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河里的“毛粉” 是爱老毛还是想害他? -- 加东

共:💬460 🌺1029 🌵7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毛不相信亩产万斤的一些例子

“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去天津新立村参观稻田。有关领导同志和社领导汇

报说,亩产10万斤。他摇头撇嘴,表示不相信。他说;‘不可能的事。’他指着

一位领导同志说:‘你没有种过地。这不是放卫星,这是放大炮。’有的同志为

了证明亩产10万斤,让小孩往水稻上站。他摇头说‘娃娃,不要上去。站得越高

,跌得越重哩’。又说:‘吹牛,靠不住的,我是种过地的。亩产10万斤?堆也堆不起来么!’(《晚年》第138页)。在湖北省时,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讲有一

块试验田水稻亩产上万斤,毛泽东摇头说:‘我不信’。外国朋友问他,亩产万

斤粮的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他一笑置之;不要相信这些骗人的数字。。”(《

晚年》第138~139页)”

1958年8月上旬,毛泽东视察了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农村。视察中,他对于这年的粮食产量特别关心,这几乎是每到一个地方都必询问当地干部的问题。而对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几乎是相同的:这年粮食大增产而且不是一般的增产。从毛泽东一路对于各地粮食产量的询问中,或许有助于我们了解毛泽东关于高产“卫星”的态度。

  8月4日视察河北省徐水县大寺各庄农业社时,毛泽东问农业社负责人:“今年的麦子收得好吗?”农业社的负责人回答说:“很好!比哪一年都强。”并告诉他今年亩产有754斤。毛泽东又询问大秋作物的预计产量和全县的总产量有多少?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汇报说,今年全县夏秋两季一共计划要拿到12亿斤粮食,平均每亩产2000斤。毛泽东听后甚是吃惊,说道:“要收那么多粮食呀!”又说:“你们夏收才拿到9000多万斤粮食呢!秋季要收11亿斤呀!你们全县31万多人口,怎么能吃得完那么多粮食啊?你们粮食多了怎么办啊?”

  在8月5日视察河北安国县时,毛泽东在路上问安国县长焦国驹:今年每人收多少粮食?焦回答说:按亩产3000斤计算,全县35万人,人均4000斤。毛泽东对此有些将信将疑,问道:是甘薯吧?焦答:主要是甘薯。毛泽东又问:你们打了这么多粮食怎么办,吃多少?焦答:搞点储备,让社员多吃点,人均吃450斤。毛泽东说:粮食那么多,每人可以吃到六七百斤,土地也应该有休整时间。

  8月7日,在河南商丘县道口乡中华农业社“七一”试验站,他问商丘县委第一书记刘学勤:“这块地亩产多少?”回答说计划施肥30万斤,亩产13900斤。毛泽东听后笑着说:“亩产13000斤,秋后我再来看。”在返回火车站的路上,毛泽东问刘学勤:“你相信那亩产13000多斤的试验田吗?”刘学勤说:“不相信。”毛泽东说:“脑子太热。没有科学根据,不符合实际。”毛泽东又问:“你们种了多少亩红薯?过去亩产多少斤?”刘学勤作了回答后,毛泽东说:“过去亩产2000多斤,今年真能搞到四五千斤,就翻了番,当然很好了。给下面打招呼,不要提万斤口号。”

  8月9日,毛泽东在山东泰安同泰安地委和附近几个县的负责人谈话,当谈到粮食问题时,泰安地委副书记李元明汇报说:“今年比往年增产,今年小麦亩产162斤,总产8.5亿斤,较去年增产36%多一点。”毛泽东又问:“秋季怎样?能收多少?”得到的回答是:“计划亩产600斤,争取700斤,总产量达到52亿多斤到60亿斤。”毛泽东又问:“去年粮食产量是多少?”李元明回答说:“亩产230多斤,总产量20亿斤多一点。”听到这两个数字,毛泽东对能否增产那样多有些怀疑,问道:“增产一倍以上到二倍,能达到吗?”李元明很有信心地说:“从目前作物长势看,完全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毛泽东听后没有再问下去了,只是说了这样一句话:“但愿能实现,这样群众的口粮就能宽余些了。”

  8月10日,毛泽东的专列抵达天津,听取了河北省委和天津地委的工作汇报。河北省长刘子厚汇报了河北夏收作物的产量和秋收预计产量。汇报中,刘子厚提到各地都准备放棉花“卫星”,晋县计划搞棉花亩产5万斤的试验。毛泽东对此有些不以为然,说道:“这统统是口里讲的,还不是手里有的。”刘子厚又汇报说,河北今年每人要求收到1000斤粮食,明年计划每人2000斤。毛泽东问道:“后年呢?每人搞5000斤粮食有什么用处?每人5000斤就不好办了。每人3000斤粮食是需要的,多了以后储备有困难。”

  毛泽东在视察上述各地时,正值北方的秋季农作物长势旺盛的时节,陪同视察的各级干部让他看到的,自然是生产搞得好的地方,而且所到之处,干部们都满怀信心地告诉他,粮食增产的幅度很大,在当时的情况下,毛泽东得出了粮食将获得大丰收的印象。但是,对于过于离奇的粮食亩产万斤之类的“卫星”,并未正面做过肯定,基本上是持不置可否的态度,甚至还流露过某种怀疑。

(“大跃进”中毛泽东相信亩产万斤吗? (南方都市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