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高贵的囚徒们---两汉王侯的悲惨生活 -- 机会主义者

共:💬37 🌺2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高贵的囚徒们---两汉王侯的悲惨生活(续一)

周公的封建制是其政治理想的结晶,特征是用“亲亲之义,褒有德也”的一整套礼教来规范君臣的行为,克制君臣上下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觊越情绪,同时明确了各自享有的权力和负担的义务,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发展自己的势力,同时全力维护周天子的权威,作为协调诸侯之间矛盾利益的最高仲裁者,可以说礼才是西周封建制的灵魂。这种众星拱月的形态要求天子在宗法上有无可置辩的绝对权威,同时拥有足够的力量可以维持这种权威不被挑战;而大小诸侯在维护天子权益的同时,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按礼法所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也扮演着宗法上的地方最高长官的角色。这样自天子以至诸侯,下及国人,每个人在礼法上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互相监督互相制约,达到平衡发展的目的。

刘邦将异姓诸侯王问题解决后,一口气将自己的兄弟子侄分封到各地,只可惜刘邦家族人丁飘零,不似周文王子孙昌盛,且刘邦家族的素质较低,“高祖子幼,昆弟少,又不贤”,于是刘邦不得已连非骨肉至亲只是同姓的刘贾也封了个荆王,这样的封建缺乏宗法上的认同感,事实上也起不到巩固刘氏中央政权的作用,刘邦在衣锦还乡的时候感慨而唱“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并非指安邦卫国之士,而是感叹刘氏子孙力量单薄,担忧政权大权旁落。虽然刘邦用白马之盟试图将刘氏的政权交接合法化神圣化,但事实正如他生前所担忧的那样,大权很快落入外戚吕氏手中,当初所立的刘氏藩王又成了独裁者的眼中钉,于是悲剧再次上演。齐倬惠王肥差点被吕稚用毒酒鸩杀,后得人指点尊同父异母的姊妹鲁元公主为王太后,并献城阳郡为礼,如此做贱自己才得以幸免遇难,而其他的兄弟们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赵隐王如意很早就被毒杀,赵幽王友被自己老婆吕氏告了一状,结果被关起来活活饿死,死后以民礼葬于长安;赵共王恢不爱吕雉给自己找的吕姓妻子,偏爱妾室们,可不管他爱上哪一个,都逃脱不了被他的善妒老婆鸩杀的命运,恢也算个多情种子,受不了相思之苦就自杀了,吕雉以此为口实废其嗣;燕灵王建倒是窝窝囊囊的活到高祖十五年死了,正室无后只有一个姬室给他生了个儿子,结果被吕雉派人杀了,就此绝了后;刘氏给吕氏压的喘不过气来,待得吕雉死后,部分忠于刘氏的大臣迎立代王也就是孝文帝继位,将不成器的吕氏无论大小尽数杀死,总算是恢复了刘氏的江山,接下来就是著名的文景之治,天下过了几十年太平日子,刘邦立下诸侯王已经所剩不多,封建制也没有太大的必要再扩大了,但事实是诸侯王大泛滥就是这个时期:文帝生有四子,处了窦皇后生的景帝,其余三个都被封为王;景帝生十四子,除王皇后生的武帝,其余也都封王;武帝生六子,出了卫皇后生的戾太子在巫蛊案中死去,钩戈夫人生昭帝外,其余三人都被封王。这个时期已经不存在异姓诸侯王的威胁了,那么立王的最主要原因应该就是压制旁系刘氏的力量,扩张自己嫡系的势力。高祖以降四代,就已经失去了血亲之间的亲近感变得相互猜忌防范,实在令人感叹。而周公创立的封建制最初的那点理想主义色彩和亲亲相护的动机,被封建专制所带来的猜疑、防范、压榨、纷争所取代,已经完全失去了本来的面目。由于汉初皇帝的嗣立并没有完全遵守宗法中立嫡立长的规矩,比如刘邦曾想立赵王如意,文帝由于诸大臣畏惧外戚专权重演,而文帝“太后家薄氏谨良”从而在与齐王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景帝、武帝都不是嫡长子而被立为太子,这说明至少在有汉一代,立嫡立长之致并没有成为雷打不动的成规,立谁为太子完全凭皇帝的个人好恶而定,比如武帝晚年,长子戾太子据死于巫蛊之祸,次子齐怀王闳早薨,按规矩轮到燕王旦嗣立,但武帝嫌恶燕王旦(原因容后续),最后立了年幼的昭帝。这样的条件下,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每个诸侯王都有相同的机会成为天下的主人,于是嗣位者和诸侯王的关系必定充满着不信任,这样的封建诸侯怎么能起到亲亲相护的作用呢?不但如此,按规矩封王者其妻母一系也必须要封侯,于是大量的诸侯王顺带册立了大批大批的“恩泽侯”,同样将封侯的规则破坏殆尽,汉后期封侯泛滥,其实始肇于此。

皇帝和诸侯王的关系既然无法达到和谐的境地,于是防范和猜忌就成了诸侯生活的主要部分,当诸侯们感到忍无可忍的时候,就引发了一场七国之乱,结果是一批高祖册立的诸侯王被打倒了,剩下的诸侯王和新立的诸侯王,继续过着战战兢兢的生活,说不定哪天,灾祸就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了…………

这究竟是怎样一种生活呢?

(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