人的理性及思考君子所应遵循的最根源之义法。所以孔子作《春秋》的根本目的不在史学,它的哲学意义要打鱼其史学意义,这也是《春秋》是作为《经》部而不是作为《史》部流传后世的。在上文中提到的“何以终乎哀十四年?曰:“备矣!””,也含有孔子认为截至到此春秋所录之言已经能够完整的阐述其思想和意图了,因此不需要再添加其他的史料了。

但孔子在作《春秋》时创造性的将鲁国的时间序列作为记录的主时间轴,辅以同期其他诸侯王国的史料,这在已往的官方记录中是不曾有过的,这种“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并以此“纪远近,别同异”的纪年方法为后世采用,并成为史学的基石之一,在这方面孔子的春秋实在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同时孔子的春秋能流传至今,除了孔子的门徒众多,通过口传身教将《春秋》流传下来,同时也由于后世儒家的崇高地位,进一步保护保存了《春秋》在几千年来历次文化浩劫中幸免于难,而同期的其他诸侯王国的官方记录却不会有这样幸运了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