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虎爪留痕】蒸窝头 -- 京虎子

共:💬46 🌺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虎爪留痕】蒸窝头

北京人吃窝头有年头了。现在大家肚子里油水太多,高血脂糖尿病的人数增加得快赶上火箭的速度了,吃五谷杂粮有益健康。当年吃饭凭粮票时吃杂粮是为了不挨饿,每月三十来斤的定量,里面有大米有白面也有杂粮。玉米面买回来如果放着不吃的话,这个月家里就得断几天粮,如果总做棒子面粥除了茅房太挤以外,很多人的肚子会有意见,因此北京人便蒸窝头当主食。

小时候家里很少蒸窝头,一来爹妈不是北京人,二来俩人年纪轻轻就参加了革命,在家的时候没受成家立业的训练,参军时净想着抛头颅洒热血,没有革命成功一大家子人的思想准备。好在大院里有食堂,平时三顿星期天两顿不至於没饭吃,别说不好这口的,即便是离了窝头没命的主儿,食堂里窝头隔三差五的没少做,足够解馋的。虽说等虎子能自己吃饭时二位家长锅碗瓢盆交响曲已经练得烂熟了,还是很少蒸窝头。

虎子爹是东北那疙瘩的,石光荣的情形,玉米磨碎了您让他老人家怎么吃得下去呀?每回老家捎来的苞米碴子,虎子爹两眼放光,努力把那一锅比黄豆还硬的东西熬到咬不碎牙的程度,然后召集全家好东西一起分享慢一点就没了,苞米碴粥和偶而的高粱米饭便是虎子的忆苦思甜。虎子妈原本江南的女学生,矢志保家卫国来到冰天雪地。气候是其次,饮食上苦吃大了,全凭信心十足学好本领,然后跨过鸭绿江、救伤员打败美帝野心狼,天大的苦也就忍下来了。到了北京条件不一样了,从小的口味找吧回来不少,所以虎子家还是吃米为主,面食吃得少,窝头更没蒸过几回。

没蒸几回吃的次数可不少,食堂不知道是上级有指示,还是炊事班的觉悟高,冷不丁今天主食就是蒸出来的一筐筐的窝头。没办法菜呀汤兀的不是干粮,一回生两回熟二两一个的窝头从一小块开始,渐渐的能全吃进去,个别的时候胃口好能吃俩。只要不是天天吃,社会主义还是好啊。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总在教师办公室的炉子上放俩窝头,让炉子一烤,那香味到处乱窜。按时下学也就算了,有几回上课捣乱被留校了,圈在教师办公室里把如下几个字每个写一百遍时,让那糊窝头闹得几乎胃溃疡。家里不升炉子吃不上糊窝头,眼巴巴一到冬天学校里今天窝头糊,明天糊窝头,到现在还后悔当时没有偷吃的胆儿。

那次学农劳动带饭,胡同里的那谁拿出来俩窝头,个头比食堂的小不少,象模象样的颜色也黄许多。以为正宗窝头必定好吃,主动要求用我的糖花卷换,两人皆大欢喜,拿到手里赶紧咬一口省得他反悔,咂吧一下,靠,这是窝头吗?仔细研究了原来院里家里的窝头搀了面粉,有时还放了糖,跟纯棒子面蒸出来的两回事。后来在仿膳吃的老佛爷的小点心虽然也叫窝头,同刘姥姥在大观园里吃的茄子一样,借个通俗的名字罢了。

蒸窝头要扎眼,不然的话窝头蒸不熟,当然多扎眼也不是不可以,做成象马蜂窝那样更省火。只不过大众食品不宜整得太精致,一盘子马蜂窝端上来还得整明白究竟是大师傅手指头捅的?还是耗子咬过的?太麻烦。扎眼不扎眼虽然是常识可是不能乱讲,有一回一帮人胡聊,那谁顺嘴说了一句,老绕他们家蒸窝头不扎眼。虎子以为真有此事,刚想问详细了。没想到平时三棍子打不出屁的老绕同学青筋暴露,冲上来跟说不扎眼的那位打到头破血流。原来说人家不会蒸窝头还是挺有利的批判武器。

小时候家里请的保姆是老北京,带完虎子接着拉扯虎子弟、虎子表弟,虎子有时候偶而新鲜到她家的胡同里住几天,好多胡同的故事都是从那位奶奶那里听来的。说起来旧北平的大姑娘,一种是虎子这奶奶跟李铁梅一样,穷人的孩子什么都干,过了门里里外外一把手,蒸窝头闭着眼睛的事儿,小菜一碟。另外一种是旗人传统,大姑娘干的是串门子磕瓜子,姑奶奶不是老妈子。不仅富贵人家,寻常人家甚至穷得揭不开锅的,这种小祖宗有的是,俗话说大姑娘和面自己和面缸里面去了,所谓真正的北京姑娘。

女人总得嫁人,按理说嫁过去眼前没有妈妈嫂子了,还不赶紧趁没过们突击一下,不,北京大姑娘有主见,车到山前必有路,有那学蒸窝头的功夫还不如收拾嫁妆那。过了门,第二天一早,男人得起大早儿上人市挣棒子面钱去,今儿这饭就归新娘子负责。虎子那奶奶有一天正在家里做饭,当当敲门。开开一看,是隔壁的新娘子,哭得泪人似的,端着一锅没扎眼、蒸了半天还是小拳头模样的窝头:嫂子俺家那位这就回来了您说怎么办那?

怎么办?他家那位扛了一天大个了,回家看见一锅石头,大耳瓜子早煽上来了。得,您先把我这锅拿回去,我赶紧再蒸一锅,不能给您娘家丢脸不是?打那以后,街坊一有结婚的,虎子那奶奶就蒸二锅窝头,怕有那脸皮薄的闷屋里,干脆自己过去,十有八九那富裕的一锅窝头能派上用场。

2004年6月5日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