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战略思想浅论---请温相,老萨,虎子和朋友们瞻仰瞻仰 -- 云台峰上的123

共:💬52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续篇,作者深为此文感到骄傲,因为传得远,他不知传得远不一定都是香的

在战时国军指挥机构有一个流传甚盛的说法,认为日军仿效德军实行“闪击战”〔注六〕。其实日寇仅学得闪击战之皮毛〔不愧是日本人〕,而对这个战略作法的真正的内涵则完全误解。日本陆军始终是支步兵本位的陆军,日军在中国方面作战后期的确学得德军集中、机动、迂回乃至集中装甲兵力的作战外型,一九四四年甚至搞了一个第一坦克师团,在豫中战场横冲直撞。但是德军指挥官理想中对敌野战军的坎尼型包围战则在日军指挥官的理解能力之外。所以日军始终不觉得有必要在运动战的技术上多用点功。与国军作战时,日军的机动力固然远大于敌手,所以可以任意迂回奔驰,表面上好象就是“运动战”了,然而在面对真正的陆军劲旅如俄军,日军的“运动”就显得虚弱无力。在诺门坎日军使用了三个战车联队,性能较诸俄军的BT-7而言并没有明显的劣势,结果只当成步兵战车使用。大量可以用在机动突进的运输车辆,工兵与装甲车在步兵数组中拥塞,结果被包围歼灭,败得比法军还窝囊。日军的下级军官虽能表现杰出的大队级以下小部队步兵战技,可是在兵种混成编组,摩托化兵力之运用,空中密接支持及大兵团的运动布置上,都显得拙劣异常

三、日军在太平洋战争时陆战得手的原因

也许有人认为笔者厚诬日军,如果日军的战略思想果真如此低劣,岂能在劣势中打败英美盟军?其实理由浅显易懂,英美盟军在战略上,其白痴程度与日军相比,不过五十步笑百步而已。美军方面迟到越战结束后,仍没能领悟“战斗目标”的真谛。笔者读过一本台湾史政局翻译的美军陆战队教材,其中即指责美军仍以“地形目标”为作战目的,在越战中每弃越共游击队乃至北越正规军主力于不顾,而以夺取聚落要地为满足。一九七○年代的美军战略眼光,不及一九四○年代的德军与俄军。在看过老美的自我批评后才领悟,为什么二战中大名鼎鼎的“终点冲剌”没能结束西线战役,因为盟军的战略目的为巴黎,攻掠巴黎便是天下大定,而突围而去的B集团军即使失去巴黎,依然能在短期内重整旗鼓,而于阿登痛歼美军。

美军在陆战史上,只有两个例子与日军进行较有运动作战空间的中等规模陆战,一个在缅甸,史迪威指挥少量英美盟军与被视为佣兵的中国驻印军向缅北正面进攻,由其布局即可窥知这位大嘴巴的美军上将实在不通战略。一九四四年三月日军第十五军司令官牟口廉也不顾两面作战的危局,集中三个师团猛攻英发尔,意图打进印度,鼓励印度人民抗暴反英,结果史迪威的指挥一团大乱。与欧陆的多数陆战一样,纯粹藉由强大的空中武力才逼使日军撤退。〔注七〕

一九四四年六月史迪威别出心裁地安排驻印军奇袭密支那,意图夺取机场作为攻击跳板。结果第五十师第一五○团一鼓作气力克密支那,而优越的美军指挥官在跳板前却一筹莫展,因为密支那腹地太小,无从集中大军,主力进击。之后驻印军仍是广正面推进,步步血痕,国军作战之勇烈固然精采,但美国指挥官的战略布置与指挥道德则完全不值论述。一九四二年日军一个师团一万六千人登陆新几内亚,越过热带雨林直扑岛南的澳洲的航运锁钥摩里斯比港,麦克阿瑟组织了美澳联军,在绝对兵力优势与空援下打了半年,以优势海空军截断这个日军师团的所有补给援助,陆战指挥官还换了三个人,才算消灭了这个日军师团。战后美军承认,摩里斯比之所以未被日军攻取,乃是因为日军大本营本身的战略错误,逼攻击顺利中的掘井师团停止攻击转而策应瓜达康纳尔战事所致。不然在这半年之间,新几内亚的战事还不知要恶化到什么地步。

美军在正规陆战的表现无足可取,而英国的皇家部队更是窝囊到了极点,从香港到新加玻、仰光,真是脱了裤子推磨,到处丢脸。

四、结语

国军的战略布置可称具有世界级之水准。近代部队战力之提升重在火力及机动力,国军两者皆远远不及日军,但竟能凭优异的战略指导屡挫强寇,硬战八年,今日回顾当日将帅之指挥能力及部队之忠勇抗敌精神,实在难以想象。但因中国战时宣传的无能以及盟邦的鄙视污灭,竟使此等辉煌军功,埋没纸堆。国人无知,亦此唱彼随,思之不胜无奈。外国人对国军之战略布署,可谓完全不通。在外国人的眼中,中国战局只是阴暗,浑沌,模糊的一团迷雾,毫无活力,不需讨论。试观哪一本外国出版的二次大战战史,正式讨论中国方面战事?

一九四四年,抗战前景最黯淡之际,嘴大无能的史迪威叫嚣着要夺国军兵权,宣称一但出任国军总司令,就要撤销中国的所有战区,编成攻势的军团编组。中国将领若不胜任,即以美员充任。而后即全面展开攻势,攻击日军。由此可见,若史迪威果真得手,不仅是对中国国格的极度污蔑,对实际的战况发展也将成为一大灾难。史迪威搞砸了,可以拍拍屁股回国,将责任推给“无能的国军”,作出一副孤臣无力可回天的无聊模样〔就像他在缅甸干过的一样,前后两次均推诿卸责,不知羞耻为何物,充分表现美军的传统,即毫无军人武德〕,但受苦受难的,则是我全体同胞。妄事非议国军之时,似应注意及此。

在武汉会战期间,国军有一流行口号,“我生国亡,我死国存”。乍听之下,似乎超乎现实,而在广泛涉猎相关记录之后,才知道这个口号,并不是宣传上激策军心之用语,而是国军抗敌意志的实情。在冈村宁次的回忆录中,即称第2师团攻占箬溪之后,缴获大量邮件。这些前线将士寄回家的信函,其中绝大多数述说日军的状况及其以死报国的决心,反而不太谈论私事。箬溪战役为武汉会战的前期战役,这即意谓写信的官兵,绝大多数将在武汉会战中牺牲。

  国军抗战八年,几无年不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其中之艰辛,难以言语形容。不像英美,在其所自称之“Hopelessness”中,其实寓有一种浪漫的意味。因为无论战局演变至如何艰难的地步,都可以过度充沛的物资砸垮对手。如果连美国人都可以盛称其军队之抗敌精神,大拍电影,为何国军无此资格,为其宏伟雄烈之军功,稍事夸耀。

  在绝对的劣势下,国军战时将帅展现出非凡的英勇及指挥能力。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光是动员达十万人以上之大型会战即有廿次,在这种规模的作战中,国军指挥官能在火力与机动力无从比较之窘况下,站稳脚步,屡退顽强战力世所公认之顽敌,在辽阔的战场上,纵横运动,遂行规模宏大的陆战,此即即为世界战史上的奇迹。自抗战军兴以后,日本军政当局无时无刻不想结束“支那事变”,但因国军坚忍不拔的惨烈抵抗,终使其一战解决〔淞沪、武汉会战及一号攻势〕,武力迫降〔第一次长沙会战后驻华日军指导方针〕及武力迫和〔太平洋战争后之日军指导方针〕的各色策略均成泡影。其实只要略事推理,即推翻所有消极抗日的陈腔烂调。如果国军真的无心抗日,以日方对解决在华战事几近疯狂般的渴望〔注八〕,抗战如何能拖上八年?拖得日军屡次更改服役标准扩大征兵,并自承其“在华忠魂”在百万以上?抗战国军之宏伟勋迹,是中国历代抗敌史上,闪亮光荣的一段。而国军的战略思想,笔者认为也是“战争的艺术”诸作品中,极杰出的精品。值得仔细鉴赏。

〔注一〕北上支持的国军部队包涵关麟征将军的第二十五师。这个师在一九三六年三月红军犯晋之时,独一师之力迎战红十五军团。红军以为又是一个冒进送死的小部队。结果关将军利用内线优势,大胆运动,两面迎敌,红十五军团几乎全军覆没,指挥员刘子丹战死。一九三三年长城抗战,第二十五师的坚强战力受到日军推崇。一九三七年八月关将军统兵北上,尚未完成阵线布防即遭日军侧击,整理阵线时友军又被突破,日军突入,关将军不得不率兵狼狈后撤。渡过滹沱河时遭到该师建军以来最大损失,在匆促乱之中大量官兵淹死,关将军痛哭流涕,被卫士强架渡河。这位以大胆及创意在内战间崛起的名将,面对日军强大的机动能力与火力,也显得一筹莫展。河北阻击战的国军主要指挥官都不是庸材,刘峙将军在中原大战时打通半个陇海线,又北调打通津浦线。保定行营主任徐永昌上将则在中原大战晋军败退之际,仍能稳住阵势,率部整齐退回山西,但两位名将在遇到日军的绝对优势时,显得无能为力,手里近二十万大军的布防,成为一局死棋。

〔注二〕晋军在晋中决战之间损兵近十万,损失山野火炮二百余门。晋军原本以炮兵著名,火力编成十分强大,是国内唯一可以量产火炮的军系,但在太原大战之后,晋造火炮折损殆尽,所余无几。晋军则元气大伤,一蹶不振,抗战时几乎与日寇和谈,国共内战时则兵败如山倒,再无翻身之日。

〔注三〕湘西会战时的第七十三军正面对来犯的第四十七师团攻击前进,不过其攻击作法类似一次大战期间的胡梯尔战术:步兵在攻击间绕过坚强布防的据点,一意由弱点突进,导致敌人战线崩溃。第四十七师团被第七十三军的逆袭打的头昏眼花,狼狈败退。

〔注四〕展观抗日战史中日军各大会战兵力序列表,即可发现上述兵力规模在中国战场上实在是司空见惯的阵仗。国军尚能从容周旋八年。国军与英美盟军在陆战指挥能力之优劣,判然立见。英美盟军迟到一九四三年左右才逐渐发现对付日军唯一的办法,是以绝对之兵力优势及高度密集之火力集结,才能确实消灭这种“不可能投降,战志迹近疯狂的顽强敌人。”所以盟军不管在太平洋小岛或缅甸,均特别重视于战前集结超强兵力。塔拉瓦、瓜达康纳尔及硫磺岛各战役中,美军所投射的各种火力,其密度均为大战全期之冠。再加上日军在这些小岛上几无机动空间可言,使美军的攻击,几乎成为纯粹有限正面的火力消耗作战,陆海空配合尽情发扬各种火力,打不完的死靶。日军将瓜达康纳尔称为“死人岛”,是畏惧美军陆海空三面齐来的恐怖炮火,而不是什么美国部队的杰出战略。在战略指导上,美军仍不及日军远甚。

〔注五〕虽然战力远不及俄军,日寇依然对其官兵宣传俄军仍是日俄战争时帝俄的落后队伍,是皇军的手下败将。即使日军这些蚕食的花样能得逞于一时,日军有能力打败强大的苏俄陆海空军,开辟其东方的第二战场吗?日本人的这些蠢动,究竟想证明什么?以幼稚形容其政略眼光,并非过贬之词。而日军在战后的粉饰心态,尤其不可思议,一整个师团折戟沈沙,还在宣传在半个月战役期间谎报一举击落俄机五十八架的一个“世界级空战英雄”,而其可确认的战果则不超过三架――成为世界空战史上的大笑话。

〔注六〕蒋委员长在各作战检讨及南岳军事会议时的训词中都有这个说法,并以“快、硬、锐、坚”形容日军这种闪击战的特性。这是蒋公的误解。

〔注七〕三个月内出动三万架次空袭,比半个抗战期间中国空军的出击量还多。密集程度在亚洲方面为韩战以前之最。

〔注八〕汪伪政府成立后日军甚至准备单方面撤兵。每一个日本内阁都希望能早日解决中国战事,每一年其中国派遣军都遭到责难,可是日军始终找不到“胜利解决”的途径。在一九四一年之后,日本一直寻求一个如尼克森退出越南一般的体面下台阶,可是蒋介石硬是坚持日军得要先完全撤军再言其它,气的日本人轰炸溪口泄忿。而一九四五年中国派遣军已经呈报片面撤军的具体计划,足见其黔驴技穷之丑态。

(STUKA:呃篇文章是?赡昵芭f作,很?\,其??很需要改??了.在大??有不少咀站弈蒌,看咿最哞的到克拉??依...神奇的INTERNET).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