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看《美丽中国》散记 -- 简单飞翔

共:💬58 🌺6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相关信息:[文摘]《美丽中国》从互不信任开始

《南方周末》第1287期(20081009)D28版:《美丽中国》从互不信任开始 (zz 豆瓣网)

《美丽中国》(WildChina)是一部6集的中国题材的纪录片,采用时下最先进的高清摄影技术,由BBC(英国广播公司)与CCTV控股的中视传媒联合拍摄。从筹备到拍摄历时四年,由中英双方斥巨资合作完成。

  

    作为中方代表,高小平第一次与BBC的接触是在2004年,他先后与BBC的两个部门商谈合作事宜,一个是BBC旗下的惟一商业机构 BBCWorldwide,另一个则是BBC专门拍摄纪录片的自然历史部———广为人知的纪录片《地球脉动》和《蓝色星球》正是出自这个部门。

    找BBC的时候,中方并没有明确、完整的合作方向,高小平称之为“寻求合作机会”。“刚开始,BBC提出不如沿着他们的狂野系列———狂野澳洲、狂野非洲啊,拍一个狂野中国,主要拍野生动物,我们一是觉得狂野中国这个名字有点不大好,二是认为动物之外,是不是可以传达中国的自然、历史与文化,展现真实美丽的中国。”高小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BBC方面的赞同。很快,双方就细节问题进行商讨,签下了一纸合约。这部投资达 500万英镑(合计人民币7500万元)的纪录片延续了BBC野性系列的概念,但却将视角扩展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英文名叫《WildChina》,中文官方译名最后被定为《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中文版的制作工作已经完成,中视传媒正在积极努力地与中央电视台商谈播出事宜。

  

  美国人精确到天英国人精确到秒

  

    布莱恩·里斯(BrianLeith)是在2005年圣诞节接到来自《美丽中国》筹备组的邀请的,出任这部纪录片的执行制片人。布莱恩·里斯有着 20年以上的制片人及导演工作经验,曾为国际上许多著名媒体制作野生动物和风光纪录片。他说:“BBC过去一直在世界各地拍摄野生动物,而且通常都是拍摄单独的植物或动物,仿佛人类不存在。我在考虑这个系列的时候认为要拍摄人类,因为试图表现出没有人类这样一种做法不止困难,而且还很傻。原因是在中国无论你到哪里都是人。而且人们和他们所在的土地、植物和动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决定拍摄另一种将人的活动纳入其中的纪录片,也确实找到了方法。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他们和所处的大自然,他们和动植物的关系。我觉得这是种互相的映像。”《美丽中国》的英国制作班底大都有生物学专业背景,他们为这部片子成立了专门的调研组,组内有两位专门的调研员负责搜集各种资料及数据,并进行核实与确认。根据调研的进度,调研员和导演或制片人一起飞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拍摄的两年间,英国制作人员在伦敦和北京之间仅拍摄就一共往返了57次。“其他人我不知道,光我自己就跑了四十多趟中国。”布莱恩· 里斯说。而在参与《美丽中国》之前,他从未到过中国。中方也成立了专门的3人调研组,协助英方进行调研工作,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动物习性,与当地的相关专家和管理机构进行联系,商讨拍摄细节,与英方一起进行拍摄前的实地考察。随着调研工作的深入,这个3人调研组迅速扩大,每个中方制片人都承担了一定程度的调研工作。

    根据野生动物与自然地貌的分布,中英双方确定这部纪录片将以6个区域展现,它们最终被命名为:锦绣华南、云翔天边、神奇高原、长城之外、沃土中原、潮涌海岸。中英双方的各路人马也相应被编成6个小组,同时在中国各地进行拍摄。每个拍摄小组由英方导演或制片人、摄影师及中方制片人组成。“每个组也就是3到4个人,最多的组也就是7个人。每个人都得扛着几十斤的设备,在各种地理环境下奔走。我们这两年基本就是这么过来的。 ”担任“云翔天边”这一集的中方制片人司路路这样描述他们的小组阵容。司路路在英国生活工作8年有余,参与《美丽中国》之前,曾为美国国家地理电视频道及英国独立电视台拍摄纪录片。“那两年,我们的北京办公室里面经常是无人状态,大家都在外面拍片子,只有一位制片主任在家留守。”司路路说。

    脚本是《美丽中国》的拍摄依据,由英方根据调研结果撰写。“英方会将写好的脚本发给我们,在拍摄前,根据中方的调研结果进行修订。”在司路路看来, 《美丽中国》的脚本与他之前参与拍摄的纪录片的脚本大相径庭。“我给美国国家地理拍的是有关长城的纪录片,他们的脚本精确到天,而《美丽中国》则精确到秒。”不仅如此,根据调研及实地考察的结果,脚本通常会被反复修订,司路路说,他负责的这一集的脚本,有十多个版本,光重大调整就进行了四五次。现在,这些不同版本的脚本依然存放在司路路的电脑里。担任“潮涌海岸”这一集中方制片人李珂曾在英国进修数字媒体,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一般情况,我们拿到脚本之后,会根据调研结果进行讨论,然后给出修改意见,与英方进行磋商。”现任中视传媒总经理的高小平印证了这一点,他说:“我们与BBC的合约上有一条,中方有权对脚本进行修订。”修订工作主要针对几个方面进行:过时的或来源单一的信息、不确切的说法、经核实有错误的信息。当然,还有一些有关中国的过于消极的提法。最大的分歧在西藏

    在司路路看来,与BBC的合作是以彼此的互不信任开始的。“因为双方都有自己的调研队伍,但英方一开始不相信中方提供的材料,谁都不相信对方,而每次到现场拍摄的时候,发现中方的调研比较正确,信任就是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的。”对此,布莱恩·里斯做了更加形象的注解:“譬如想要拍摄今年春天青蛙出现的时间,那就要知道去年或十年前的数据,这样就可以预测,能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进行拍摄。这是传统的科学性的调研,和中国的不同。这是我们在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之一。”布莱恩·里斯承认开始的时候英方确实很担心中方调研结果的质量,“但现在我可以这样说,我们在下次合作时将毫不犹豫地选择他们。他们是非常优秀的调研员。”令布莱恩·里斯最为惊讶的则是“和中国团队的关系中的直截了当”。“传说和中国人合作,他们会很怕丢脸,但我的经验是,中国人很像英国人,就是诚实、坦白、直来直去。想说什么就表达出来,这样相处就比较容易。如果我用一种很复杂的方式迂回地表达我的想法,相处起来会很困难。但中国人很直接,反应很快。通过他们我了解了中国。”事实上,中英双方最大的分歧在于片中的人文与历史。司路路与李珂都在英国学习工作过,他们深知西方人看中国的视角有着固有的思维方式。在遇到这类问题时,他们往往采取用事实说话的方法,让英国人逐渐抛弃可能存在的某些偏见。李珂说:“我们的一位制片人以前是做新闻的,因此,他喜欢加入一些西方人喜欢的政治元素。我猜这也可能是为了拉近和西方观众的距离,比如在《美丽中国》的英文版中,你会看到他们用了一些‘不脱不舒服死机’和‘88’的历史资料镜头,在我个人看来,那些镜头和这部纪录片的整体调子很不搭。在中文版中,我们没有采用这些镜头。”“分歧最大的集中在与西藏有关的第二集。”司路路告诉记者,“尤其是在西藏拍摄时,英方一定要拍到天葬的场面,我们作出了多次解释,他们还是坚持一定要拍到这组镜头,我想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中国**不允许拍摄吧,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我们和他们解释,那是当地的民俗不允许。最后,他们也给予了充分理解。”最终,这组画面以天空中的雄鹰在飞翔做了镜头上的远景交代。

    拍摄《美丽中国》的两年也是布莱恩·里斯消除对中国的许多误解的两年:“在西方有很多关于中国野生动物、环境和人与人关系的传言。譬如西方人的印象就是中国是个庞大的环境问题祸端,太多人,没有很多动物,人们什么都吃。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些是真实的。但是我发现中国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历史悠久而且十分复杂。我不是说一百年的历史,而是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传统的,而且是高度进化后的一种产物。”布莱恩·里斯以中国餐桌上的菌类为例作出进一步说明:“你知道,在中国去餐厅可以在菜单上找到譬如15种菌类,但在英国可能只有1种。这说明中国人与周边环境之间的更为复杂的也更高级的关系。什么可以吃呢?中国人在过去可能几十个世纪里面或者乱世时被迫创造性地发现什么可以吃,怎样获得。欧美至今还没开始了解中国人与动植物制成的中药之间的复杂关系。我相信将来在这方面肯定有更多尝试。西方对动植物医药的了解非常原始,可能很多知识失传了。但这些知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得到了继承和延续。”

  

    动物是不会骗人的

  

    在《美丽中国》中,你既可以看到在山洞里的小学,也可以看到与自然和谐生存的藏民。而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落后地区的贫困生活在片中也有所体现。“美丽中国,不是完全没有瑕疵,只要是客观描述,我们认为就是可以接受的。”这是司路路和李珂共同传达的《美丽中国》与英方合作期间,他们所遵循的宗旨。“事实上,在《美丽中国》中,BBC也做到了基本客观,比如说到中国的环境污染,在解说词中,他们提到了中国**正在努力改善这一现状,这并不是我们要求加上去的,这是他们自己撰写的解说词中原来就有的。”司路路说。李珂和司路路讲述了这样一件事:《美丽中国》尚未在中国播出,却通过网络渠道广为人知。其中一集涉及云南橡胶林保护问题,被当地**官员看到了,他们主动和片子中的德国专家取得了联系,邀请这位专家到云南实地考察,帮他们出谋划策。

    《美丽中国》第一集中,有海南琼海中洞村的一组镜头,由在洞中生存的野生动物开始,切换至洞中的一所小学校,这也是《美丽中国》力求传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李珂说,这样的地点,通常都是英方在英国搜集文字资料,然后由中方通过电话和当地**及专家进行反复交流,然后再去实地考察,最终得以拍摄的。令李珂记忆犹新的是在威海的天鹅保护区的拍摄经历:“威海的那个村子,村民都养成了保护天鹅的意识,没有人捕杀它们。动物是不会骗人的,那里的天鹅可以离你很近,很美的景象,那里还有许多民间自发建立的天鹅保护站,每年都有许多人去那里观鸟、摄影。我们的英方制作人员对此都很惊讶,其实,之前我也不知道中国还有这样的地方。”正如中英双方达成的共识,《美丽中国》不只是野生动物纪录片,它的重点在于传达人与动物、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人的加入使这部纪录片具有了一定的情节性,山洞里的小学生们、北方冰面上来来去去的农民、天鹅湖边的观鸟会……这些镜头的拍摄采取了忠于纪录片原则的方法。李珂举例说明:“拍观鸟会时,我们会把大家召集到湖边,他们就按照他们日常的习惯,平时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的任务只是把这些画面记录下来。”她强调:“我们没有告诉任何人, 你该做什么动作或者说什么,完全没有!”事实上,这一点,也是有着多年纪录片制作经验的BBC一贯遵循的原则。

    在曾任**官员而后转身为中视传媒总经理的高小平看来,《美丽中国》与英方的合作底线由六个字组成:“善意、客观、公正。”高小平说:“ 其实,这部纪录片反映的是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在沟通上的分歧反而不是集中在政治或民族这样的敏感问题上,而是诸如航拍这样的技术问题上。”高小平说:“我们的**现在更加开明与开放了,这部纪录片的立项得到了广电总局和央视的批准和大力支持。它在客观上宣传了中国,但对我们来说,它首先是一部商业片,在商言商,我们是要获得利润的。”这不是个陌生的国家

    《美丽中国》于2008年4月在BBC以高清电视形式首播,之后被传到互联网上,中国观众的反应集中在两方面:中国竟然有这么多野生动物、这么多如此美丽的地方;BBC这家经常“丑化”中国的西方媒体竟然拍了这样一部“美化”中国的纪录片。对此,布莱恩·里斯解释说:“你要知道,BBC有许多部门,报道新闻是新闻部的事,我是为历史自然部拍片子,我的任务就是找出世界各地大自然中美好的画面呈现给观众。”高小平认为,与BBC的这次合作是一次文化输出,同时更是一次管理与制作经验的学习。司路路则惊叹于BBC纪录片制作的缜密,对他们的技术尤为赞叹:“他们有几十年拍摄纪录片的经验,以前他们是用胶片拍纪录片的少数媒体之一。高清技术让拍摄变得简单了,但BBC的优势依然还是很强。”司路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BBC的一些拍摄经验是他们多年实践积累的结果,他记得《美丽中国》的一集中,需要拍摄蝙蝠的洞穴生活,BBC的工作人员用自己制作的摄像头伸到狭窄的洞穴里,捕捉到了洞穴内蝙蝠生存的画面,那个自制摄像头,其实就是英国随处可见的家用夜视闭路系统作出来的。片中的蛇吃鸟、蝙蝠捉鱼采用高速摄像机拍摄,比胶片高速摄影机的速度要快很多。而竹子瞬间迅速成长,则是采用逐格摄影(或称延时摄影)用照相机拍摄完成的。在布莱恩·里斯看来,已经不再是带着摄像机和三脚架到丛林里等待动物的时候了。为了使内容更有趣,必须引入新的技术和设备,使大自然能够重现。

    布莱恩·里斯说:“我确信西方人将在中国学到很多。这绝对不是一个陌生的国家。我们所尊重的价值观在中国同样得到尊重。家庭、爱国、真诚、笑容、交流……如果没有语言障碍的话,我们有很多相同点。”这几天,高小平即将应邀以贵宾身份参加法国戛纳电视节。2008年年初,BBC曾在全球范围举行了《美丽中国》预售活动,预售成绩超出预想。8月26日,这部纪录片在中国香港播出。高小平坦称,与海外纪录片市场不同的是,中国的纪录片市场尚未形成完善的商业体系,他们也在探寻新的突破模式。这一次,在《美丽中国》身上,他想与播出单位进行广告置换的尝试。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