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奥巴马与新新政 -- 晨枫

共:💬89 🌺37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奥巴马与新新政

1933年罗斯福临危受命,入主白宫后,8天内就煞住了大萧条的势头,此后开始了新政,把美国从经济的坑底拉到世界的前沿,终于促成美国在二战后就一举登上世界霸主的地位。奥巴马现在也是临危受命,虽然还看不出有在8天内就能煞住这次大萧条的意思,但他也已经雄心勃勃地推出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奥巴马的新政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目,权且称之为新新政吧。

奥巴马新新政的中心是通过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强力推动美国在教育、医疗、新能源、环保、基建方面的大规模发展,以此最终把美国拉出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大萧条。和布什时代专注于将金融系统拉出流动性短缺的做法相比,奥巴马的方案无疑更具有前瞻性,对美国未来的发展的作用更大。

现代美国的基建基础是罗斯福和艾森豪威尔时代打下的,几十年来虽然也在不断修建,但还是落后于时代的需要,亟待大规模整修。不久前明尼苏达的一座公路桥坍塌,凸显了基建更新的迫切性。除了公路、桥梁等公共基建外,电网也是一个问题。如果电动汽车最终在技术上解决了电池的难题,现有电网也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居民在家对汽车的充电要求。现有数据网络的带宽也成为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制约,需要升级。

一两百年来的高度工业化使美国高度依赖石油。这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伊拉克战争不是为了石油那么简单,但伊拉克战争也是美国人意识到维持廉价石油和高能耗的政治代价。同时,美国要继续充当世界的领袖,已经无法逃脱对世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环保的新能源究竟是什么,这可以争论,但大规模降低废物排放,鼓励节能汽车、节能房屋和全社会的节能观念,已经刻不容缓了。

美国的医疗技术在世界上居于领先,但美国的医疗费用太过高昂,普通人对此不堪负担。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竟然有几千万人处在医疗保险体系之外,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新新政只有通过体制改革,才能在医疗质量、服务水平和医疗成本之间达到较好的平衡。美国的教育也是问题多多。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质量饱受诟病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美国拥有一些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但师资和最好的学生常常来自国外。

在这些方面的大幅度政府投资无疑可以推动大幅度的发展,但奥巴马的问题不仅在于美国的长远发展,还在于眼前的就业问题。奥巴马在大选中承诺要在两年内解决二百五十万(现在增加到三百万)工作岗位的问题,如何把长远发展的远水和就业的近火结合起来,成为奥巴马最大的难题。

教育、医疗不是可以撑起一个国家的产业,也不是大量吸收就业的地方。基建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就业,但这是有时间效应的,不可能永远基建下去。用大规模的基建迅速增加就业,为长远发展争取时间,或许这是奥巴马的如意算盘。

美国经济早已超过以制造业和农业为主的年代了。今天美国的经济支柱是金融业、科技业和服务业。金融业主要包括银行、保险公司、投资机构等,这个行业首先不是大规模吸收劳动力的地方,第二也是这次大萧条的重灾区,指望他们大规模解决就业问题是没戏了。从长远来说,金融业也难以成为拉动美国这样一个大国的主要产业。金融说到底是杠杆行业,需要实体经济作为支点。虽然杠杆来钱快,但要是实体经济萎缩,支点越来越少,杠杆的作用也就随之消失了。像冰岛这样的小国还有可能到国外去找支点,但美国这样的大国依靠国外的支点是不可思议的。

服务业包括零售业和一般服务业(生活服务、科技咨询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会计、法律、旅游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第三产业。零售业的就业规模直接取决于人民的消费能力,消费能力萎缩的时候,零售业的扩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难以为继的。一般服务业也是一样,也是依附于皮的毛,在经济萧条的时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看来只有科技业还可以指望了。

在90年代,科技是美国经济成功转型的主要因素之一。今天,除了“传统”的IT行业和通信、电子行业,环保、新能源和节能汽车也属于科技业。如果美国实现成功的科技转型,在环保、新能源和节能汽车领域实现起飞,科技业是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这将比单一依靠IT的增长效应更为强大,如果说IT是现代技术社会的杠杆的话,那环保、新能源和节能汽车可能成为新的支点。

新经济支点的形成对美国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建的经济效益也取决于新经济支点的形成,基建也是需要通过经济支点的发达才能发挥经济效益的,否则大规模的基建就和大规模修建旅游、疗养或者公益设施没有什么两样,对发展生产力没有作用。

科技业其实也包括两部分,一是和实际生产能力一体化的“实体科技”,二是脱离直接生产能力的科研、产品和技术开发的所谓“知识经济”。美国还拥有很多传统工业的知识和独门绝技,单靠积累也可以坐吃老本一段时间,但这很快就要坐吃山空的。可以预料,随着美国在传统工业领域的萎缩,和传统工业有关的“知识经济”也将萎缩。最后还是要回到“实体科技”。

问题在于,实体科技不光需要投资,还要有人去做。上一次美国科技勃兴是在60年代,肯尼迪时代的美国受空间竞赛的刺激,在科技领域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很多成果至今仍然在开花结果。然而这几十年来,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以钱挣钱”上,短时间暴富成为唯一成功的标志,很多已经从事于科学技术的人也不例外。当最优秀的年轻人弃科学技术于不顾而径直投奔商业、法律、医生的职业,当最好的工程师和教授的成就只有通过加入行政和管理层才能突破玻璃天花板对个人价值和成就的承认的限制,实体科技的人力资源就大成问题。

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企业界的公司也掉入了“以钱挣钱”的怪圈,公司业绩以短期股市表现为基本依据,公司卷入对冲式的金融投机,将资产买进卖出玩数字游戏,通过复杂的金融杠杆制造虚假的需求和消费能力,以知识产权扼杀竞争和谋求垄断,但对真正带动技术进步的科研和产品开发反而斤斤计较。在经济危机当头的时候,首先遭殃的真是R&D,这很难说是对科技的重视。公司里最重要的VP肯定是管财务的,接下来是一大堆管公关、法律、市场、人事的VP,这之后才轮得到管R&D的VP,如果这个VP不是包括在总管工程技术的VP之下的话。

教育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这是一个全社会的价值认同问题。60年代时,制造业依然是美国经济的主体,工程师和科学家的职业对产业工人的后代依然很是崇高。但是今天的美国中小学里,数学、科学突出的孩子被视作古板、怪僻的怪人(geek)。当在其他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们视数学为虎狼之途,美国人中下一代的科技人才的来源就大成问题。美国不能永远靠移民来填补科技人才的空缺。

即使科技人才不是问题,科技拉动经济依旧是一个长远的事情。首先要形成科技突破点,然后再产业化,当前美国已经很虚弱的经济等不了这么长的时间,当务之急是要在短时间里大量增加就业,但这只有从需要最少培训的行业入手。

罗斯福的切入点是基建,奥巴马也想从这里入手,但这又是一个奥巴马时代和罗斯福时代的不同点。罗斯福时代的美国人刚从农场里走出来不久,踏实勤快能吃苦。他们也能干,农场上不光要干体力活,还要会操纵、维护和修理农用机械,修房子、水电什么的更是不在话下。30年代的建筑机械化程度和技术要求相对不高,安全标准更低。今天的重型建筑机械的操作没有相当的训练是不行的,既容易损坏机械或造成质量事故,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今天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标准也非30年代可比,同样需要大量培训。

即使奥巴马能成功地通过基建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吸收就业,基建完成后,这批人的再就业依然是一个问题。如果科技业最终形成新的生长点,再就业的过程更长更艰巨,美国依然会面临严重的就业问题。

一个国家的就业问题的解决要求最大量吸收劳动力的行业和社会的主流教育程度相适应。罗斯福时代的美国人教育程度比现在低,但福特式流水线生产对工人的要求更低,和美国人口主流相适应,容易通过大量兴建新企业而达到大量吸收就业。现在的美国人教育程度高了,但在超过60%的大学生集中在人文和艺术门类的情况下,很大一部分人口依然不适宜在科技业就业,科技业能解决的就业依然有限。另一方面,历史已经证明,对于不需要很多专业技能的科技业工作(如装配PC机)将很快被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美国也根本留不住。

罗斯福的成功在于抑制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建立起强大的中产阶级。里根时代开始的保守主义革命则成功地将一部分中产阶级推入了富人阶层,但更多的中产阶级滑向了相对贫困化的方向。奥巴马的历史使命是重建中产阶级,其代价是两极的萎缩,还是整体的提升,这就要看他的法道了。从他现在开出的药方来看,难。

关键词(Tags): #信口开河#指点江山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