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挽救了一个盛世的人——被低估的周亚夫(一)再修改 -- 江南水
五、平乱
一说到军事,大家都知道这么一句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这句话原则上没有错,毕竟前线的将领比后方的君王更了解战场的具体形势,但是这句话能够成功实施的前提是,后方的君王对前方的将领有足够的信任,前方的将领能够展示让后方君王信任的能力。否则,上下离心,受不受君命,下场都差不多。
周亚夫是个懂政治的军人,在上前线之前,先跟皇帝做了沟通:不用管梁国,让他死扛,我从背后切断吴楚的后勤补给,这样就搞定了。(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
汉景帝不是笨蛋,至少不是只顾兄弟情谊的笨蛋,拼命消耗梁国,符合战胜之后朝廷的利益。虽然是亲兄弟,但刘武毕竟是诸侯王,一个强大的诸侯王始终是朝廷的心病。如果平定吴楚,而使梁国坐大,那他不是白忙活了吗。更何况,坐大的梁国,对朝廷的威胁要远远大于吴楚,朝廷和梁国之间再也没有其他的屏障了。
取得了汉景帝的肯定,周亚夫起身前往洛阳。走到霸上的时候,一个人拦住了周亚夫的去路:能听我说两句话吗?
虽然军情紧急,但是此人有种前来挡住太尉前进的道路,这种人的话值得一听。
此人名赵涉,赵涉指出:在你东进的道路上肯定埋伏着刺客和情报人员,不如从南方出发,走武关,再去洛阳。这样看起来多花了一两天,但是东方的间谍拿不到确切消息,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周亚夫到达洛阳后,展现了适当的谦虚,问老爸周勃当年的老部下一个姓邓的都尉:该怎么办?
邓都尉没有推辞:让梁国死扛,你坚守不战,派轻骑兵袭扰吴楚的后勤补给。
周亚夫明明向汉景帝提出的就是这么一个建议,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的问别人呢?
这就是为将之道。
很多人都认为军令如山,当头的一声令下,下面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种状况只会存在于电脑游戏中。
实际上,当头的手下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人,如果这些人对当头的有些许的不信任,这个头的命令执行起来将会被七折八扣。
周亚夫基本上是空降到洛阳的,一个空降兵的想法必须取得当地子弟的认同,否则就是光杆司令。周亚夫询问的这个人的身份比较特殊,老爸的老部下。怎么看,怎么像是双簧。
还有现实的一点,这个战略就是把皇帝的亲弟弟架在火上烤,这种压力不会只压在周亚夫身上,而是所有参战的将领都会承受这种压力。如果有人承受不住这种压力,而破坏了这个战略,后果如何,不得而知。
既然取得了一致,那就按计划行事就是了,周亚夫率军来到昌邑(今山东巨野),加强防御,就是不出战。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朝廷出兵了,梁王刘武多少喘了口气。
忽然,刘武发现似乎有什么不对劲,周亚夫跑到昌邑,做起了乌龟。
这也太缺德了。
梁王刘武每天都派人前去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就是按兵不动。
周亚夫是朝廷的官员,梁王拿他没办法,只能协商,协商不成就只好请他的老板来干预了。梁王刘武上书汉景帝,让皇帝下命令。
周亚夫接到皇帝的命令依旧按兵不动。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没有事前的沟通,周亚夫敢吗?
在跟梁王的交涉中,周亚夫似乎赢了,毕竟无论如何,他始终在贯彻自己的意志。
其实这场纷争中最大的赢家是汉景帝,既尊重了前线指挥的意志,有适当的体现了兄弟情谊。
更重要的是,周亚夫跟梁王结下了梁子。一个手握重兵的大臣,一个强势的藩王,如果两人和谐相处,那这个皇帝恐怕就要成为虚位元首了。
汉朝这边,朝廷重臣和劳苦功高的藩王不和谐,吴楚那边也好不了哪里去。
吴王刘濞起兵之初,手下大臣田禄伯就建议,主力部队按常规西进攻打函谷关,自己率奇兵,攻打武关。
当年反秦的时候,就是这个路子,刘邦还从武关进入了咸阳。
但是吴王太子刘驹不同意:如果田禄伯背叛了咱们,咱们怎么办?
这也不能怨刘驹,背叛者最大的心病就是怕别人也背叛了他,还是大家抱在一起,要死一起死,要活一块儿活。
吴国年轻的将军桓将军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行军计划:绕开坚守的城池,直取洛阳,守住黄河,获得一个良好的战略基地,这样即使入不了函谷关,也可以拿下半壁江山。
桓将军之所以提出这个计划是在分析了汉军和吴楚军优劣的基础上得出的:以车骑为主的汉军利于在平原地区作战,以步兵为主的吴楚军利于在险要的地形作战。在平原地区攻坚,汉军更加有利。
这个计划又被pass了,理由很搞笑: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如果这个计划得以实施,周亚夫能不能到达洛阳还真不好说,半壁江山说不定真的就换了老板。
行了,所有可能冒险的计划都被否决了,那就老老实实啃梁国这块硬骨头吧。
最恶心的事发生了,周亚夫派出的轻骑兵切断了后勤补给。
这个世界上不吃粮食还能打仗的士兵还没诞生呢。
能不能打下梁国已经不重要了,还是先保证自己的肚子要紧。
周亚夫真是沉得住气,吴楚联军打过来后,他依旧坚守不战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 苏洵《心术》
能做到这一点的有没有,我不知道,但是周亚夫的表现担得起这一句。
对士兵来说,战场固然是残酷的地狱,但是走向战场前的焦虑和无奈更加让人难耐。
这一点中国的男足似乎很有经验,据说大赛前长期集训,把整个人都弄傻了,以至于关键时刻一直掉链子。
今天不战,明天会战吗?
今天不死,明天会死吗?
精神高度集中,时刻准备着战斗的士兵们,充满了对未来的疑问和恐惧。
每个人都不是人,只是战争机器上一个不起眼的零件。
每个人又都是人,他们有血有肉,有思想,会紧张,会恐惧。
这种双重的身份,会让他们的人格处于一种分裂状态。
此时,随便一个突发事件,都会让让他们癫狂。
深夜里,一座准备随时投入战斗的军营内,哨兵突然走火,会发生什么?
这是我这种坐在电脑前敲字的人想象不出来的。
冷兵器时代的周亚夫的军队,不会发生走火的事,但是会发生其他的事,发生了什么事,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汉军自己打起来了。这种事有个学名,也就是军事术语“夜惊”。
此时,在这些士兵的眼中,昔日的同袍兄弟成了沙场上的对手,昔日的手足之情也化成了浑身的戾气。
主官处置稍有不慎,轻则哗变,能重到什么程度,就不好说了。杀戮一起,军营变成不死不休的战场也未可知。
浑身杀气的士兵们来到了周亚夫的大帐前,周亚夫似乎什么也不知道,始终躺着一动不动。
刹那间,整个世界安静了!
一场大祸就这样消弭在无形中。
吴楚联军终于等不起了,没有粮食的滋味不好受,他们决定趁夜色偷袭周亚夫的大营。
战斗是在大营东南打响的,然而周亚夫却派人加强西北方的防守。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战斗真正打响的时候,所有的理论都失去了作用,起作用的是主官的判断力和决断力以及士兵的执行力。
吴楚联军的主攻方向果然在西北方。
这是最后的决战,一切都该结束了。
此时大约是在公元前154年二月中旬,距离吴王刘濞举兵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
一个多月后,吴王刘濞的人头被他的盟友东越送到了汉朝廷。
楚王刘戊比刘濞有种,失败后没有逃亡,而是相当有尊严的自杀。
从起兵到授首,前后大约是三个月的时间。
历史上,大一统时代,皇族之间兵戎相向,以致动摇国体,这是第一次,也是耗时最短的一次。
在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时间越短造成的破坏就越小。
如果七国之乱也像一千五百多年后的靖难之役那样耗时多年,即使汉朝廷胜利,历史上还会有“文景之治”吗?
不妨再穿越一下,如果建文帝有一个周亚夫,明朝还会有成祖吗?
不要说什么广大人民群众希望安定的生活,所以七国注定失败。三国之后,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渴望安定的生活,但是一个八王之乱,让历史在混乱中又运行了两个多世纪。
在大多数时候,历史执拗的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但是并不妨碍在某一时刻,一个人就轻轻的扭转了他运行的轨迹。
周亚夫,在关键的时刻保证了历史在良好的轨道上运行,并且用了如此之短的时间,这已经足够伟大了!
对比一下西方的伟人,亚伯拉罕林肯,为了维护美国的统一,用了整整一个任期的时间。
哦,对了,这是七国之乱,不是两国之乱,还有五个藩国呢。
过程没什么意思,就说一下结果吧,其他五个藩王都兵败身死。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君臣父子要不要继续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2 伊霜 字302 2009-07-01 20:55:13
😁稳定而不压抑生机,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区区对国家的祝福 1 向天歌 字0 2009-07-01 21:05:10
🙂safa+flowa 1 要你命3k 字0 2009-07-01 09:16:11
🙂【原创】挽救了一个盛世的人——被低估的周亚夫(五)修改
🙂打的更短的应该是王阳明打宁王 2 燕轻笑 字0 2009-07-03 03:15:58
🙂皇族之间兵戎相向,以致动摇国体 1 柴门夜归 字30 2014-01-30 08:46:20
🙂受教,是我孤陋寡闻了 3 江南水 字48 2009-07-03 03:20:53
🙂陨石结局,让人意犹未尽。 1 李光头 字0 2009-07-01 0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