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战略角度看抗战中国战场的一点浅见 -- 萨苏

共:💬199 🌺9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个吧,兄弟琢磨过一阵

老蒋这个人在军事上曾经是有才华的,否则孙中山不会那样倚重他,他比当时同盟会大多数纸上谈兵或者一腔热血的同伴们多些军事素养,但是和真正的军事家比他可就不行了,大家都知道国民党将领普遍怕老蒋下来指挥的事情。淞沪抗战,老蒋的毛病是一样的。

我是坚信当时有诱敌南下这一战术的,而且感觉当时的作战地点应该选择的是吴福线,嘉澄线两国防工事。战后邱维达认为,真的把日本人放进来打,只怕抗战局面完全不同,日本人在南京周围就会被拖垮!

但是老蒋本来对在上海开战的想法就是一箭双雕,也有一个目的是试图因此引发国际干预,因此上海初期战斗打得有一定战果后,老蒋就不肯退了,其中有一段白崇禧苦劝之下同意退了,退出一部分后又下令返回原防,造成极大混乱。这就是没有坚决的贯彻诱敌深入的战略,还是幻想着短期解决问题。结果到不得不退的时候,在国防工事线上根本站不住脚了。

老蒋不肯退也有他的战术观点,那就是认为上海周围地区对日军的机械化部队不利,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时候,日军在江南的水网稻田战场就吃过很大苦头。有这一点有利地形,老蒋或许认为和日本人拼平不是不可能。但是日军不是傻子,一二八以后的五年中,日本人开发了专门在水网地区作战的一系列装备,比如“轻便铁舟”,大脚趾分瓣的“牛蹄子胶鞋”,带有坦克炮塔的“装甲炮艇”等等,反而是中国军队对此战术上没有任何的改进。个人认为,就是真在吴福线嘉澄线决战,由于日军有这种准备,战局进展也未必如邱维达想得这样乐观。

这就象一场比赛,确定了防守反击战术,但是实战中对方二十分钟没进球,又觉得可以攻一攻,这样战术就不统一不坚决了,很多球赛就这样输掉。

至于平汉线部队的围歼问题,我以为这不是一个包饺子的事情,而是选择这里为战场,对于缺乏机动能力,防御能力也不足的中国军队来说,显然会造成更大的伤亡,日军投入同等兵力的情况下,显然在华北平原对中国军队的威胁更大,李宗仁从徐州突围是一件战史上的奇迹,不过重装备基本丢光,此后中国军队再也没给日本人包饺子的机会。如果在华北和日军象淞沪那样决战,结果如何呢?我想山西忻口战役后期因为娘子关失守,各军撤回太原途中就纷纷被打散失去战斗力就是一面镜子。一旦遭到迂回后想撤回平汉线以西,千里大平原上想靠脚板跑赢汽车轮子,逃跑也要功夫才行。沿江撤退则没有这个问题,大家都是翻山越岭,速度差不多,日军迂回也不容易。

同时如果选择华北决战,日军可以甩开机动力不足的中国军队,直取武汉,切断上海方面中国军队的退路,把中国军队切成华东和华北两大板块,那时候真正首尾不能相顾也,而日军沿江而下游攻击,长江下游的国防工事,大别山的险要地形,都将丧失意义,比实战的沿江阻击高下可以立判。

有趣的是我和日本老兵谈当年的战争,他们提供了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因为我认识的老兵基本都是关西的,他们说日本人里面关西人普遍爱打小算盘,不爱打仗,比较能打的是九州兵,四国兵,北海道的等等,曾经有过围歼中国军队机会,结果中国军队发现日军一翼是关西的师团,立刻全军向这一线突围,日军司令部命令死守,但是看到中国军队一副不要命的架势,命令还没有传达下来,关西的部队已经呼拉撤向大路两边的山区跑了,结果中国军队安全突围,把日本军司令部气的干瞪眼。想想,这个似乎是描述的徐州突围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