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记“中国人”戈登-(五)驼背上的总督 -- 10年1剑

共:💬5 🌺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记“中国人”戈登-(五)驼背上的总督

(一)早年岁月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76675

(二)崭露头角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77902

(三)官拜提督的英军少校 上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79096

   官拜提督的英军少校 下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85676

(四)承平岁月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94251

埃及,扼欧、亚、非三洲咽喉,以其重要战略地位和富庶物产历来为各方强权势力所觊觎。自公元前330年起,历经亚历山大、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的统治。1517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埃及,划为治下行省,派遣总督治理。

18世纪后半期,随着奥斯曼帝国日渐衰落及英、法兴起,埃及统治权屡次易主。1769年,埃及马木留克军团驱逐了土耳其统治者,宣布埃及独立。1798年,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建立起法国殖民统治。1801年,英国伙同土耳其驱逐法军,仍让土耳其总督统治埃及,英国势力乘虚渗入。1805年,出身于马其顿的军官穆罕默德.阿里发动兵变赶走土耳其总督,夺取政权,建立阿里王朝(1805-1952)。阿里代表新兴地主、商人集团的利益,进行了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推动了埃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在1831-1833年的第一次土埃战争中打败土耳其,占领了苏丹、叙利亚、黎巴嫩和巴勒斯坦。英国对埃及的强大十分忌惮,便唆使土耳其进攻埃及,挑起第二次土埃战争,土耳其失败后,英又联合俄、普、奥等国对埃及施加压力,并出兵干涉。1840年11月,埃及战败,被迫签订《英埃协定》:阿里只保留埃及和苏丹的总督世袭权,土耳其为名义上的宗主国;埃及废海军,裁陆军至十分之一。《英埃协定》使埃及沦为半殖民地,为英国进入埃及大开方便之门。继取得修筑铁路、架设电报线、建立商船队自由通航等特权外,英国又于1875年取得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1874年初,戈登抵达开罗,时值总督伊斯梅尔(Ismail)当政。伊斯梅尔,1863~1879在位,执政初期有中兴埃及之志,推行改良,发展经济,并摆脱了部分《英埃协定》的束缚,收回部分主权,但因积弊日久,国力匮乏,终无法阻止西方势力大规模渗入埃及。伊斯梅尔推行行政改革,在政府及军队中多有外国人任职。戈登到任后,在埃及陆军中任职,授上校军衔,随即又派驻苏丹担任总督。

此时的苏丹并非一个统一的独立国家,主要居民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游牧部落及黑人,长期处于分崩离析状态,民生凋敝,赤地千里,贩卖黑奴之风盛行。19世纪20年代,在英国的帮助下,埃及侵入苏丹北部,将其划为属国,随后将势力逐渐南扩。1869年, 伊斯梅尔派遣一支由英国探险家萨缪尔.贝克勋爵(Samuel Baker)率领的远征军,沿白尼罗河南下,同时任命贝克为苏南部省份刚多卡洛(Gondokoro)总督,以巩固对该地区的统治,镇压奴隶交易并开辟商贸。1870年2月,贝克抵达喀土穆,但由于河流受阻(大量漂浮物),直至1871年6月才最终到达刚多卡洛。在任期间,贝克虽勉力任事,无奈地处绝域,天时不遂,民风强悍,除在白尼罗河沿岸零星建有几处哨所外,碌碌无为,任期未满即挂印而去。鉴于戈登以往在海外的功绩,埃及政府认为他是最合适的继任者。

在开罗短暂停留后,戈登一行取道萨瓦金、柏柏尔,抵喀土穆,再溯白尼罗河到达刚多卡洛,这条后被他认为是进入苏丹最便捷的路线,共耗时24天。戈登上任后第一项举措便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按聘书约定,总督的年饷是10,000镑,此前的贝克勋爵便遵此制。考虑到自己的饷金势必分摊到已饱受重税之苦的埃及人头上,戈登要求将其减到每年2000镑,此举使他在部属中迅速建立起威望。尽管恶劣的条件依然如故,戈登在这个赤道省份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效。白尼罗河沿线,从支流索伯特河(Sobat)入口至南部乌干达边境,皆建有哨卡;定制蒸汽轮船,上驶尼罗河,遇滩水浅,将船分折,过滩后再行合拢,以此法轮船上驶至乌干达境内阿尔伯特湖(Lake Albert),并绘制该湖地图,拟由此开辟至蒙巴萨的商路。但最为耗费精力的,仍是对当地奴隶交易的镇压。

贩奴运动始于15世纪40年代,最初是葡萄牙殖民者将从西非海岸猎捕的黑人贩回欧洲。英国也是最早从事奴隶贸易的国家之一。1660年一些英国贵族创建“皇家非洲探险公司”,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授予该公司从事非洲奴隶贸易一千年的垄断权,但后来皇家的垄断权被平民商人打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就是一个地道的奴隶贩子,但在作者笛福笔下,丝毫不以为忤,贩奴在其时“深入民心”可见一斑。到19世纪初,英国商人共从非洲贩运了四百万奴隶到美洲,贩奴所得亦成为英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8世纪末,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这时发现奴隶制度和机器工业格格不入,因为机器工业需要的是大批自由劳动力,以及具有购买力的广大市场;此外,英国的福音教会将奴隶制度视为人道主义灾难。由此,引发了英国19世纪初期废奴运动日益高涨。为了有效阻断大西洋上的贩奴航运,英国皇家海军于1819年在西非驻扎由二十艘军舰组成的“废奴舰队”,专门拦截贩奴商船。在欧洲,英国利用在拿破仑战争中取得的国际影响力劝说各国签署废奴条约。瑞典、丹麦率先响应;法国迫于压力于1815年同意废奴;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则强烈反对,英国只好用金钱买通,并免除他们战争期间欠下的巨额债务,终使两国于1853年在条约上签字。但贩奴的巨额利润,仍旧吸引大批奴隶贩子及土著政权铤而走险。

戈登对镇压贩奴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为断绝贩奴源头,他带领卫队乘骆驼深入不毛之地抓捕奴贩。戈登对这项工作的投入如此积极,以致于经常是他自己策驼飞奔,把卫队远远抛在身后。镇压有一定成效,但由于苏丹北部并不在其治下,无法施行统一的政令,令他颇为掣肘。与埃及政府几番磨擦后,1876年10月,戈登离开苏丹返回伦敦,宣布辞去总督职务。伊斯梅尔多次来电催请,戈登要其承诺将苏丹全境置于他管辖之下,在获得批准后,重返苏丹,自此统辖全境,版图与现苏丹相仿。之后,又卷入到埃及与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的纠纷中。

1875年,埃、阿由于领土争端爆发战争,埃及远征军战败。第二次远征由哈桑王子亲自率领,已经陈兵古拉(Gura)。戈登不愿见到再启战端,遂于1877年3月亲往马萨瓦(Massawa)和谈,虽未见到阿比西尼亚国王,但争端似有转机。 此时,达尔福尔(Darfur)省爆发起义,便立即前往以救援埃及卫戍部队。由于双方兵力悬殊,守军根本无力应战,戈登仅带一名翻译进入叛军营地进行斡旋。这一大胆举动事实证明是成功的,部分叛军倒戈,余部退往南方。其后戈登再返阿比西尼亚边境谈判,但未达成决议。

1878年1月,他回到喀土穆休整,仅过一周,伊斯梅尔总督又召其去开罗,协助解决财政事务。早于1876年,埃及政府已宣布财政破产,英法掌握埃及的财政大权,实行“双重监督”,英国管理埃及的收入,法国管理支出。3月,戈登到达开罗,即被任命为财务调查委员会主席。伊斯梅尔本意是利用戈登整肃委员会成员,因为他认为太多的成员本身即是债权所有者的代表,对埃及有失公正。但这一计划很快即流产,伊斯梅尔本人亦被迫辞职,传位于其子图菲克(Tewfik)。

这段插曲结束后,戈登重返喀土穆,继续自己驼背上的总督生涯。1879年,其下属加西帕夏(帕夏-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中官员的称号)在巴尔-艾尔-加萨尔(Bahr-el-Ghazal)消灭了该地区最大的奴隶贩子,终于荡平了这个贩奴重灾区。随后,应新总督之请,戈登前往阿比西尼亚谈判以最终解决争端。因阿国王要求埃及作出重大让步,而埃及总督在给戈登的谈判条件中,根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让步,会谈破裂。戈登被扣为囚犯,后被递解出境。在这一打击下,戈登回到开罗,彻底辞去了在苏丹一切职务。在长达6年的任期后,戈登终于心力交瘁。在3年驼不解鞍追逐奴贩的过程中,他及部属在荒漠中驱驰不下8500英里,但由于政府中有相当强大的势力是奴贩的同谋,在他们的纵容下,戈登备尝艰辛捕获的

罪犯往往解到法庭却被待为上宾。戈登不得不承认:“除非你能清掉吸墨水纸上的墨迹,否则别想在苏丹根除贩奴”。至此,曾经意气风发的苏丹总督,最终怅然返回英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