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好丈夫是怎样炼成的之一:男人还是原装的好 -- 王小棉她妈

共:💬427 🌺2060 🌵2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个,孔夫子根本不好色:)。

按照我对论语的理解,孔子根本不好色。顺手发一个早年写的小文,咱们应该是同路人了。

论语别解---孔子根本不好色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话通常都给人翻译成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有见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我对于论语是没有什么研究的,不过看的遍数多了,总觉得这话翻译不妥。

《论语》里好几处提到一个“色”字。 譬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后面子夏也说:"贤贤易色"。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巧言令色,就是花言巧语做表面功夫,孔子说了,这样的人很少有“仁”的。因为表面的功夫就是为了掩饰真正的内心。这里的“色”指人的脸色,面容。“色难”也是指要一个人表面态度上对父母一团和气是很难的。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矛盾,孔子没有明说但他老人家已经看出来了。对外人“容易”,因为要给人家留个好印象嘛,所以可以“令色”,装出取悦别人的样子,到了自己父母这里,因为是自家人了嘛,反而“色难”,心里给吃给喝都情愿,就是内心的不耐烦表面上不容易掩饰。后面有说“犬马皆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孔子讲仁讲孝,当然就会注意这一点了。这一句的标准译文是“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这么一大段的是为了说明“色”在孔夫子的概念中,更多的是指面色和容貌,和女人是不大沾边的。

所以后面说“贤贤易色”,指的应该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贤德的人学习,脸上的表情自然就会变,学得好了。自己也跟人家一样“道貌岸然”(这里没有贬意),相由心生嘛。民间通俗的话也说“守啥人学啥人”,所以这句话音该是“跟德高望重的人学,内心变了,容貌也会随之改变。”,反正我通读上下文,就得出了这么个结论,至于宋儒们把“色”都解释成“女色”、“女人”、“男女之色”我看纯粹是他们变态,什么事都要往男女关系上扯。

最后说“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觉得这句话应当解释成为“真是的,我就没见过有注重内心品德修养有甚于外表的。”因为在孔夫子看来,“德”是一种内心的修养,而“色”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这句话是批评当时的人爱做表面功夫。史记里司马迁对这话有一解释,说是卫灵公和南子坐一起,让他在后面跟着。有美人相伴外出兜风,自然和好色有点关系,不过我觉得孔子应当是觉得卫灵公好虚荣,而不是说他多好色。他没说卫灵公违反“礼”,且他还乖乖在后面陪着,倘是违反“礼”我觉得他老人家铁定一甩袖子走人了。况且按照礼仪,他也不可能何卫灵公同车,所以犯不着吃那壶干醋。

现在看宋儒理学大家们都是变态,可能是自己性方面有问题所以凡事都往男女关系方面靠,最后没出息到“三句话不离下三路”。本来孔夫子根本没往那方面想,他们却偏要往那方面附会,整到最后,变成“天理不存,人欲当灭"了。

通宝推:老老狐狸,NTLS,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