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上海博物馆青铜馆馆藏浅介 -- 故园湾里

共:💬192 🌺44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8,鄂叔簋

啊啊关于鄂叔簋(音鬼,第三声)这个……

简单可以说得很简单复杂可以说得很复杂于是怎么处理呢……

首先,簋是什么?可以参见簋:百度百科,如果用今天的日常物件来类比,应该相当于碗。用来盛放从一体/分体式蒸锅(甗)里煮熟了的食物。古人席地而坐,无论酒器还是食器放得太低都不适于取饮取用,因此出现了名为“禁”的矮桌,或者加高器皿的底座。到了后来也就是商代晚期——西周早期,这两种解决办法合二为一,于是方座的簋出现了。除了方座簋,比较常见的簋还有其他的样式:圈足簋比如邢侯簋、四足簋比如臣辰父乙簋、三足簋如颂簋等。但根据目前文物出土的情况看,在方簋流行的早期,大小贵族都喜欢用方簋,从布满纹饰的华丽之作到弦纹装饰的简朴之作都有发现;随着时间流逝、簋同鼎一起形成了列鼎制度,这就反过来限制了中小贵族的使用,簋逐渐变成了大贵族的禁脔,一方面数量变少,但另外一方面纹饰更加精美、器形比早期方座簋更加高大、有盖子的簋或者以青铜盖取代陶盖的情况也日益增多,而且出现了更多的成组成套的列簋。到了西周中晚期以至春秋战国,随着“礼崩乐坏”、周王室的威信逐渐下降,以及簠、盨等从簋派生而出的新形式青铜器的流行,方座簋终于逐渐退出了青铜礼器的系列。

鄂是商代的方国名称,故址在今天河南省沁阳附近。

叔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官名或职名,另外一种说法是,如同共叔段、管叔鲜、蔡叔度等称呼一样,鄂叔应该是封到鄂地的周王室的王子。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是正解,目前也没有定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鄂叔簋,西周早期青铜器,出土于河南省南阳,高18.5厘米,口径18.1厘米,底边方座15.1厘米。

鄂叔簋进入上海博物馆的经历相当离奇,它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冶炼厂的一堆废铜里被专家们挑出来的。换句话说,如果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上博的专家们没有在一堆废铜烂铁里发现鄂叔簋,这件青铜器就要被丢进熔炉里付之一炬了。鄂叔簋这样“幸运”的青铜器上海博物馆还有好几件,例如成对的龙耳尊,发现的时候已经成了一包碎铜片,同样是专家们慧眼识宝把这包铜片拣出来通过艰苦的粘合才重现龙耳尊于世间。很想说些什么,但为了不“夹带私货”并把文物贴歪楼成政治贴,我就不发表什么意见了。要发表意见的也请另外开贴。

鄂叔簋口沿饰火纹,间隔以回首曲体的龙纹,圈足饰四组曲折角兽面纹,方座面之四角饰牛头纹,方座四壁,各饰相对的长冠凤纹。口沿四周前后左右各有一耳,耳下还有小的垂珥,既方便把持,又稳重美观。簋中有六字铭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噩(通假通“鄂”)弔(叔)乍(通假通“作”)宝尊彝(据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西周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鄂叔簋最为引人注意的地方,在于它的方形底座下,铸造了一个半环,而半环上悬挂了一个小小铃铛:图片中底座下方放着一个玻璃三棱镜,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铃铛的铃舌及铃身。这个铃铛十分灵敏,它和半环的接触面积很小,稍有振动就会发出清脆的铃声。即使是人感觉不到的振动,铃舌也会轻轻摇摆。在馆里的时候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通常是用手指不是很重地敲击一下展柜的玻璃,一般观众都能看到鄂叔簋的铃铛在轻轻晃动。为什么要铸造这个铃铛,现在还没分析出一个准确可靠的说法。是为了用声音给宴饮助兴,还是对游牧民族在牲畜脖颈上系铃的模仿?谁也说不清。关于后一种可能,听起来比较无稽,实际上是有文物作为例证支持的。历年以来出土的底座带铃铛的青铜器,大多出土于河南省北部、及陕西、山西的部分地区,按照稍后西周和春秋的势力范围划分来看,属于晋、秦地区。这一地区和西北游牧民族的攻伐交往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草原器物风俗文化对他们的青铜礼器铸造有所影响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关键词(Tags):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介绍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