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听袁老评书《三国演义》笔记(一) -- realdog

共:💬41 🌺14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听袁老评书《三国演义》笔记(二)

二)袁老《三国》的书外书比如拉典也很有特点,但这里主要谈谈这部书的评点问题。共有三个问题可谈:内容的来源,形式的创新,穿插和运用。

袁老《三国》评论内容的来源共有三处,其一是毛宗岗的批注,毛批的水平就不用我发表意见了,水平那是相当高。若仅从数量上看,我估计毛批是袁老《三国》评论的最主要来源。比如前些天我听《三国》的时候,在听到收马超一段杨松向张鲁进谗言的时候,我随手打开了毛批三国,结果发现这短短的一段书,毛宗岗的多条批注都被袁老采用了,而非毛批评点我印象里只听出来了一句。

袁老的《三国》采用了大量毛批,当然也不可能全部采用。一是不可能,把所有毛批全部夹杂在书内书就没法听了,二是没必要,毛批里没用的废话也不少,三是不应该,毛批水平虽高,但糟粕不少,比如过分的拥刘贬曹,浓厚的天命论色彩,另外毛批中有不少谑语,比如杨修之死部分,杨修偷吃了曹操的一合酥,毛宗岗批到:当初曹操留给荀彧一个空盒,荀彧因此自杀,现在杨修反过来留给了曹操一个空盒,曹操怎能不气?这样的批语虽有俏头,但极不严谨,对这样的批语,袁老基本委弃不用。

袁老三国评论内容的第二个来源是当时刚刚起步的三国演义学术研究,文章《袁阔成和评书三国演义》中提到:6年来,袁阔成同中央电台的袁枫、营口电台的李程查阅了大量资料,请教了著名的专家学者,长途跋涉几千里,到三国古战场和当时的名城重镇进行采风。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重新进行改编和创作。另外,根据网友的文章,在录制三国的过程中,袁老参加了几次三国演义的学术研讨会,从这些材料来看,袁老当从当时的学术研究界获取了不少营养,先举一例。比如袁老在谈到董卓废少帝的时候评论,为什么董卓非要把少帝废掉不可呢?一个是刘协确实比少帝聪明,还有一个就是当时何太后外戚的势力仍然很大,废掉少帝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这样的结论不是仅看三国演义或三国志就可以轻易得出的,到后来易中天先生品三国,对这一事件的解释仍然如此,可见袁老这条评论来自于学术界。

袁老三国评论内容的第三个来源是个人研究,文章《袁阔成和评书三国演义》中提到:在录制《三国演义》第二部书的时候,王震挤时间和袁阔成及剧组的同志一起研究《三国演义》,对重大战役、主要人物、关键评点都提出了独到见解。评书的许多处都是根据王震的建议改编的。可见这部书的不少评论出自个人研究。仅举一例,比如对魏延子午谷奇谋的评论,就极可能出自个人尤其是王震将军的研究。子午谷奇谋的内容三国志有记载,值得注意的是罗贯中在创作这段书的时候误解了三国志,结果弄得驴唇不对马嘴,根据三国志子午谷奇谋的内容是:由魏延带精兵五千偷渡子午谷,10日可到长安,夏侯懋必然惊走,长安只剩下御史和京兆太守。长安西北门的粮仓和民间散粮足可支持魏延大军的粮草供应。等到曹魏大军聚集,从东方而来,需要二十余天。而诸葛亮从斜谷出,二十天内足可达到长安,那时,咸阳以西可以一举而定。对子午谷奇谋,史书仅记载:亮以为此计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史书中没有给出此计悬危的原因,罗贯中认为此计的悬危之处在于子午谷道漫长,若魏军在山辟中截杀,五千人就完了。想罗贯中虽然精通军事,但这个理由却十分幼稚,在随后的司马复出以后,罗自己就把自己否定了。袁老在罗贯中的理由之外,又给出了一条理由(这条理由的位置大致在后面的几次出岐山处),其大意是说魏延的计策有战术价值,没有战略价值;这条计策其实就是根据韩信的暗渡陈仓来的,但现在的曹魏和当初的三秦情况不同,现在的曹魏多个陇右地区,按照魏延的计策,如果长安一时攻不下来,陇右的魏兵向东杀截断蜀兵归路,蜀兵就真危险了。我觉得这条评论很像个人研究(因为子午谷奇谋学术界不可能有结论),而且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以上谈的是袁老三国评论的来源,由于袁老三国的评论来自于水平较高的毛批和学术研究界,个人研究也是反复推敲,又得王震将军指点(军事家+政治家对三国这部军事书+政治书的理解绝非一般学究可比),所以袁老三国的评论严谨考究,水准很高。

袁老三国评论的形式创新也有很多,比如对历次重大战争,前有战前形势分析,后有战后经验总结。赤壁之战原著本身就有战前形势分析,但缺少战后总结,袁老给补上了。官渡之战战前分析和战后总结都没有,袁老全给补上了。再比如每当书中重要人物去世,要给该人物开追悼会。根据人物重要程度的不同,当然也包括袁老的个人好恶在里面呵呵,追悼会的时间有长有短。其中最长的是诸葛亮,用了整整一回书都没有说完,在下一回又找补了几分钟;其次是关羽,长达二十多分钟,但关羽的追悼会水分较大,主体部分是关于关羽的一个传说;再次是曹操和赵云,各有十七八分钟吧,我觉得这两个追悼会内容比较实惠;其他如刘备、魏延、司马懿、孙权等等诸人,基本就是几分钟的评点。其中有个人物很有意思,就是周瑜,周瑜是书中唯一一个由罗贯中给开追悼会的人物,就是卧龙吊孝的悼词,这样一来就把袁老给开的追悼会刨了,因此袁老就有所变通,把对周瑜一生的评价分散在周瑜去世的前几回书里,加起来也有十六七分钟,这也表明了袁老对周瑜这个人物也是非常看重的。

袁老三国评论的穿插运用非常考究,很值得研究。我听过一些茶馆评书如金文声先生、王传林先生的录音。给我的感觉,茶馆评书的评论一个是扯的远,再一个是穿插运用比较简单,一般就是在明面上的明评。往往在评论的时候还特意指出,咱这个地方得拉出来说;评论完毕以后又指出,咱还得把书拉回来。作为茶馆评书来说,这样评论效果确实很不错,但一旦放到电台上去广播,效果就不好了,因为茶馆评书可以看到人,一段书说下来焦点在演员身上,演员就可以把大家的神拢住,而对广播评书来说,因为听众看不到演员,拢住大家的重任就落到了故事本身的肩上,如果频繁的跳入跳出,肯定拢不住人;另外,电台评书的评论也不可能像茶馆评书一样扯那么远,不可能像茶馆评书一样有那么多的闲白儿。因此,对电台评书的评论来说,就在其穿插运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袁老《三国》的评论比较多,作为电台评书又要考虑拢住听众的问题,因此在穿插运用上非常考究。对评论来说,可以存在多种分类方法。比如根据篇幅的长短可以分为长评和短评,对茶馆来说,长评居多,而对电台评书来说,就以短评为主,基本上点到为止了,这一点刘立福先生有过说明。除此以外,评论还可以有其他分类,比如书内评和书外评,所谓书内评,就是把说书家的观点融入情节,通过书中人物之口,或者通过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出来。比如走麦城一节,袁老借关羽之口,指责孙权是个无信义的人(这一点原著里可没有,属于说书家评点范畴),心理活动方面的例子就太多了不举了。所谓书外评就要跳出评书情节之外了,而书外评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明评,一类为暗评。要按茶馆评书来说,基本上评论就是明评,作为电台评书来讲,暗评更多。所谓暗评,就是通过一些手段比如语言技巧,使评论内容和评书情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听众如不注意根本就听不出这是评论来,如我前面举过的收马超的例子。一般来讲,暗评都是短评,但如果能耐大也能说的挺长,我记得以前听袁老的西楚霸王就曾经发现过很长的暗评。所谓明评,就是直接评论,其和评书情节地结合比较松弛,一般来讲,长评都是明评。通过语言技巧,可以方便的把明评转为暗评。随便举一个例子,比如前面叙述完一个事情,然后评论:曹操不愧爱才、惜才、用才之名,这就是暗评,比较隐秘。如果这样评论:这件事情就说明,曹操不愧爱才、惜才、用才之名,暗评就变成明评了。

有人可能会问,评论不就是为了让听众更好的理解吗?如果评论用了暗评,还有助于听众的理解吗?其实,所谓明评暗评只是评论的形式问题,而有助于听众理解的是评论的内容。暗评虽不利于发觉(你发觉那个去干啥啊),但照样可以在潜移默化间影响听众。这是一,第二,暗评可以提高书的品位,一般来说你若发现某段书品位较高,自己查去,必有大量的暗评存在。

在一篇关于刘兰芳先生的文章中,提到评论有夹叙夹议和直接评点两种。我认为所谓夹叙夹议,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暗评,所谓直接评点,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明评。在田连元先生的讲座中,田老认为评论有事中评和事后评,所谓事中评应该就是暗评,事后评没准,可能是明评也可能是暗评。

因此,我们谈到了长评、短评、书内评、书外评、明评、暗评等等。这些评论各有用场,一般来说,长评、明评用于评点较重大的东西,短评、暗评用来评点较次要的东西,书内评和书外评呢?这可就不一定了。

袁老的三国不仅长评、短评、书内评、书外评、暗评、明评运用得当,使得全书的评论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而且在评论的穿插上也甚为考究。对于一部书来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单位将其划分为许多段落,比如一部书可以划分为几个大的段落,按春点黑话叫坨子,每个坨子又可以划分为几个梁子等等,如果这个单位选的小,可以把一部书分的很细。这样一来,一部书就被划分为许多段落,每一个段落就像一颗珠子,情节的流动就像一条引线,把这些珠子串联在一起就成为了一整部书。那么在相邻的珠子和珠子之间,就必然有接口,或者叫有沟。一般的说,任何书的评论都在沟里,也就是所谓“评论填沟”。但是,由于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所选单位的不同,沟的深浅也会有不同,如我们选一个坨子为一个单位,那这个沟就很深。举一个小例子说,比如张三先和李四说话,然后又和王五说话,就这一个小情节也可以划分为两段了,这个沟就很浅。如果说评论很长,放在一个很浅的沟里就不合适,因此就要想办法找一个深浅合适的沟,把评论放进去。比如袁老的借东风,这个地方是需要评论的,按照一般的思路,肯定是风起就评,但是袁老的处理和一般思路就是不一样。听过袁老三国的人都知道,借东风这一情节采用了暗笔书的手法,明写周瑜派将暗写孔明借风,袁老对借东风的评论在什么地方呢?在周瑜派将结束以后,诸葛亮回江夏派将之前这两个情节交错的地方,充分体现了袁老这部书评论填沟的特点。这是从微观上说。

从宏观上看,同样是情节,必然有的情节精彩,有的情节不怎么精彩;或者叫做有的情节硬,有的情节软。相对于硬情节来说,软情节就是沟。当然,也可以换一种理解方式来和上段提到的内容结合起来,即认为所谓软情节,其内部的珠子和珠子之间联系松散,换句话说,也就是在软情节内部,其珠子和珠子之间的沟深;反之,所谓硬情节,在其内部珠子和珠子之间的沟浅。而软情节和硬情节的微观结构所体现出来的宏观差异即是前面所提到的,相对于硬情节来说,软情节就是沟。所以,袁老这个书的评论又有个特点,叫做“书重评就轻,书轻评就重”,当然,这句话必须要放到一定范围内来理解,超出这个范围情况就要反过来了。比如三气周瑜中,第三气是情节最软或者说书最轻的,他的评论就最重,其中有不少其实是从前两气转移过来的。评论为书服务,这也是一个体现。

以上都是一些收听袁老三国的心得,体现了袁老三国的一些特点。当然,既然是特点,就只是体现了袁老对评书的理解,而并不代表其他说书家的意见。“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评书家都有自己对评书的理解,有自己对评书的处理,这些不同的处理并没有高下之分,这一点是必须阐明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