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绝版中国 -- 萨苏

共:💬111 🌺87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绝版中国】台湾的故国衣冠

1912年,在辛亥革命后不久,日本曾专程组织摄影师到南洋,广东,台湾等地,采访当地风物和人文景观,以台湾部分的内容可算最为珍贵。虽然日方本意是记录南方社会情况,却通过这些照片在无意中留下了当时台湾真实的面貌。在这批照片中的台湾风貌,毫无疑问地展现着鲜明的中国烙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老照片中美丽的台湾蝴蝶兰,日前还被作为珍贵礼物提供给大陆

在这些照片中,最让人感到震撼的,大概是一张台湾当时士绅的正装照。它属于一组两张照片中的一张,这两张照片上标有日文,英文的标题,分别是“台湾艺伎 Singer of Taiwan”和“土人绅士的服装 Dressing of a high class in a native”, 说明其中人物为台湾当时的歌手与绅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组照片中的女歌手,悠闲地坐在竹椅上,手拿羽毛扇,有一种中国南方时髦女子典型的风范。而这组照片中那位当地的年轻台湾绅士,穿的这套服装是鲜明而类似清代官员朝服的“中式正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看到这张照片,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 – 故国衣冠。

在日本已经占领台湾二十多年后,依然穿这样一套服装,需要怎样的情怀和坚定呢?

我把这张照片曾给一位台湾的朋友看,使他很动感情。这位朋友感叹地对我说 -- 你看,怎么能说台湾人没有中国心呢?台湾人并不都是陈水扁和李登辉阿。

也许因为被这张照片所激动,他对我讲起了台湾历史上我们曾经忽略的事实 – 在《马关条约》出卖了台湾以后,台湾人民还曾经为了重归祖国怀抱顽强地抵抗了数十年之久。

当割台消息传来后,台湾士绅曾通过台湾巡抚唐景崧多次致电清廷,表示“台湾属倭(日本),万众不服”,“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若战而不胜,待臣等死后,再言割地。”但是,决心割让台湾的清政府,无动于衷,回电训斥唐景崧说:“台湾虽重,比起京师则台为轻。倘敌人乘胜直攻大沽,则京师危在旦夕。又台湾孤悬海外,终久不能据守……不可因一时义愤,遂忘以前所陈种种患害于不顾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清代的台北县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清代的台湾的巡抚官邸,日占时期一度被作为总督府使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895年6月1日,李经方(李鸿章之子)担任交割大员,因担心台湾住民对李氏一家忿恨之情,陆上交接,恐有危险,便在基隆外海,完成了交接仪式。

台民群情激愤,以电报向清廷报备,拥台湾巡抚唐景崧,帮办刘永福宣言抗日,宣布事成之后,台湾将重归大清帝国版图。台湾民众在文告中悲愤地宣告 – “根据国际公法,割让土地若未得当地人同意,这个条约即应废止,如各国仗义公断,能以台湾归还中国,台湾人民愿以岛上的所有利益回报”。

此后,台湾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保台之战。日军在此战中付出了伤亡三万二千名官兵的代价,甚至高出了整个甲午战争中日军的伤亡,连北白川宫能久亲王都死在了这场战争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12年台南城的小南门。

台南今天几乎成了“台独”的大本营,而当年却是刘永福抗日的最后阵地

因为寡不敌众,没有后援,台湾的抵抗失败了。但以务农为主,退无死所的一般台民组成抗日军开启了长达七年之久的游击战,直到1902年,台南“福营中军左营管带”林少猫部才最后覆亡。1915年的西来庵事件是台湾平地(此后抵抗日军的重心转入高山族地区)最后一次武装反抗,也是死伤最为惨重的一次。它的领导人余清芳以神佛崇拜联络民众,宣称:日本人在台湾只有20年的时运,到了大正四年(1915),来自祖国大陆的军队会进攻台湾,应当起来里应外合一举击退日本人。

这次起义不幸失败,祖国的大军当然也没有到来。8月22日,余清芳被捕。整个西来庵事件中牺牲死难的台湾人达三万人之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台湾的高山族原住民

从1895 年到1915年,经过二十年的武力抵抗,台湾人民到此实在无力继续反抗,但他们流的血铨叙着台湾人怎样为了保住这份故国衣冠曾拚死抗争。甲午失台,此非台人负国家,乃国家负台人也。

即便在武装抵抗失败后,台湾人依然顽强地坚持中华文化方面的承继,中国人敬天祭祖的习俗,与敬老尊贤的观念在日据时期也从没有中断过。

我的这位朋友最后说,如果大陆人只知道陈水扁和李登辉,而不知道台湾也有丘逢甲,徐骧和吴汤兴,那对台湾人也是不公平的。

这批照片中为数众多的图片显示,尽管面对日军的高压,台湾人民依然在文化方面保持着强烈的中国特色,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湾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寄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台南的牌坊

和全国各地一样,台湾的乡村,也随处可见牌坊,这是当时的中国政府对于烈妇,望族建立的纪念性建筑。

我们曾一度将其统统称为封建糟粕,实际上从当时的历史意义上说,牌坊这一类建筑是一种教化的象征,对普通民众有着重要的影响。杨小楼在抗战时期拒绝为日人演戏时说道:“总不能唱了一辈子的忠臣良将,贞妇烈夫,最后在日本人手里讨饭吃。”由此可见这种深入民间的教化,有着它深刻的意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嘉义的《乾隆御笔碑》

内容是纪录清朝政府在台湾与林爽文起义军对峙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荷兰人修建的赤嵌城,到十九十几晚期已经变成了中式建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吸食鸦片的台湾人。

当时吸的有烟草和大烟,这两样,都是日本总督府专卖的

当时台湾本地人曾经组织“降笔会”反对吸毒,这个民间运动曾经掀起热潮,一度使总督府的鸦片收入顿减,后来日警竟高压取缔,批评「降笔会」带有民间宗教的戒烟方式会危及鸦片烟瘾者。当时的秘密吸食鸦片者被发现,依法要惩处,但总督府却会重新发放烟牌,使之合法化。这种以鸦片谋取暴利,不顾殖民的统治心态,由此可见一班。 然而,“以毒制毒”的鸦片专卖政策的始作俑者后藤新平,在李登辉笔下却是“台湾现代文明奠基人”,“分享文明”,这实在是对人类文明的莫大讽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台南的郑成功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台湾的郑成功庙寺随处可见,这是盐水港的“火山庙”

日本人没有禁绝郑成功的祭祀,一个重要原因是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是日本人,但是当发现台湾人将“国姓爷”作为一种对故国的寄托时,便改变策略,试图将其改为日本式的神社。然而,1912年日本记者去采访时,台湾老百姓仍然叫它“郑成功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桃园的中式庙宇

可以看到台湾的中式庙宇式样与大陆南方特别是闽南的式样十分相近。

而这些照片中也有一些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台湾人的生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台湾的轻便轿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台湾的重要农耕工具 – 水牛,注意牛车的车轮,依然是古老的式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台湾人的独轮车,采用肩挑的方式承力,很有地方特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台湾高山族人在织布,日军侵台时,高山族人正在从狩猎向农耕分化过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台湾人独特的三面围网收稻法

可能正因为这种文化传承的保留,台湾人的故国情怀始终不断,抗日战争爆发,李友邦将军等三万台湾同胞内渡参战,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老旧的照片,仿佛在历史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 即便在最黑暗的时代,也无法割断海峡对岸那个小岛和祖国连接的血脉,也无法遮盖两岸同属中国人的真实。

[完]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