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OCR】从大历史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作者:黄仁宇 【连载】  -- foundera

共:💬25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一篇:黄埔建军北伐清党 第七节 教导团."校军"."党军"及东征

在这一年稍长的时间,黄埔军校本身即为打开局面之工具。

值此诸事纷至沓来之际,学生之基本训练并未放松,有如王柏龄之

追叙,虽说初期黄埔之教育实际上仍与战场及作战时之后方勤务

不可区分。在此期间校长蒋介石日理万机,举凡军服军帽之设计、

教官之选用、教程之内容,以及校舍.内之经理卫生等,无不有他亲

身切眼的参与决定。再从他留下的讲稿看来,校长经常保持与第

一期学生之密切接触(以后第一期毕业生多为其他各期学生之长

官)。所讲话大自为人宗旨、生活目的,小至外套风帽、痰盂厕所。

技术方面的讲到步枪射程,常步速率;侧面的又讲到内外情势,游

俄经历。学生逃亡与关禁闭,更是话题。所以一年之后(一九二六

年一月十一日),蒋提及“第一期学生可说是由我个人亲自指导出

来的多”,确是符合情景。

除此之外尚未为一般人注重的:黄埔军校不仅培养军官而且

练兵。假使没有教导团,则上述广东被军阀割据情形,政府之承受

其呼息,税收无法统一,外强压境,商团谋变的状况无从打破。

募兵开始于一九二四年七月,去蒋被任黄埔校长才二月,机构

设于上海,由陈果夫主持。此间所募兵多系浙江人(此亦效法曾国

潘、戚继光办法),除注重蒋之家乡奉化县外,及于绍兴、金华、台州

与处州。再次之则及于江苏与安徽两者。每次募足数十人或数百

人,即分批南送。迄今尚无适当的纪录统计其总人数及所募兵员

日后事业上之发展,我们只知道。募兵“耗费甚大”。根据所述情形

只能揣想教导第一、二两团总人数约三千中,多数来自长江下游。

又从蒋介石书缄及训话中提到士兵寄饷赡家,可想见其为良家子

弟,可能多数为农民。因为离家既远,又不通广东方言,亦不易逃

亡。此外教导团亦在广州招收学兵,以“年龄在十八岁至二十四

岁,身体强壮,粗通文理之有志青年”为对象。所用纯为日后之军

土及准尉。湘军所保送之学兵一批人数不多,只六十八人。教导

团之特色为一切从头造起,不沾染现有体制之恶习。

及至一九二四年冬季,第一期学生毕业在即,此教导团之募兵

亦编组成军。黄埔总教官何应钦为团长,军事教官陈继承、顾祝同

均为营长,连长多由前学生总队内之区队长充任,毕业学生则为排

长,亦有暂任班长者。教导团仿苏俄党军体制,每一单位均有党代

表。

这支军队之人员经过一层甄选,又受过思想及精神训练,在战

场上更有“革命军连坐法”之制裁,而且金钱上的策励也并未放弃

(攻惠州时“攻城先锋队”每名犒赏金三十元,存候登城后给领),所

以战无不胜,同时也死伤惨重。第一次东征开始于一九二五年二

月,至四月底回师广州平息杨刘之叛变。东征时教导团任右翼,粤

军之一师又一旅为左翼。初时蒋介石以该军参谋长之资格指挥。

以后许崇智仍出入战场,现存纪录显示他与蒋介石发生人身上之

冲突(二月十一日,二十三日,二十八日,三月八日)。虽则一路功

成,而蒋仍有其情绪之低潮,如日记所示:“牺牲子弟同志如此其

多,又皆为优秀分子,而后退之官长与党代表又须置之于法,是皆

一手所陶成,心何以忍,而不杀又坏纪律,左右萦思,诚不愿以带兵

杀人为事也。”(一九二五年三月十四日)

以上所叙甚可能在专家前发生质疑与争执,而且新证据仍待

发现。只是综合看来,又参对这段历史之前情后景,我们可以断

言:中国近代史有了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年广东局势之突破,已展

开新的一页。迄至主持黄埔之前,蒋介石未露头角;东征之后,他

开始成为家传户晓之人物。军校师生除上段所列诸人外,尚有军

事教官陈诚、钱大钧,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第一次东征时军法处

长),政治教官聂荣臻,教授部副主任叶剑英(日后此二人同为人民

解放军元帅)等在中国今后五十年之历史中具有不同之贡献。至

于第一期学生在中国军事史上成名者尚不可胜计。

第一次东征只暂时解除陈炯明之威胁,并未消灭其实力。“校

军”退后,其部队卷土重来。于是一九二五年十月又有第二次东

征。此次以蒋直辖之第一军(以前校军,后称党军,至此为“国民革

命军”第一军)及李济深之第四军(原粤军,以前以省区为名之各军

至此已改称为第二至第六军)为骨于,一直攻人福建境内,将陈部

彻底解决为止。可是如此之战功不计,蒋介石之建军工作内最有

创造性的一段,已早因黄埔之成立教导第一、第二两团而达最高

潮。因为以前全系无中生有,以后则团扩为旅,师又成军,无非继

续膨胀扩大也。

虽则在此阶段蒋介石得到苏联及中国共产党人之支持,但是

新军之全部设计,下至技术中之细节,始终未脱离他之掌握。虽孙

总理亦无从改变他之决策,可以从他们彼此缄件中看出。再以他

用校长身分与大部黄埔师生保持密切之人身关系,凡此都与他所

景慕之曾国藩、戚继光的事业有若干相似之处。

当中最大之不同,即曾、戚建立新军旨在扶持彼此之国家(当

日即为朝廷)与现有之社会。蒋介石在一九二五年所处环境,则国

家业已名存而实亡(不然何以两个政府如南北朝之对立),而他身

历之社会(产生上述童婚纳妾现象,以嫖妓为名士风流等)亦无可

救药,所以他之言革命,有如他在一九二三年所述“自省过去之愆

尤”,不可能为不真。也只有在此情形下,他之创办黄埔,又在校门

大书“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才能使当日有志之

土望风从命-

今日读史者尚不能不察:民国初年之军阀割据,实为历史发展

之必然后果。旧社会依赖“尊卑、男女、长幼”之秩序,靠昊天诰命

的皇权支持。又以科举取士,用诗云子曰不离口的学究作庙堂间

与农村中之联系。然则科举已在一九O五年停止,皇权又被辛亥

革命推翻,诗云子曰与尊卑男女尚在五四运动期间被整体的批判,

那么中国靠甚么存在?难道当日国民识字率只百分之五,国库囊

空如洗,关税由外人掌握的环境内所颁布的宪法与所组织的议会

真能算数?

实际上中国已失去了合理存在之逻辑,不然何以孙总理称中

国为“一盘散沙”?此一盘散沙尚未全部被冲刷至太平洋深渊中去

者,因尚有私人军事力量在也。此亦即军阀体制存在之总因。

军阀除了目无法纪,鱼肉人民外,靠两个组织原则作主。他们

彼此间之联系以传统之忠义标榜。只是假装的多,着实的少,于是

才经常有内讧及战场上倒戈情事。次之则他们的经济来源。纯系

地方上之税捐,并无系统,由各人自出心裁的榨取。

本来中国为着适应新时代之需要,亟应扩大政府之职权,又需

抵御外侮,军备更不可少。照理军人应于此时发生决定性之影响。

如在旁的国家,若干军阀甚可因此而革面洗心成为维新志士。只

以中国幅员之大,人身关系之道德甚难在三两个省区之外有效。

而且旧社会无支持新制度之资源,是以财政困难。地方上之零碎

收入则无架构,更难使受其供应之军队行动一致。我们看到蒋介

石于一九二四年三月十四日致廖仲恺缄及一九二五年七月十一日

致许崇智之密呈,可以体会即在当日之广东引用关余既受阻,只能

以鸦片税捐为收入大宗,以商人承包,大概取其缴纳容易。其余丝

捐、印花税及火油捐为数少而难能整体化。各军则称不得不“自求

生命”。所以他们即纵有心为善,亦无从摆脱此种客观条件;质言

之.虽欲避免军阀之行止亦不可得。

此时如要改革,无从由内部整顿,只有与现存体制绝缘,由外

输入人员器材经费编制,另制造一种新生力量,蒋介石执行此方案

时,即组合各因素,亦绝缘于一座海滨岛上,因之才立即见效。可

是如是构成之纯真,亦仅维持于一时。一到部队扩充,核心人员分

散,其效率亦因之降低。

而且革命热潮端在一鼓作气。蒋介石非不明悉。他在一九二

五年九月九日对黄埔第二期的毕业生说及:“如果对于革命事业起

头非常奋发,等到一年不成功,二年不成功便将朝气变为暮气,热

血化为冷血,这不但是不革命,而且做了反革命。”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蒋介石在他的日记中写出:“余迩

来行动,已近于军阀,尚能负革命之责耶?惩之!

<<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书中解释,乃是当日他因公

搭乘由汕头赴潮州的客车,回时令车久候,可能对负责员工及其他

乘客之歉咎。尽管表面看来如此,或者日记上下文文义如此,他既

说“迩来行动”,则感到歉疚的已非只一端,同时既在军事期间,也

不当以此将列车久候之小事记挂心头。看来他需要惩戒自己的已

超过书中解释的范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