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清代文官制度概述 -- 冷逸

共:💬97 🌺81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3、京官官署与官员的职责(下)

“富贵威武贫贱”六部与“喜怒哀乐”四司

最主要的中央机构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也是沿袭已久的机构设置。六部与内阁的关系,并不像今天的国务院与部委,并无隶属关系,而是都直接听命于皇帝。按照钱穆先生的看法,清朝的大学士事实上已经并非宰相,而是皇帝亲自兼任宰相。吏部主管文官的铨叙、考课和奖惩方面的工作,与文官制度关系最为密切,因而也就将在下面被更多的提到。户部主管户口、赋税、俸饷、铸币等事务。礼部负责的是国家典礼、教育尤其是科举考试。兵部主管练兵、武器和武官的一切政令,但要强调的事,兵部官员仍然是文官,按惯例,总督均兼任兵部尚书。文官主管的军政工作,与武官们掌管的军令工作分开,也可以算是清朝文官制度的一个重要成就,即使在今天也是全世界普遍采取的一种制度。虽然清朝建立这一制度的本意不过是为了重文抑武,仍然不失先进之处。刑部受理全国刑事案件,主管刑罚及监狱等政令,而工部则负责土木水利等各类建筑事项。六部中,由于户部执掌全国财源,吏部掌有人事组织大权,地位最为突出;而刑部掌生杀予夺,兵部督天子六军,也都颇具威势;而礼部主要负责的都是礼仪性的工作,可谓清水衙门;不过崇尚清谈的文人们,更在乎面子,虽然礼部的工作大多无用,但最看不起的却还是工部所负责的那些实际的建设工作。于是,六部又分别有了“富贵威武贫贱”的别号。六部尚书相当于部长,满汉各一人。左右侍郎则是副部长,左侍郎的地位高于右侍郎,算是常务副部长,都是满汉各二人。与今天一样,部以下设司。例如吏部下设四个司,分别称为文选、考功、验封、稽勋司,文选司主要管的是选缺补缺,得到官缺,自然是喜;考功司主管行政处分,意味着上级发怒;验封司要处理丁忧事项,丁忧说明父母或是祖父母亡故,因此会哀伤;至于稽勋司则主管封典,能够得到封典则乐。因此,户部这四司又被称为“喜怒哀乐”四司。主持工作的不是司长,而叫做郎中,一司中通常也是满汉各一人。郎中之下,则还有相当于副司长的员外郎、如同处长的主事、类似于科员的笔帖式。而在各司之外,设有直属于部的堂主事和司务,负责一些办理文书、催督考核之类的工作,正如今天各部的办公厅。

翰林院与都察院

在六部之外,最重要的机构是翰林院与都察院,这或许也是我们今天通过各类文学作品最为熟悉的机构。翰林院掌管秘书著作,主要职责是编修国史,记载皇帝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也就是起居注,此外还要为皇帝讲解经书、起草册立、封诰之类的诏书。由于日常工作中可以经常接触皇帝,因此,这不仅是一个秘书机构与顾问机构,更重要的是官员中后备力量的培养机构,许多高官都经历过翰林院这一步,“点翰林”从而也就成为进士们的重要理想。翰林院的负责人称为掌院学士,其下还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等,另外还有相当于学员的庶吉士。掌院学士,同时也就是为皇帝讲解儒家经典的经筵讲官,而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讲则同时担任起居注官。都察院则是中央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督稽察中央与地方各机关的政务。作为都察院最高长官的是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其下有左右副都御史,按照清朝时的通例,总督均有右都御史兼衔,而各省巡抚均兼任右副都御史。都御史下辖有六科给事中和十五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六科给事中分别监察六部政务,虽然不过是正五品的官阶,但却往往敢于大胆的上章言事,令人不可小觑。十五道监察御史则分省稽察刑名,但也有权监督中央各官署,拥有独立弹劾权。更重要的是,御史可以“风闻奏事”,即使是以捕风捉影的“莫须有”罪名提起弹劾,查明不属实也不用承担责任。这样一来,御史常常会有因为敲诈或挟嫌而弹劾其他官员,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群体。科道官员们因为身负监察职责,因而常常出现不阿附权贵、勇于抗上的诤臣,但又因为他们只需揭发无需举证,只需监督弹劾无需亲历亲为,更多的会沽名买直或是清谈误国,主要成为破坏性而非建设性的力量。深受其苦的李鸿章就直言:“言官制度,最足坏事。”

闲散的衙门

除此之外,还有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的通政司,负责人称为通政使、通政副使。所谓“击鼓鸣冤”要敲击的登闻鼓,就由通政司负责,按照今天来说的话,这大概相当于中央信访办。康有为所领导的著名的“公车上书”,也就是交给通政司。还有主管外藩一切政令的理藩院,主要负责蒙古、回部、西藏等地统治阶级的封授、朝觐、进贡、官吏升降和征发徭役等,并管理蒙古的扎萨克、新疆的伯克和西藏的喇嘛等。除此之外,诸如朝鲜、越南、琉球这样的附属国与中国的往来,也都由理藩院负责管理。同时,那些尚未被清朝统治者所认识到的外国,如果想要和清政府建立起某种联系,就都得被列入“天朝-四夷”的朝贡体系中的“藩”,外交事务也就都被纳入理藩院的工作范围。理藩院的尚书和侍郎均由满族人出任。主管全国刑名、秋审和朝审的大理寺,长官为寺卿和少卿,遇到重大案件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法司会审。收容监生读书、性质类似于国立大学的国子监,长官称为祭酒。

另外还有一些官署,基本上是皇帝私人机构,但在“朕即国家”的时代,也算是国家中央机关的一部分。例如专管皇室事务与太监的内务府,主管皇族、宗族的事务、包括满蒙八旗的事务的宗人府,主管祭祀的饮宴的光禄寺,主管祭祀的祭品、仓库、以及祝祷文的太常寺,执掌祭祀时候的仪式的太仆寺,负责祭祀时纠正仪式不妥当的地方的鸿胪寺,负责皇室医疗保健的太医院,负责时宪、历法、地理变化等等、类似于国家科学院的钦天监,掌管皇帝的车驾、仪仗的銮仪卫。这些机构,基本上都是闲职,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因此,在北京老百姓的顺口溜中,“光禄寺的茶汤、太医院的药方、銮仪卫的刀枪”,都是京城里有名的中看不中用的东西,高级摆设而已。因而在光绪帝实施戊戌变法的时候,主要也是裁撤了这些部门。

另外,还有原本应该是负责东宫事务的詹事府。但由于康熙之后规定不立太子,詹事府就成为一个完全的闲差。职责无非是当皇帝坐朝或秋审、朝审以及九卿、翰、科、道会议的时候,詹事、少詹事均得“侍班”或参加集议;而要纂修“实录”、“圣训”之时,詹事府詹事、少詹事照惯例充任副总裁官及纂修官;纂修其他书史时,少詹事充任纂修官。这样一个基本闲置的官署,自然少人关注,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笑话:某位詹事府的洗马出京赴西北办事,在甘肃一个驿站落宿。驿吏拿出簿册来登记,请问他官居何职,那人答:“洗马。”驿吏想,这一定是替皇宫洗刷马匹的夫役。又问:“你一天洗多少匹马?”那人知驿吏误会了,便和他开玩笑:“没有定数,忙时多洗,闲时少洗,心情好时多洗,心情不好时少洗。”驿吏确信他是马夫了,说:“皇上待下人真是宽厚!”便将他安排在最下等的房间里,不再理睬了,那人也不做声。过一会,县令乘大轿来拜访此人,并把他接到县衙门里去住。那人大模大样地坐在轿里,县令则步行跟随,一面弯着腰恭恭敬敬地与他说话。驿吏大惊,问县令的跟班:“他不是一个马夫吗,县太爷怎么对他这样客气?”跟班斥道:“什么马夫!他是县太爷的恩师。十年前,县太爷就是在他手里中的举,五年前会试时,他又是县太爷的房师。”驿吏这才明白,“洗马”不是马夫,而是正五品的司经局的主管官员,负责的是经籍、典制、图书刊刻的收藏。由于这一职位实在太过无足轻重,在官员升转时常常最后才被考虑,于是就有人在洗马一职上足足呆了十六年,同事们都称他为老马。后来,詹事府基本上成为了翰林院的一个附属机构,也就成为了翰林院编检们获得升迁的中转站,因为它下辖左、右春坊,因此称编检就任为“开坊”。不过,进入到这个中转站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后来邹容就在《革命军》一书中写道,对于汉人而言,“补缺难于登天,开坊类乎超海”。

土鳖扛铁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