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再谈“冯妇暴虎”中的语音问题--答四方城兄 -- 丁坎
我在去年的帖子中猜测:链接出处
孟子所谓善搏虎的冯妇,其人乃寓言人物,其名由当时习语 暴虎冯河 的冯河转化而来。
其中涉及语音的部份如下:
河为鱼部字,大致韵母为O,而妇为之部字,大致韵母为U。声母也相近--有些方言区的人今天都分不清H和F,这个大家一定有体验。
这冯妇,简直就是孟老先生说:冯---在最后关头才改变口型,说出个妇字来。
四方城兄对此发表评论:
首先,妇是之部字没错,但河是歌部字,不是鱼部字。
其次,丁侃说鱼部字元音似o,应该说的是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时代是隋唐,离孟子的时代差了大概1000年。隔了这么久,即使有两个字的中古音近,并不能就此认为它们
的上古音相近。
俺查了一下,妇字中古音构拟大概是biu,河字的中古音是A或者úA。也就是说,冯、河的中古音,辅音分别是
b,ú
俺不知道河字那个辅音是怎么读的,也许是个半元音?不过可以肯定,不是丁侃说的
f, h
所以,这两个字在中古汉语里辅音并不接近。(实际上,古无清唇音是常识。f这个唇齿音在古代肯定是不存在的。俺就是因为这个和河字的发音对丁侃的论据开始产生怀疑的。)
元音呢,一个是闭口的u,一个是开口的A,也差得有点远。
再看上古音。对上古汉语辅音的构拟问题很多,光看元音好了。这里很巧,鱼部和歌部的元音主要部分都是a。这里可以看到一个趋势,就是鱼部字的发音演变是a-o-u这样向着闭
口方向发展的。(还有个例子:车也是鱼部,这个字古代读cha,现在高丽人姓车的还是这么读。而我们下象棋的时候是把这个棋叫ju的。)不过呢,妇在上古音的元音是,和大开
口的a还是有距离。
所以,说孟子胡诌了冯妇这个名字,是因为妇、河音近,这个理由就不成立了。实际上,俺觉着,要是孟子真要编个名字,找什么字都可以,就是不必要非得找个音近的。
现在就对以上涉及到的问题一一说明。
前人有云,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是为了藏私。
我一向自许不把铁针度与人,是为了藏拙。
不过今天要说明上面的问题,只好说说自己最初的思路,把铁针亮上一亮:
有了冯妇来自冯河的猜测之后,自然要寻找证据了。
我的思路,不仅考虑过河与妇的关系,而且考虑过虎与妇的关系。
原因在于,孟子当然不能直接把冯河当名字给出去--这样谁都知道他在杜撰了,而当他吐出一个冯字之后,下一个字的选择就成了问题。一方面,他可能直接从河字出发进行更改
,另一方面,他也可能退回到虎字,从虎字出发进行更改。这种临机的思维反应是很普遍的。
有了这个思路解释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河,虎,妇这几个词的古音构拟(资料出自东方语言学网:外链出处):
1
妇字是之部,其发音我说略似于U,是采用了郑张尚芳和潘悟云先生的说法。
大家可以到这个链结去,点击那个类似于W字符的音标,就可知道它的读音。
2 虎是鱼部字。
其实金文和诗经中之鱼合韵是得到学界公认的现象。
王力 《诗经韵读》178页的注解中写道:
(之部读 有个音标无法显示,其实就是bird中ir所发的那个音。)
虽然王力先生对之鱼二部构拟出的绝对音值与我的看法不同,但二者可以合韵的相对关系是
无法否认的。
从这点出发,本可以直接
完成韵部的推理。但我没有这样做,是因为由虎出发稍嫌迂曲,而从河出发也可以成说。
3 河是歌部字,不是鱼部字,这是我说错了,是因为在写作过程中脑子还想着鱼部的虎字。
向大家致歉,并向四方城兄致谢。
我说河字大致韵母为O,与东方语言学网列举的说法不一致,是采用了黄侃先生的说法:
这里要解释一下理由,
首先,据潘悟云先生讲,雅洪托夫证明了,歌月祭元这些韵部中有部份字带圆唇元音。
(尽管潘并不把河字列入这部份字中。)
其次,很多学者把歌部构拟为a,其原因部份在于汉译佛经中保留的梵文对音资料:
阿弥陀 amita
波罗密多 paramita
佛陀 Buddha
婆罗门 Braman
罗刹 raksha
吠陀 veda
首陀罗 sudra
我倒觉得很奇怪,这些歌部字的今音全部转为了O音,而没有一个保留了a音,这让我宁愿相信
歌部古音更接近于O,那么对音资料该怎么看呢?
译音本来就是个削足适履的过程,期待译音与原音完全一致是很危险的。
英吉利,美利坚之类译名,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一点。
大概歌部的韵母音在a和o之间,所以能够被用来对译梵文的a音。
4 关于 妇和河的声母问题。
钱大昕提出的 古无轻唇音的说法的确影响很大,也基本上得到了学界公认。
按照这种说法,上古没有轻唇f,V音,而只有重唇音b,p,m。
这一点我倒不想质疑,不过,支持这一说法的很多证据,恰恰也可以支持我对妇河声母相近的看法。
古无轻唇音的主要证据有:
4.1 古典文献中的异文和注音以及形声字的谐声偏旁,
由这些资料发现今读分别为轻唇和重唇的字,在上古读音相同。
如 伏羲即庖羲,扶服即匍匐,反与板,版等等。
但这条证据是条双行道,你可以用来证明古无轻唇,也可以用来证明古无重唇,只有轻唇。
4.2 外语和民族语言中的对音资料。
根据梵文,日本的汉音,唐音等等保留的古音来证明如今读轻唇的某些字,古代读作重唇。
如前所述,音译实际上个削足适履的过程,原音为足,译音为履,以履形判断足形有时只是一厢情愿。如日文,到今天除了fu之外,并没有别的f音,如果根据日文对音资料来判断
,几百年后的研究者也许会认为汉语中的字在今天仍然是重唇音。
让我感兴趣的是,日语五十音中的fu是与ha,hi,he,ho混在一起的,本来应该是hu,可见当韵母为u时f和h相混的可能非常大。
4.3 方言资料
由于古典文献中的资料大家无法了解绝对音值,所以是一条双行道。
有说服力的是今天仍然存在,而且绝对音值也很清楚的方言资料。
最能支持古无轻唇音的是闽方言,在闽方言的白话音中轻重不分,一律重唇。
所以一般认为闽方言最为古老,保留了古无轻唇音的特征。
然而,闽方言除了白话音之外,还有文读音,而文读音把轻唇音并不读为重唇,而是一律读作
h或x。
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h和f的接近,准确的说,是今读f或h的辅音,其上古音也应该接近。
好了,到现在为止,冯妇搏虎的语音问题说清楚了。
下面再补充说明一下其他问题。
1
寓言是孟子擅长使用的论辩手段,这一点早为大家熟知。
黄蓉曾用
责难孟子,并折服一灯大师的弟子,
前两句就是针对寓言发难。
冯妇其人其事,并不见于任何其他记载,
而其具体的故事情节,除了可以服务于孟子的论辩之外,并无任何值得流传的特质,其寓言性质是明显的。
2
---孟子-尽心下
从这段文字来看,孟子的话是对陈臻的话的即兴反应,即兴创造寓言,时间仓促,所以才会脱口而出,把习惯上与暴虎连用的冯河用作搏虎人的名字。
一个小小的细节是,在孟子口中,冯妇是晋人,自然---对话发生在齐国,如果说是齐人,大家都会说没听说过这位打虎英雄。
如果孟子在晋国讲这个故事,我相信,他会说:
齐人有冯妇者...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再谈“冯妇暴虎”中的语音问题--答四方城兄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希望你和任兄也“和谐“一把 九霄环珮 字91 2009-02-02 14:24:50
🙂嘉木请进 4 丁坎 字3357 2009-02-02 01:56:16
🙂丁老兄还是不要强辩了 4 任爱杰 字1755 2009-02-02 12:29:21
🙂当个和事佬 1 九霄环珮 字951 2009-02-02 14:17:59
🙂花, 1 南方有嘉木 字205 2009-02-02 11:46:30
🙂貌似您不看自己查出来的资料? 4 任爱杰 字578 2009-01-30 09: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