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鸿门宴(一) -- 江南水
四、余音——分封
项羽是一个有理想的人,项羽的理想就是:彼可取而代也。
当时他说这句话时,可能只是脱口而出,但是当那个“彼”真的被打翻在地后,“取而代也”就不会只是说说而已了。
项羽是个政治人物,决不是一个莽夫,他所做的每一步都是经过算计的。后世很多人诟病的分封就是一步妙招。
后世说起秦末纷争就会想当然的认为是六国复辟的强大分裂势力在起重大作用。其实无论是点起灭秦第一把火的陈胜,还是终结这场纷争的刘邦,都不愿意继续分裂。
当年张耳、陈馀劝陈胜: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陈胜没有答应,可见此时陈胜心中的目标是直接取秦而代之,而不是恢复到先前重新分裂的状态。
六国分裂势力的茁壮成长,是在陈胜死后。因为彼时已经没有任何一股势力有能力、有胆量取代秦了,回到六国是当时各种势力的共识。
楚怀王出兵的时候战国时代的东方六国已经都复国了:齐王田巿、楚怀王心、燕王韩广、赵王赵歇、魏王魏豹、韩王韩成。
所以故秦地就成了悬赏的标的,按照楚怀王的安排,天下基本上就恢复到战国时代的大体状况了。
自从项羽杀掉宋义后,历史走向了另一个轨道。
陈胜、刘邦固然不愿意继续分裂,两人中间那个短暂主导天下局势的项羽其实也不愿意看到这种状况出现。
那项羽为什么还要分封呢?
前文说过,政治人物要平衡,平衡远程目标和现实处境。有时为了完成远程目标要向现实处境妥协,有时为了现实利益要牺牲一些长远利益。不是在其位的人很难体会其中的甘苦。
项羽面临的现实处境就是,天下事实上已经处于分裂状态了。项羽所拥有的实力并不能马上改变这种分裂状态,向现实妥协是最佳的选择。
一切政治活动都是需要实力的,有多大实力就做多大的事,这是政治活动的铁律,违反他,后果将是可怕的。
前文说过,项羽没有跟刘邦翻脸的本钱,因为项羽没有一举搞定其他诸侯的实力。
项羽虽然没有一举搞定其他诸侯的实力,但是他拥有削弱其他诸侯的地位。
当时东方六国的领导除了燕王都是以前六国的遗族,他们拥有现在的地位,大多是因为他们的血统,虽然他们也流过血(齐王田儋、魏王魏咎都死在章邯手中)。
成就这些遗族地位的是他们的血统,同样,他们的血统也是别人指责他们的软肋,当项羽说出 “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之籍之力也”的时候,那些没有血统因素的将领该是多么的惬意。
在项羽看来不但该分封,还应该分封给更多的人。
项羽撇开怀王,另起炉灶,一口气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外加项羽自己和名誉共主义帝。
在分封的时候,项羽显然是动了一番脑筋,《史记》只是记载了他对刘邦的那一番脑筋: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巴、蜀也是在关中嘛,算是打折兑现当年的约定吧。
从对刘邦的安排来看,项羽不是没有意识到刘邦是潜在的对手,之所以在鸿门宴高姿态放刘邦一马是有深层次考虑的。
巴、蜀远离天下战略重心,刘邦即便是老虎,也只是笼中的老虎,至少项羽是这么认为的。唯一的一个小失误就是把汉中也给了刘邦,让他多了一块进军战略重心的跳板,但是项羽自信三秦能够阻止刘邦的跳跃的。这个盲目的自信造成的后果太严重了。
其实,对其他各路诸侯项羽也是动足了脑筋,他的基本思路就是尽量制造矛盾。例如:把赵王歇迁到代地做代王,赵相张耳反而在赵地做常山王;把燕王韩广迁到辽东做辽东王,燕将臧荼做了燕王。造成奴大欺主的局面,典型的制造混乱因子。
至于一直不招项羽待见的齐,更是被一分为三,让本来就矛盾重重的田氏家族更加雪上加霜。
所有的矛盾都在分封之初埋了下来,未来的天下注定不会是风平浪静。
为什么要这么做?
政治人物的每一个政治动作都不会是无意为之。
其实,说白了也很简单,假如天下太平无事,项羽这个处于仲裁地位的霸王还有什么用呢。
在定纷止争的过程中显示自己的存在,并且极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顺便逐个消灭诸侯,完成“取而代也”的伟业。
还是那个词,实力。
项羽有了完成以上设想的实力了吗?
答案是:有了。
秦末纷争的时候,秦始皇开拓的岭南脱离了中原控制,事实上独立了。项羽分封的时候,各路诸侯所能掌控的土地大体就是公元前221年秦朝廷掌控的土地,大概就是三十六个郡。项羽拥有九个郡,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具体面积很难考证了,但是应该不会太少。
分封不是项羽的败笔,而是妙招。
坐拥这九个郡的超强实力,让项羽无限接近完成年轻时代的梦想。
然而,终究没有完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鸿门宴(一) 31 江南水 字4111 2009-06-13 22:56:57
🙂【原创】鸿门宴(五) 24 江南水 字3241 2009-06-14 15:43:50
🙂【原创】鸿门宴(四)
🙂【原创】鸿门宴(三) 20 江南水 字3763 2009-06-13 23:30:24
🙂【原创】鸿门宴(二) 22 江南水 字4078 2009-06-13 23: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