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我为什么要提实物经济规模 -- 新华声
笔者提出中日实物经济规模的比较,引起克同志的不同意见,笔者认为这是正常的讨论,这也给我自我检查,进一步探讨的机会。首先感谢克兄。
这里谈一下我为什么要提实物经济的比较。请克兄能够耐心一读。
首先,中国的现状和中国进入世界经济圈的起点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在金融经济上能够和美国日本比较。中国在这方面,不具备比较优势。其中关键的,还是币值汇率。如果我们不把金融经济从比较中排除,那么就无法看清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自己的经济规模在什么水平上。
那么,这样会造成什么失误呢?就可能造成诸如电力工业的滞后。这一点,我在这里不讨论。
那么我们是否要考虑产业结构的问题呢?产业结构和实物经济的关系,要不要谈?
笔者认为产业结构当然很重要。谁都希望自己的产业结构对于资源的要求低,都是无烟无污染的,都是知识经济。但是不要忘记了,这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此外,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国情,就是老话题,就是人口问题。我们考虑什么问题,特别是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都不能忘记这个问题。
比如,产业结构,希望提高知识经济的比重。但是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每年数百万上千万的人要就业,因此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业,必须要优先发展。知识经济,需要劳动力的教育程度要高,在中国这样的国家,高素质的劳动力也不缺少,但是如果要提高比重,就困难了。因为这样就说明教育程度低的人口的就业发展必须慢于知识经济领域。那么,这些人到哪里去就业呢?
另外,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就决定了你的发展方向。中国相对于日本美国以及周边很多国家,就是一个人口优势。这不光是人多,而是能够就业的人多,多的工资都升不上去,还下降。这个人口优势劳动力便宜的优势决定了工业向中国转移。包括很快的it外包也会加速向中国转移。
笔者提出实物经济的规模,就是要建立一种知己知彼的评估态度,而不是始终套用美国日本的经济模式,来看中国。
比如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很快会象美国日本一样,渐渐地向第三产业转移,服务业比重大大提高。笔者不认同。中国的国情不一样。中国的就业还是会倾向于制造业,服务业会发展,但是比重不会达到60%。那样的话,中国反而是大量的工业人口失业。
笔者认为中国的人口问题决定了中国会在制造业方面继续快速增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在这个方向追求增长率,这也是主要的增长方向。服务业和金融业会增长,特别是服务业,在这里,经济水平提高会激发服务业需求的规律会起作用。但是美国等后工业化趋势的规律在中国不起作用。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的不断上涨,在中国却基本上是长期的工资水平凝固。这样决定了工资比较优势在中国将长久化,所以制造业会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