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大白话之诗词启蒙 -- 张声语
让各位久等了。
第二讲 萌于隋
词的起源是复杂的。有很多人关于此点归纳了很多的因素,例如时间,样式,宗教背景,与各种其他文体的关系……但是我们没有必要深入到每一个点。正如我前面所提到过的,各种文学表现形式是有其音乐性质的。举例来说,《诗经》中的风是民歌歌词,雅是正声雅乐,颂是祭祀歌辞;汉魏乐府诗是配清乐的歌词;至于词,配的正是燕乐。《词话丛编序》中说:“倚声之学,源于隋之燕乐。三唐导其流,五季扬其波,至宋大盛。”说得还是很客观的。所以,即使隋朝并没有成型的词,有为燕乐谱写的曲子词还是有可能存在的。隋代的《杨柳枝》就有一些民间词调的感觉。至于今天要说的这个隋朝诗人,让我还是有些踌躇,不知道要怎么开口,因为关于此人,想说的实在很多。他是燕乐产生时期相当有才气的一个人,而且据记载,他的确也是有关于词的唱和之作,虽然流传下来的都是诗。但是要从头开始摸清,就要从隋朝入手,从人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此同志和与他有关的一些人说起。
那么言归正传吧。
我要写的这个早期词人,是一个诗人和历史名人,也是一个电视剧名人---我已经数不清到底有多少电视剧曾经有他的“加盟”了。其实,大家应该要做好心理准备,词的整个创作群体,以王侯将相,大牌文人为主,后面陆陆续续就会提到很多朝代的皇帝啊,妃子啊,文学儒学大家啊,还有一些超赞的文武全才型人物。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些人的作品,是一面比任何史书都要客观的镜子,让处于历史长河中不同点的人在回首遥望某个点时,能找到一些被其自身和时代的影响而扭曲掉,删减掉的事实。写他,不是准备把初中历史书上小字部分的狗屁玩意抄写下来放在这里,是要让各位河友来感受一下他的文采和隋朝时期的文化。好,废话少说,第一个要讲的人,隋炀帝杨广。
嗯,先来看首短的,《纪辽乐》。
辽东海北翦长鲸,
风云万里清。
方当销锋散马牛,
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
饮至解戎衣。
判不徒行万里去,
空道五原归。
读完这首姑且可以称为燕乐杂调的诗,首先甭管你读不读得懂,大部分人应该是能够揣摩出其中的部分意境的。下面我来稍微讲一讲。第一句,那个“翦”字难点,“翦”其实就是剪,构字上也能看出个一二,上剪下羽,通俗点说,就是剪羽毛。第一句就号称要剪长鲸,把它收服以后,那就“风云万里清”了。那么,这鲸鱼究竟是指的什么?我们需要稍微回顾一下棒子们发家的历史。《通典》曰:“高句丽至东晋以后,居平壤城,亦曰长安城。随山屈曲,南临浿水,在辽东南。复有辽东、玄菟等数十城。”明白了吧,这杨广是在打高丽人。有众所周知,自唐初以来,对隋炀帝的三征高丽一贯冠以“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亡国之因”等等定论,可事实上呢,战争原因并不是师出无名的,战绩也并非后来唐人所传的那么不堪。那么,杨广,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相信各位对他的家庭背景还是很熟悉的,我主要介绍的是他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其一,学问。资治通鉴中有记载:“帝好读书……自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释、道乃至捕博、鹰狗、皆为新书,无不精洽,共成三十一部,万七千余卷。”之后的几千年里也少有这么好学的皇帝了。
其二,文采。杨广的“文辞奥博”据说是被李世民称赞过的,只是后世知之者少。“吴中四士”的张若虚有首《春江花月夜》,号称“孤篇压全唐”,用的正是隋乐府旧题,这个旧题和意境却正是杨广写过的同名诗,至于秦少游的《满庭芳》中“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照搬杨广同学的《野望》:“寒鸦飞数点, 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这首诗的画面组织了寒鸦,流水,斜阳,孤村这几个后世也常用来抒消魂之情的元素,并且,画面里写寒鸦孤村流水于眼前,抬眼望斜阳于远方,鸦飞水流,是动景,却又有数和孤两个字把苍凉感带入了,好诗!当然,最有名气的是他征辽东时作的《饮马长城窟行》, 可谓是千古名篇。此处不再啰嗦。
其三,武功。杨广其实不是个吃父亲老本的二世祖。在当晋王的时候,杨广就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一举击败了陈军, 结束了自三国到南北朝长期南北对峙、分裂的局面, 实现了秦以来的第二次天下大统一。
这么说来,杨广,作为一个EQ,IQ水平都相当高,文治武功都还不错也很博学的复合型人才,在神智清醒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无缘无故地跑去打仗的,他这么大个人不知道留在宫里享福吗?隋伐高丽的原因和背景是与当时的隋朝的国际政治形势有关的。
我们先来画一张简单的地图。杨家势力属于靠北方的中原王朝,陈朝的江左政权在南方,高丽控制的则是辽东地区,或者说,从西北到东北,主要有三家少数民族,突厥,高丽,吐谷浑,对对隋朝政权构成威胁。特别是高丽,由于与南方政权不存在直接的冲突,一直是与其共同构筑了对隋的一北一南的战略牵制的,此外,高丽与突厥也存在有政治军事上的同盟关系。于是,在陈王朝被灭,突厥被隋的离间计分化以后,高丽成为了反隋的中坚力量。他们在东北边境上屡屡“动作”,甚至还控制了契丹,靺鞨,并把势力渗入了辽西地区,大概就是现在河北一带。开皇十八年,高丽王带领数万靺鞨人进攻辽西地区,最后以被隋军冲退告终。隋文帝曾命人讨伐高丽,虽然说遭到了失败,但由此可见,征讨高丽是一个隋文帝时期就有的既定政策,在边防将领和官员的安排上,隋王朝一直以来也都是按照这个方针来选派的。所以,在国内各项工程和政策得以实施完成,吐谷浑被被隋炀帝的“以夷制夷”的政策和战事末期的亲自指挥部署而消灭后,隋朝达到“极盛”(司马光语),同时,西突厥进一步被隋炀帝三分,实力大减,最难制驭的处罗可汗也被他带在身边。这种情形下,采用戏剧性的百万大军来征高丽,更像是一种外交策略,一方面先压服高丽,另一方面向突厥,靺鞨,百济和新罗等国示威。这样,很明显看得出来,打高丽不是一种莫名奇妙的权力欲的体现,而是为了构建大国的国际形象与关系秩序的一种手段。闭眼想象一下,此时,东西突厥均已臣服隋朝,西域打通,西南平定,基本建立了以隋为中心的国际秩序,隋炀帝举目四顾,眼神最后定到了一个点上-----到处破坏秩序,挑拨离间的高丽。如果你是杨广,恐怕也容不下这根刺吧。于是,隋炀帝大业八年,他率军度辽水,破敌于东岸,随之进围辽东。只是没想到,他的逼降高丽的方针反而禁锢了自己的手脚,没有做好充足的战争准备,最终遭到失败。
背景故事说完了,再回到第一句上来。看看这一句, 那种俯瞰天下的气势, 仅仅一句就溢满了那种掩盖不住的帝王气魄。而且这一股气势从头贯穿到尾,写得相当之好。我相信,杨广绝非单纯如唐史中所写,荒淫奢侈,急功好利,惨酷猜忌。那样一个人,是绝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一首气势宏伟的东西的。剩下的几句我就不再多说了,我一向都觉得读书应该不求甚解,有些东西需要自己反复体会琢磨,得到一种感觉而非解释。
喝水。
PS:听闻有人攻击江城,在下非常担心,希望江城兄多加保重。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真惭愧,最近一直没时间来填这个大坑 张声语 字0 2009-04-12 20:39:48
🙂可别这么说 溪友 字49 2009-04-13 13:44:57
🙂路过,献花. 西斯武士 字0 2009-03-08 11:03:48
🙂【原创】大白话诗词启蒙之二
🙂饮马长城窟行是杨广的么? 可梦之 字26 2009-03-03 03:33:19
🙂你大概忽略了一件事, 3 张声语 字1648 2009-03-03 05:58:39
🙂【原创】大白话诗词启蒙之三 12 张声语 字6162 2009-01-19 00:49:23
🙂【原创】大白话诗词启蒙之四 10 张声语 字4498 2009-02-16 09: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