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现在说经济回暖不是无知,就是懦弱 -- 共道

共:💬79 🌺12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何新认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国际分工是为英国利益服务的

所谓重商主义,强调的是本国工商业的重要性---或者说民族工商业的重要性,重商主义者认为只有在国际贸易中,使得本国工商业实力增强---才是对自己有益的国际贸易。

而亚当斯密则强调国际分工,认为国际分工的存在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利益的增加,这样的国际分工带来的收益可以抵消民族资本在自由外贸活动中所遭受的损失。

我们无法找到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是否是来自于英国权势集团的授意的证据,但是亚当斯密的理论确实是对当时世界上的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有很大的好处,有利于英国资本以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名义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

欧洲大陆国家的民族资本也遭到了英国工业资本的打击,拿破仑上台以后欧洲大陆也开始了工业化进程,欧洲大陆民族资本受到了英国资本的沉重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英国资本对法国工商业的压力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一个重要的外因。

法国在大革命成功以后,拿破仑在1806年制定了一个大陆封锁令,明令所有的欧洲大陆国家不准跟英国进行贸易交换,但同时他把法国的工业资本家启动起来垄断欧洲大陆市场。

以后拿破仑军事失败,但是拿破仑实行的经济政策却使得法国具备了工业化的经济基础,法国的工业化是用拿破仑的大炮来抗拒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取得的

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德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很大的,他早年曾经相信过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后来他改变了观点

1878年他在议会发言说"

我存在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国际贸易相互之间完全自由,象自由贸易论者所设想的那样,这究竟能不能促进德国的利益。"

1882年他在国会上说:

1882年,他在国会上说"我认为自由主义(贸易)的整套理论是错误的。英国在充分地享受到保护关税政策给国家的利益以后,才把它废除。那个国家本来一向有最强有力的保护税制,直到它在这些税制的保护下变得那样强盛;直到它能象一位雄健的运动员那样才跃出堡垒来向世界挑战。

不光法国德国,包括美国日本等等国家在工业化的早期都是实行高关税政策,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重商主义政策才取得工业化的成功的。中国的工业化的成功也跟新中国长期实行高关税政策有关。

与亚当斯密先生的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的是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理论,何新先生多次向读者推荐这位被公众忽视的经济学者

我上面的论述其实是我对何新先生和张文木先生的观点的一个概括

在何新先生的《新国家主义经济观》第三章第6小节何新先生以答记者问的形式阐述了他对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的看法

我还是把这几段给贴出来,看看何新先生的原文

记者:中医讲究"辩证施治"。根据你的观点,你是否认为根据不同的同情--特别是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纵的竞争关系,应当具有不同的经济学和政策理念?

何新:非常正确。在我对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功利性目的是非常明确的,这就是谋求中国的国家经济利益和国民的经济安全。

因而我注意到,自从17世纪的重商主义时代以来,作为制订国家经济政策理论的政治经济学中就形成了两条对立的路线。一条是以国家利益以至上的、坚持维护民族经济的路线,其理论代表是重商主义和德国的李斯特主义。另一条是主张放弃国家民族利益,不计后果地融入"全球化"和"世界主义"的自由主义的路线,其理论代表是亚当·斯密以及当代的新自由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英美主流学派编写的经济学史中,重商主义(这个名称实际是一个错误)李斯特曾指出,重商主义实际应当称作"重工主义",即保护"民族工业的民族主义经济学"。被贬得一文不值。而李斯特的经济学,则似乎根本不存在。这背后也是有原因的。

记者:当代主流经济学主要是英美流派的。英美的形式主义流派与德国注重现实的历史学派在理论传统上的确有所不同。但是你认为除了门户之见以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使主流学派忽视李斯特的学说?

何新:极其简单--正是利益,国家利益的原因。

创立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英美学派认为自己有必要让全世界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忘掉李斯特。因为李斯特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

"自由贸易非常有利于作为工业出口强国的英国。但是任何其他国家如要效仿英国的成就并和英国相竞争,就必须借助保护本国市场和本国工业的保护主义政策。转引自J.L. Hammomd《近代工业的兴起》第16章。(The Rise of Modern Indastry,London 1947)。"

记者:为什么李斯特会持有这样一种反自由主义的观点?

何新:说来话长呵,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是一部近代世界经济史。有关背景材料,建议读者参阅阿什利《近代关税史》(Modern Tario History),以及Binkley《现实主义和国家主义》(Realism and Nationalism)。让我们作为一个专题放到后面再作深入讨论。

但是,你是否知道19世纪促进德意志统一和复兴的伟大政治家俾斯麦?

记者:知道。他号称"铁血宰相",历史学家对他也是褒贬不一。

何新:在俾斯麦执政早期他一度信奉经济自由主义。"他接受了一个经济政策而消除了温和的自由党人的敌意。因之齐默曼(Zimmor mann)指责他盲从英国的政策。(J.L.Hammond《近代工业的兴起》)"但是政治实践和对国家利益的权衡使他在1878年对自己早期的自由主义政策提出质疑--这是因为他已研究了李斯特著作。1878年他在议会发言说"我存在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国际贸易相互之间完全自由,象自由贸易论者所设想的那样,这究竟能不能促进德国的利益。"(同上书)而到1882年。他的观点已经明确,他对国会讲了如下的话:

"我认为自由主义(贸易)的整套理论是错误的。英国在充分地享受到保护关税政策给国家的利益以后,才把它废除。那个国家本来一向有最强有力的保护税制,直到它在这些税制的保护下变得那样强盛;直到它能象一位雄健的运动员那样才跃出堡垒来向世界挑战。

自由贸易是强势国家的武器。英国由于它的资本、它的煤铁、它的港口和它有利的地理位置已经变成世界的超强国家。然而它在它的各项工业变成这样强盛以前,是靠高得惊人的保护税则来保护自己抵抗外国商品的竞争的。"同上书。

俾斯麦是一位清醒地认知德意志国家及民族利益的杰出政治家。所以他从自己的政策后果、政治实践中得出的这种教训是至为深刻的。我们应当记住他的话:所谓自由主义,实质乃是强势国家用以突破弱势国家关防的一种意识形态工具和政策工具。

记者:人们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垂直分工和不平等交换的基础上的。那么,何以中国能从这种国际交换中获利?在国际不平等交换中,中国何以仍能获利而走向强大?

何新:由于购买力及劳动力价格的差异。由于中国市场的相对封闭,如果中国的自由生产力由于市场开放而破坏,则外部商品的流入与购买力平价差异的消失使汇率优势消失。

外链出处

张文木先生的论述

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发生,大约三年前即1786年的时候,法国跟英国签了个《伊甸条约》。这个条约给法国带来了大灾难。当时法国想: 我拿我的葡萄酒──与我们中国拿我们的农轻产品一样──换你英国的工业品,我有了钱以后再把生产力慢慢调整过来。想得挺好,但它没有算出一笔账来,人家工业品的价值和你农产品不能比,人家产品附加值高,双方交换剪刀差太大。结果英国商品一进来,法国农民一下子被冲垮了,解体也早。我们在学历史时学过法国最早出现自由农,其实,这是由于中世纪经过法国的大量中介贸易产生的大量商业资本所致。自然经济下的小农业国家一碰到货币和商品就会被冲垮并产生社会动荡,这是一条历史规律,也是我们应注意的治国规律。

  英国商品涌入法国,法国许多农民破产了,没活干,就涌到城市,1789年前后涌到城市的人太多,城里无法容纳,于是这些人就干“革命”。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理论。所以法国大革命时代的理论成就很大,人权理论等都是那个时候出来的。大家都知道法国是人权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的故乡,但是断头台和拿破仑集权也是那个时候的法国产品。所以说我们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看到:法国对世界的理论贡献是伟大的,但法国人民自己经历的这一段历史也是很残酷的。先是吉伦特派,后来是雅各宾派,雅各宾派实行红色恐怖,丹东代表商人利益也被杀了。但最后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拿破仑看到了问题根源在于英国工业对法国的冲击。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说拿破仑这个人亏得没学经济学,“这对于他,对于法国,真是一件好事”。李斯特还转引拿破仑的话说,谁要是信奉自由贸易(现在叫全球化),谁必将被打得一败涂地。

  只有将政治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全球化才是有利的,而掌握命运的手段历来都是枪杆子而非嘴皮子。拿破仑在军事上是天才,他对当时的“全球化”是警惕的,他认为“自由贸易”即当时的全球化要首先有利于法国。他先解决土地问题,《拿破仑法典》的核心问题就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实际上是叫人人都有饭吃。农民太多,城里就业容纳不了,那就每人一小块土地。他采用新的战争方式,大规模地用火炮。当时都是步枪,炮是次要的,拿破仑把炮当做主要作战手段。拿破仑在整个欧洲用炮开路,再加上散兵战术,将欧洲贵族的“宋襄公”式的僵硬队列打得一败涂地。同时再把整个欧洲封建制度打散。将欧洲庄园农奴变成自由农民,继而使自由农民变为法国资本可以剥削的自由劳动力。同时他也不准英国商品进来,他人为地用战争制造市场。这个人很聪明,1806年制定了一个大陆封锁令,明令所有的欧洲大陆国家不准跟英国进行贸易交换,但同时他把法国的工业资本家启动起来垄断欧洲大陆市场。

  1798年他出兵埃及。当时能看到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他认为埃及是英国进入印度洋的一个咽喉地带;另一个是马耳他。从这两点可以将英国与其殖民地的利益掐断。英国一旦失去殖民地,就跟外围世界脱离了关系,没有海外资源和利润,英国国内就会出现经济政治危机。

  这种判断即使在今天也是正确的。在今天不管西方国内再好,只要能源危机一出现,石油价格上升,经济就发生危机,本国人民就抗议,再继续下去就是罢工了。所以西方人必须牢牢地控制外部世界,而控制外部世界的重要方式就是拥有强大的海权。但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并不是一个海权强国,英国在海上打败法国舰队,拿破仑就没有办法了,就只能使劲生产自己的产品,与英国抢欧洲大陆市场与资源,这跟希特勒的欧洲政策及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政策是相似的。日本也是叫商人先启动,机器转,商品依靠军事被强行推入亚洲。不同的只是当时拿破仑打的是封建势力,所以说他是进步的。

  尽管拿破仑军事失败了,但法国在经济上却胜利了,战争结束以后,法国成了挤入资本中心的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所以说资本多极化和全球化的互动关系及其进程,就是从这儿开始的。法国积极介入这一过程,既阻挡住全球化对自己不利的方面,又利用它对自己有利的方面。法国挤进资本中心国,也就是那时的“北方国家”以后,生产力一下子上去了。此后英法就联合了。现在看七国集团,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经过战争打进去的。战争,对于处在多极化层面的国家而言,在许多情况下,无非是一种掌握自己政治命运的强力手段。

---摘录自张文木博客文章《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与中国国家安全利益》

外链出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