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征求】西方对中国批评的常见话题。 -- 厚积薄发

共:💬48 🌺9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以道德代宗教。以前说中国人没有信仰,现在则批评道德堕落。

表面上看起来,这两个命题是矛盾的。但其实,都反映了一个西方持续的“精神歧视”的事实。这种以文化差异为核心的“精神歧视”(非种族歧视)是最恶毒和最深藏在文化交往中的。(我之所以讲这些不是要讲历史,而是因为现在西方的批评只不过是历史旧物的改头换面之后的重复罢了。)

对中国人批评最狠毒的开始是传教士。西方人与中国人发生关系,开始不是出于纯粹的经济利益,而是出于对西方传说中的跨越伊斯兰世界的基督教盟友的寻找。早期欧洲文献显示:在西方传说中,东方有一个巨大的基督教国家,首领是“约翰王”。后来,终于和中国联系上了才知道他们的愿望落空了。西方的商人和传教士才知道中国这片土地上虽然摩尼教来过,景教来过(基督教涅斯托利派),天主教来过,但都没有“收获”到多少“灵魂”。所以传教士就开始了对中国人的无神论、多神论和祖先崇拜的批评。无神在西方那里其实就是没有精神和灵魂。后来发展到批评中国人道德堕落和“国民性”(这个命题其实就是传教士发明的)低劣。这几乎成为崇拜中国的理性主义者伏尔泰等之后对华态度逆转的标志性话题。

传教士首先看到的是中国人的“愚昧”和没有主动性的思想——也就是说西方人和中国人讲不通道理。其次,是自私和不宽容。再次,是群体意识,庸众意识,不尊重个体和他人。例如明恩溥的《中国人的特性》等书。

比如这段:

「對沒有受過教育的中國人來說﹐任何想法都足以令他吃驚﹐因為他心裡真的對此毫無準備。他不明白﹐因為他根本不想明白。他要花上很長時間﹐才可以把他這樣的一個腦袋調動起來。他的腦袋就像一門架在爛砲座上面的生鏽滑膛炮﹐要拼命調整方向才可以對住目標﹐而最後還準是啞炮。所以﹐你若問他「你幾歲﹖」這樣一個問題﹐他就發楞的凝望著你﹐然後反問﹐「問我﹖」你就說﹐「對﹐是問你。」然後他就調動所有思考力來應付這個震盪﹐「幾歲﹖」「對﹐幾歲﹖」他又再調整焦點﹐問道﹐「我今年幾歲﹖」「對﹐」你說「你今年幾歲﹖」「58歲。」他答對了﹐現在他的腦袋轉動了。」

这些批评到现在当然都政治不正确了,但很自然就转而变成对中国人没有宗教自由、不尊重个性和个体和不民主的批评。在我看来这个线索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西方“普世价值”的由来——基督教。民主论和自由论其实都是基督教的普世论嫡传的反叛和继承,这是西方思维硬币的两面。

只要“精神歧视”存在,那么中国人怎么做都是错误的。不发展的时候,人家说你封闭懒惰;发展了,人家说你蝇营狗苟。其他话题都是归属于这个“精神歧视”的包裹之下。明明他们自己都不那么信仰基督教了,偏偏对中国人信不信基督教非常关心,家庭教会一有举动,《纽约时报》和《基督教箴言报》就兴奋地不能自抑了。那种拯救中国人的灵魂的冲动洋溢在西方人的整个思维里面。即使中国人有钱了,他们照样看中国人什么都不顺眼。

基督教——精神——道德问题,永远是西方关于中国的话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