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詹姆斯?沃森《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 -- rodger

共:💬13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关于《双螺旋》的一些想法

克里克的自传《狂热的追求》有中译本,但是很可惜网上找不到。他的另一本科普作品《惊人的假说》,以前foundera就转贴过。想想还是转沃森的《双螺旋》吧。毕竟克里克最为人称道的科学贡献还是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不是他后来在神经生物学上的研究。另外,从别人的角度看克里克能够提供一个和本人自传不同的视角。

本书是一本畅销书,同时也备受争议。主要是两点,一是沃森对富兰克林的苛评,二是沃森和克里克得到富兰克林的DNA晶体衍射照片是不那么正大光明的。

对于第一点,沃森受到了很多女权运动者的批评,她们认为沃森严重扭曲了富兰克林的形象。不过在我看来,沃森写此书用的是一种非常坦率的语气,甚至带有调侃的味道,他不但对富兰克林评头论足,实际上对这本书中出现的所有人差不多都开了玩笑。他毫不讳言他和克里克讨论起年轻女性来都是兴高采烈。他的书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印象中戴着啤酒瓶底的眼镜,穿着白大褂,刻板不苟言笑的科学家形象。他书中的科学家都是活生生的人,和普通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也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毛病。我很喜欢他笔下那个克里克,那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家偶像,而是那么一个永远充满活力有时候喜欢“夸夸其谈”有时候又如同一个没头苍蝇般到处乱撞的科学“怪人”。对于富兰克林的贡献,现在科学界的评价是很高的,沃森在最后也重新评价了富兰克林。当时对女科学家,特别又是一个犹太裔的女科学家,存在某种歧视是事实。富兰克林也不得不使得自己咄咄逼人浑身带刺以保护自己,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这其中恐怕也有富兰克林自身性格的原因。我觉得沃森笔下的富兰克林还不算特别过分。

对于第二点,科学界也有人提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是这毕竟不是偷窃,而且恐怕这其中更多的责任还在威尔金斯吧。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从这本书中学到什么。读科学家传记了解名人轶事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多的还是学习他们是如何取得成功的。DNA结构的这么划时代的发现居然是两个不务正业的年轻学生(沃森类似博士后,克里克是博士生)来完成的,对于正在展望自己未来前途的青年学生来说恐怕还有特殊意义。我们看到很多重要的科学发现都是年轻的科学家来完成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更有冲劲。这也是沃森能够把这本书写得如同惊险小说的原因。当时他们两个就好像闯入DNA领域的两个牛仔,他们既没有鲍林对于分子结构的深刻认识也没有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这样系统的X光衍射研究,但是成功的为什么是他们?我觉得其中有几点值得学习:

首先,这三个竞争的小组中只有他们真正认识到DNA结构的重要意义,这个给了他们巨大的动力。DNA研究本来不是他们的工作,完全是作为一种“副业”。但是对于DNA重要性的认识使得他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无法抛开这种“诱惑”。

第二,他们走了正确的道路。沃森和克里克都很擅长“拿来主义”,鲍林的结构模型和富兰克林的X光衍射都是研究的利器,但是只有沃森和克里克意识到并且一直坚持把两者结合起来。

第三,沃森和克里克的组合非常完美,沃森内向冷静,克里克外向热情;沃森是生物学家出身,对遗传本质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克里克物理学家出身,对理论计算和X光衍射都比较熟悉;两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敢想敢干,决不因循守旧。DNA结构研究涉及的领域很广,一个人所能掌握的知识有限,这时候能够找到一个能够很好互补的合作伙伴就是成功的一半。同时这也令我想到学校应该给予年轻的研究生们更宽松的研究环境和更多的交流机会。意想不到的科学发现的火花也许就会在年轻人的思维碰撞中产生。一个可以比较的例子是Santa Cruz的混沌四人组,都是在自己原来设计的研究方向之外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最后,我认为也是重要的一点,就是沃森和克里克都表现出了对未知真相的强烈好奇心,和对科学研究持之以恒的“狂热”。这个应该是一个科学家区别于科学匠的一个特征。有着这样的热情,勤奋的工作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都是顺理成章的了。

当然,这里也有运气的因素,如果当时英国不是因为鲍林的左派倾向而拒绝让鲍林参加会议的话,也许鲍林就能够意识到X光衍射的重要意义,那么故事又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如果第一个看到富兰克林衍射照片的是鲍林又会如何?如果富兰克林不那么排斥结构模型的话又会如何?也许,也许真的有很多的也许,但是有一点是必然的,幸运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以上一点个人看法,欢迎指正。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