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再论开国君主杀功臣的话题 -- 王威

共:💬87 🌺10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阶级斗争史观学得太好了。

我的长辈成分是下中农,所在村里也有好几户成分是地主的。但长辈对这些地主家的评价都很高:有的会种田,收成总比别人高;有的会种树,结的果总比别家多、大;有的娶的媳妇会养蚕会织布比别人家好。他们的后代读书聪明--解放前我四个舅舅只有大舅被送去读书,但背书不灵--蒙学评定读书行不行主要是看背。

划地主成分主要是他们几家的地多于全村户均田地的3倍以上(好像基本标准是2倍的是上中农,持平的中农,少些的是下中农,很少或没有的是贫农,后2-3类就是“贫下中农”这个词所指了。当然大家都知道“中国标准”向来是模糊数学研究的典范,需要考虑4舍5入(农村好像习惯5舍6入?)加上参考人头数以及人品口碑、有没有人参加革命、参加国民党军队、当汉奸等其他因素;还有就是是否雇有长工--就是下中农如果家里劳力不多在农忙时也要雇短工的,当然短工的主体也是家庭劳动力有富余的下中农--种、收自己的作物优先于赚工钱。

地主不是一开始就是大地主的。一个朝代开始建立首先都是除少数(相对全国人口)功臣亲贵是大地主,其他主要是自耕农,当然不排除逐步产生一些官僚地主--后来土地兼并的主力。离开大城市越远大地主越少,乡村地主主要是小地主。

而自耕农变成小地主的过程还是勤劳致富的过程,多数都是某一代出了一个肯动脑筋善于思考的有了心得体验并传递给下一代,一点一点积累而成,然后慢慢出读书人当官升级成官僚地主;然后是老话说的“富不过三代”--因为后代平分家产子孙多土地越分越少--祖训严格持家有方的就出望族,世代显宦。当然也有后代出败家子卖田地的。

周扒皮的背景高玉宝交代不清楚,但另一个著名大地主刘文采大家更熟悉--他是后来西康省主席刘文辉的兄弟,已经是官僚地主了,这样的大户所占人口比例比起小地主来少多了,当然占有社会经济资源可能并不少。

从中小地主占地主的主体这个实际情况看,“地主掌握先进生产力没有用,因为他们不干活”这个结论并不准确。

至于“干活的是农民,只有农民掌握了先进生产力才能带来社会发展。”,按党的标准划贫农的,实际上多数不掌握先进生产力--从自耕农败家的不说,其后代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比自耕农要少,其劳动积极性也要差一些--三类中农是农民的主体成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