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透过电影看历史——《投名状》 -- 气吞万里如虎
最近一直没有发新的文章,实话实说是因为忙,而且也要惭愧的承认自己确实比较懒。但很想给大家说说《投名状》,确实是近年来屈指可数的好电影,甚至可以说是十年难得一见的好电影!之所以这么说不是因为一些浮于表面的故事和美术摄影之类的东西,而是这部电影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源流来深入剖析了政治、人性以至于亲情友情的种种,深刻隽永而根基厚重,如同灯下读史,感怀乱世烽烟涤荡,掩卷不胜唏嘘......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故事的主干构成是这样的,军官庞青云为同僚所卖,兵败逃跑。贫病交加之际为村妇莲生所救,一次极其偶然的机会下他结识了土匪赵二虎与姜午阳,在与众人一起劫夺太平军军粮的混战中以擒贼擒王的战术击杀了对方押粮将军并救了姜午阳一命。可粮草旋即就被朝廷的官军夺走,愤懑之下众人接受庞青云的建议投效官府,三人歃血为盟纳投名状结为兄弟。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爱瓦岗一炉香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出生入死,不离不弃
在攻打舒城之时,三兄弟率领刚刚组军的“山字营”以勇猛顽强、悍不畏死的气概大破守军,面对人数战术均占优势的敌军,三人生死不弃、合作无间,姜午阳以新学来的“斩首战术”割下了太平军大将的人头,敌军大溃。此时的庞青云才发现莲生原来是赵二虎的妻子……
军至姑苏,赵二虎只身潜入城中收降了粮草贫乏的太平军,可由于自身军队也缺少粮草,庞青云下令处死了所有降兵。最后“山字营”一鼓作气,终于攻克了天京(南京)。然而朝廷却由于赵二虎的几次过失下令问死,庞青云无奈之下命人暗杀了自己的义弟。而姜午阳却由于无意间撞破庞与莲生幽会认为大哥是因为女人破坏了结义誓约,在朝廷颁封的礼炮声中,姜午阳将利刃刺向了自己崇敬的大哥……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最大的悲剧人物:庞青云
影片之中的庞青云其实是寂寞而且不快乐的,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身为朝廷武将却不得不与草寇为伍,为了使民众早日免受兵火涂炭,舍生忘死的的攻城略地;为了得到朝廷的信任与支持,不惜谋杀自己的结义兄弟,其实在他的内心,赵、姜二人与自己精神理想的高度相差甚远,结义在这里其实只是一种笼络的手段,而并非惺惺相惜、意气相投(这也是最后三人走上不归路的根本缘由)。庞青云心中的责任感驱使自己要尽快结束百姓的痛苦,整部电影中他没有去强调自己的官职俸禄或是掠夺奸淫,却不顾师老兵疲连战苦战太平军,胜利后又请求朝廷豁免本省三年的赋税,最后还是不免被朝廷诛杀。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善良敦厚的赵二虎是故事里一个深沉的叹息
这个面貌粗鲁、沙场豪勇的汉子重情重义,对亲人朋友都给予了无条件的信任,和妻子一起的笨拙憨厚,和兄弟一起的生死不弃以及对招降太平军的善良心怀都生动的勾勒出一个质朴男人的影子,但正是这样的一个男人,最后却倒在了自己心目中最信任爱戴的义兄刀下。心系冲锋遇险的姜午阳而擅自出兵,质疑杀降后的率众归乡以及后来的私分军饷都可以看到一个耿直汉子淳朴率性,可这也是他不为朝廷官场所容之处。事实上逼庞诛杀赵二虎只是朝廷剪除庞青云势力的第一步,庞青云没能察觉却自断膀臂,以至于阵营内部分崩离析,终至覆灭。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剧中姜午阳这个名字很讨巧,我想其中或多或少暗合的是【史记】上《刺客列传》的记载:“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影片中的姜午阳也是一个未谙世事的少年,为了一双靴子甚至可以起意杀人,对于他来说,亲情友情高于一切,这也暗合了一个乱世孤儿的扭曲心态,所以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性命,显得没有那么看重,一对无情短刃经历了多少敌人的头颅颈血,即使刺向自己崇拜的庞青云也毫不畏缩……姜午阳的生命里其实努力寻找的是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养育自己的赵二虎、救过自己的庞青云都是他内心深处的的情感支柱。当兄弟相残的事情发生时,他不惜以杀死二嫂这种极端的手段来维系最后一丝的和解希望,凄雨之中的姜午阳实际上是一个自己精神世界已经天崩地裂的孩子……
而这个电影中深刻的历史内涵在于揭示了中国古代武将上的几个规律:养寇,功高而不知逊让难以善终以及杀降不祥。
熟知中国古代l历史的朋友都深知“鸟尽弓藏”的典故,【资治通鉴】里对韩信的评价有这么经典的几句: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文种破吴得赐属缕剑、韩信灭楚身死未央宫、变态如朱洪武尽诛开国功臣、混蛋如毛太祖残虐正直部曲;剧中几位阁僚的对话近乎赤裸裸的道出了庞青云覆灭的根由,当太平天国的叛匪尽数诛灭,朝廷已经用不着他了,那么随之而来的不是高官厚禄的恩赏,反之应该是对其尾大不掉的担心,所以中国历史上对拥兵重将的迫害并不鲜见,而武将们出于担心自己的未来或是以战中饱私欲,便纷纷的养寇自重起来。只有匪患一直存在,才能保持朝廷帝皇对自己的宠信,如《北史贺若弼传》隋文帝曰:“初欲平陈时,弼谓高熲曰:‘陈叔宝可平,不作高鸟尽、良弓藏?’”这里的隋帝杨坚倚重如心腹的上柱国将军作此言语,也都是君臣相疑的历史事例害的;这种养寇多出现在王朝大厦将倾的乱世,如唐末的藩镇割据,明朝的闯乱献乱都是高发期。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公元880年(唐僖宗广明元年)六月,屯军于信州的黄巢大军军内爆发瘟疫,军队战斗力大损。而朝廷的昭义、义武等数道唐军皆齐至淮南,此时如果发动总攻击,全歼贼寇易如反掌。但时任诸道行营都统(大本营司令长官)的高骈怕别人与自己分功,上书奏说马上就可平灭黄巢,“不烦诸道兵,请悉遣归”。由于朝中有卢携当宰相,也希望高骈这个“自己人”得头功,就以朝廷名义遣散诸道唐兵。谁知,黄巢元气恢复,大举起兵,其后贻患以致荼毒数省,祸灭长安。而明朝末年郑达《野史无文》卷三记左良玉大捷而不肯穷追,曰:“留 此残贼,武官尚可为人;若贼今日平,武臣明日即奴矣!”,以至于后来左良玉的匪患越剿越大,自己也成为南明四镇总兵中势力最强的一股,坐拥武昌二十余万军兵,却不愿支援中央朝廷,终至明朝败灭。
而说道“养寇”本身又经常是朝廷或权臣诛杀大将夺取兵权的借口,明朝大将袁崇焕总镇辽东,宁远一战重创努尔哈赤,随后的宁锦大战又大败皇太极,可崇祯皇帝为了掩盖自己的愚蠢和泄愤,在强敌退却后下令磔死袁崇焕,其处死诏旨列举的几项罪名之中就有“养寇”一说。同样的情况是明末著名的剿匪大将贺人龙,此人作战勇猛,手段狠辣,对付农民起义军相当的有一套,有“贺疯子”的绰号,可就这么一个剿匪名将,最后被处死的罪名之一居然也是养寇,以至于贺人龙被杀后,农民起义军皆酌酒相庆,谓:“贺疯子死,取关中如拾芥矣!” 。
至于庞青云最后的功高震主,那也是古今同慨的君臣心结。眼看帝室衰微,群寇倡乱,政府一方面要借助各地实力派来降服反叛,同时又要防范这些将领军头拥兵自重,结成军阀割据的局面。所以,在平息战乱之后对这些功臣的处理往往都不太厚道,而功臣们要么夹着尾巴做人,如再造唐室的郭子仪,拯清朝于将倾的曾国藩。要么反叛自立,如唐末灭安史之乱的功臣仆固怀恩以及解奉天之围,逐反贼朱泚救驾有功的李怀光。但君臣相疑却是肯定免不了的,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之中班布尔善向鳌拜阐释此类历史案例时曾有如下精辟的解说::“功盖天下者不赏——并不是不想赏,实在是无物可赏,只好赐死;威震其主者身危——其实只要内心相安,也就可以不危。臣强而主弱,就难得相容了;权过造化者不祥——是遭了造化的忌,权柄越过了主子,主子便要除掉你。”
剧中庞青云平乱之后不思退身逊让之道,却居高官(江苏巡抚)、孚民望(建议免税养民),并仍然握有兵权这正犯了朝廷的大忌,而这时最好的选择无疑是解散“山字营”军众、赴京为官或是干脆辞官闭门谢客以示清白坦荡。而他选择这一受封地方军政长官的举动,在朝廷看来无论如何都是非死不可的了。
最后为大家说说杀降不祥这个话题,庞青云率军拿下苏州之后,面对赵二虎招降的数千的降兵,在自身给养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了杀降这条路。瓮城之内万箭齐发之时,使得敦厚而恪守信义的赵二虎目眦欲裂,随即上演了一出哗变归乡的重头戏,也正是由此事兄弟之间的亲密无间化作泡影,也为日后朝廷诛杀赵二虎埋下伏笔。但凭心而论,面对这几千降兵,选择遣散的话,难保这班人不会再执刀枪重新为敌;选择收编,则以“山字营”有限的人马,一旦发生叛乱,变生肘腋之间,肯定弹压不住;再加上本来粮草就极为有限,一旦降兵鼓噪生乱,本来就疲惫不堪的占领军必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所以,杀降之举在这里,实属无奈了。
在中国历史上“杀降”是一个屡见不鲜的话题。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战国时代秦国的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之战后坑杀赵卒二十五万(当然,这个数字史学界争议很多,在此不作赘述),【史记】载: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其次的杀降大手笔是秦末西楚霸王在巨鹿之战后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至于后来的石虎、拓跋珪、常遇春等,也都在杀降史上留下各自血淋淋的一笔。但在中国历史上同时又有一个杀降不祥的历史规律,往往做出了这类惨绝人寰的暴行后,统军将帅都会身遭横死,同样是【史记】中记载: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这“死而非其罪”的评语,固然是太史公对一代名将的怜惜惋叹,可也是他文字之间对此类行径的某种不齿,【史记】里讲到汉武帝时期名将李广一生不得封侯最后却因失期自尽时加了这么一段李广与算命师王朔(与文学界那位有名的顽主同名)的对话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馀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於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也正是项羽、拓跋珪以及常遇春等也都天不假年,或英年早逝,或横死暴卒,而影片中杀降的庞青云,众叛亲离、身遭不测的结局也暗合了这个规律。
综合来说,这部电影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其中发人深省、值得回味的地方更多。作为一部中国历史与政治斗争的参考故事来说,它给于我们的思考之处,还有很多……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透过电影看历史——《投名状》
🙂不要搞封建迷信 3 虽远必诛 字441 2009-04-10 17:38:05
🙂毛泽东杀人是属于意识形态斗争,跟此文主要说的还不一样 夜月空山 字12 2009-04-10 17:13:25
😁杀降第三名乃是曹瞒官渡坑降八万,他却又无甚恶报 柴皇荣世 字44 2009-04-05 06:15:31
🙂曹家的报应在本版这里吧! 走西口 字115 2009-04-11 04:27:15
🙂阿瞒好像还不是探花郎, 艾卡特 字95 2009-04-08 08:06:14
🙂查书觉得也是,薛仁贵灭九姓铁勒,杀降也无恶报。但 气吞万里如虎 字66 2009-04-06 08:43:16
🙂因此薛家将里老薛家比较惨? cdcdcdd 字114 2009-04-07 08: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