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朝鲜战争:东北亚三国演义(下之一) -- 陈郢客

共:💬254 🌺2081 🌵1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朝鲜战争:东北亚三国演义(下之三)

我们来谈谈第4次战役吧。

沈志华先生就第4次战役写了一小节《毛泽东设定了超越现实的战略方针》,暗示毛泽东第4次战役出于政治目的而战,并制定了超越现实的战略方针,最终导致失败。

这篇文章网上流传很广,而且大多被置于“志愿军可敬,毛泽东误国”的套路逻辑中,暗示毛泽东过分屈从斯大林,不体恤将士性命。——我不妨再问一句:断章取义,所为何来?这恐怕是要从侧面论证志愿军的“无辜受死”,从而试图间接否定朝鲜战争的立国大义。

呜呼!断章取义,其害无穷,沈先生恐怕也负不起他不该负的责任。我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他的职业就是研究并写论文,沿着一种可能性放大,只要道理尚能自圆,就是一篇合格的论文。学术美国化,理工科实验室百尺竿头,更近一步,严酷的学术环境尚能刺激有为;文科却是被创新的狗追着跑,跑得提不起裤子。(黄子平语)学术机制逼迫学者创造更多的翻案文章,否则怎么生存?清代阎若璩20岁就对《古文尚书》有疑,下了20多年功夫,终于列出一百二十八条证据,考证出《古文尚书》是本“伪书”。这对于当时读书人不啻于一场大地震;可是,我们如今的时代,难有阎若璩的生存环境。除非他家境上好,天生米虫;并甘于自娱自乐。沈先生《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要看你必须整体去看。因为固然有“细节或可能”超级放大的文章,同样,仍有持正大义的文章互相平衡。沈先生就“对日条约”与朝战的关系专门写了一章(《毛泽东设定了超越现实的战略方针》不过是《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非和得失》这一章的一小节而已),可是,断章取义人士却又没有兴趣了。更不要说还有几章专门探讨苏联援助和朝战关系。那一节在一章中间,分寸尚算不失;可是专挑出来别有宣张呢?

本来,论文即学界内部交流,大家写论文读论文,自有一番取舍;一篇论文,三成有力新意,已然是上佳论文。——不够创新的常识,因设为“默认值”,便会舍去。若有人有心断章取义,实令人郁闷且无可奈何;唯有请看客们睁大眼睛。真感兴趣,就去买书,或者广为搜集,去把各家说法看全,大处定夺——当然,定夺亦需功力;且个人视界亦受世界观影响,所谓客观,亦颇为不易。

沈先生论证“第4次战役”的失败,实因彭将军要求休整,毛泽东却坚持打政治战役,且“目标超乎实际”而酿就。第3次战役,彭将军同样要求休整,毛泽东出于大局,要求他“打过三八线”,若说政治战役,这场亦是,然而第3次战役却胜利了,我们攻占汉城,将战线推进到三七线。那么,我们就必须比较,第3次战役和第4次战役结果殊途,到底还有什么不同?否则第3次战役的胜利岂不是为政治战役事实背书?

若说毛泽东不恤军情,志愿军攻占汉城后转入休整,毛泽东还向斯大林解释:为避免重犯人民军曾经犯过的错误,至少要休整两三个月,“才能保障取得最后胜利”。第3次战役,始于1950年12月31日,终于1951年1月8日;第4次战役,始于1951年1月25日,终于1951年4月21日。

至于为什么没有完成预定计划,只休息了十余天呢?

我们还得从对手说起。

1950年12月23日,美军沃克将军败退时死于吉普车事故;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一职由李奇微将军接任。有人说,美国实在好命。沃克不死,李奇微这个将才怎能上位?固然八卦闲话,还是有些内容的。

中朝军队是想休整到春季再发动春季攻势的。可惜,新上任的李奇微没有给我们机会。

1月15日,李奇微下令反攻;而且有备而来,采用的磁性战术非常有针对性。

志愿军是有软肋的。软肋便在后勤给养上。美军空中压制,苏联空军能保护的运输线亦靠近鸭绿江。而现在杀到汉城,又无空中保护,运输线补充给养非常艰难。李奇微发现第8集团军与志愿军第一战,从10月25日到11日2日,历时8天;第二战从11月25日战到12月2日,历时8天;第3战志愿军自12月31日大举进攻,自1月8日结束,又是8天。他分析之后做了一个判断:志愿军的后勤给养仅能够维持“礼拜攻势”而已!

麦克阿瑟轻狂骄纵的“圣诞节回国攻势”已成笑料(嘿,兄弟们,圣诞节前拿下!);李奇微判断志愿军不过“礼拜攻势”才真正可怕。

所谓磁性战术,真是你怕什么我来什么,快速装甲部队穿插、空降部队机降和地面主力部队“齐头并进”。

之前,“部队(注:指美军)不愿放弃某些物质享受,害怕离开为数不多的公路,不愿在没有无线电和电话联络的条件下实施运动,此外,在同敌人(我们的部队不久便在火力上压倒了敌人,并在空域和周围海域占了上风)作战时头脑过于简单”。“他们的步兵老祖宗倘若真能看到这支军队目前的状况是会气得在坟墓里打滚的。这支军队是这样地依赖公路,不重视夺占沿途的高地,不熟悉地形和难得利用地形,不愿意抛开使部队伤亡惨重的汽车而代之以步行,不愿意深入山地、丛林到敌人的驻地去作战。”而李奇微的办法是始终与志愿军保持接触,以消耗战制约我军;加强空军优势绞杀;同时“在夜间收缩部队,让部队与部队之间紧紧衔接在一起,到昼间,则以步坦协同的分队发起强有力的反冲击。因此,我极力要求我们的指挥官占领一系列有利的高地,而且,为诱使敌人在夜间实施突破还要适当配置部队。”其主力在白天撤退,担任掩护的摩托化部队和坦克黄昏撤退,每天最多只退20公里,恰是志愿军一夜前进的路程。志愿军的攻击部队在夜间抓不做敌人,天明后又正好进至敌预设阵地前,反遭空炮火力的猛袭。待志愿军后撤时,联合国军则集中力量进行全线反扑。以坦克群和摩托化步兵组成“特谴队”在大批飞机掩护下沿公路向志愿军的纵深迅速穿插,抢占桥梁和渡口,后续部队则跟进实施包围。李奇微很清楚,美军之前是“乱战”;如果坚持用最强点(空军、装备、运输线)攻击志愿军最弱的点(给养、装备),这仗并不难打。

1月25日,李奇微率23万人,全线进攻。第4次战役足足打了87天。饥饿寒冷的志愿军使敌人平均每天要付出九百人伤亡的代价,才能前进1.3公里;如此防御为战略预备队的集结赢得了时间,为第5次战役的反攻创造了条件。

彭将军致电毛泽东,“这次战役是极为重要的,是一场大恶战。即使付出五六万人的代价,也要消灭敌人几个师。”第5次战役一开始,中国方面的重要后勤储备所三登(平壤以东,成川以南)被炸,损数三百万吨以上的粮食,第一阶段志愿军仍然是“礼拜攻势”,历时七天拿下了汉城。第二阶段,中朝军队欲在东线突破,受困未果。1951年5月21日,志愿军弹药耗尽,无奈后撤。6月10日,联军到达三八线以北的怀俄明线,战役结束。5次战役之后,双方开始就三八线展开拉锯战。

不少世界主义者开口“道义”闭口“公平”,战场上可有“公平”?要按这种逻辑,李奇微可谓“不仁”之极,冲我们的“给养”软肋直插n刀;我们却只有打“礼拜攻势”的悲壮。8天左右,胜与不胜,必须结束。空中是人家的,美军的装备和炮火,更不用提。然而战争即国力之战,便是如此残酷。思及冰天雪地里饥寒交迫几近弹尽粮绝的志愿军将士,我们无法不为之动容。血肉之躯难以承受的,他们承受了;勇毅刚强,不屈不挠,他们做到了——倘若说我们或可一争,精魄风骨就是我们唯一的资本。

1951年4月11日,李奇微因为出色的表现接替麦克阿瑟,出任联军总司令。

麦克阿瑟最佳表现便是“仁川”登陆。然后其势汹汹,意欲一口吞掉朝鲜;强极则辱,志愿军、彭将军完胜。一心置中国于绝地的麦克阿瑟,后来却心灰意冷,如果不能扩大战争规模,展开全面战争;那么“我们的部队应以作战情况允许的速度尽快撤离朝鲜”。

有人把美国撤换麦克阿瑟视为杜鲁门“局部战争”与麦克阿瑟“全面战争”龃龉的缘故;民主美国再次伟大纠错;——我宁可用连贯性看视李奇微取代麦克阿瑟。因为麦克阿瑟并不是在他最轻狂傲慢的时候广受质疑的;他几次战役失利,难堪再战——这时李奇微悄然上位了。(麦克阿瑟先当太上皇,后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大嘴巴耽误谈判而被撤。)一个稳健、冷静、坚韧、狠辣的主儿代替了一个其勃也兴其败也忽的主儿。李奇微深知美军的优势所在,亦坚信这些优势最终会化为胜利;他尊重赞叹他的对手,不仅如此,他甚至以志愿军为标杆激励兵士,人家能做到的,我们凭什么做不到?

同时,李奇微的底线是:“唯有发生苏联大规模干预”;才考虑撤离朝鲜。因为若要“保卫日本”,朝鲜不容轻失。

我之所以愿意从“连续性”而不是“纠错性”思考换将问题:——因为美国很擅长此术此道。今日格鲁吉亚,刷卡时为零偷鸡不成蚀把米;美国国内人士再次反思:我们应该对俄罗斯好一点儿。我们之前对它太狠了。同样,有人赞叹民主纠错的伟大功能。如果某行为多次发生,我们还需参详一二。美国和日本一样善于试探压迫对手底线,——你忍,人家步步紧逼,直到忍无可忍;不过日本天生劣势,难以持久。甲午之战,中国若能像抗战一样利用纵深和持久力,日本早就撑不住了。而美国却堪耐久。先上三板斧,三板斧没吓到;人家还可和你论持久战。——一切,均为了最大化的国家利益。

我们若要重温第4次战役的得失,就必须面对各方面的事实。

至于第3次战役胜利之后所谓中国面临的一个机会,即1月13日,十三国提出了新的报告。停火;外国军队分阶段撤出;召开一个美、英、苏、中国(土共)参与的会议,讨论远东问题。小兄弟们不愿意打了。(真是白陪,一叹)而美国却不想让步。最终,美国国务院通过这一议案,是因为“热烈地希望并相信,中国人会拒绝这个决议。”美国之所以如此,亦是因为若同意,将“失去朝鲜人的信任,并引起国会和舆论界的愤怒”;不同意则会“失去我们在联合国中的多数支持”。

——沈先生的立论骨架亦在于此,若此时答应,岂不是最佳结果?可这更近于苛责和浮想。

因为恰从沈先生叙述中,我们可以洞察此事的因果逻辑。美国之所以答应;是因为美国笃定,“中国人会拒绝”。至于这其间有多少反间或诱导,我们且不去提。美国需要向小兄弟交代还是需要向国内及国会交代?如果美国不能笃定“中国人会拒绝”,那么美国也绝不会给小兄弟们脸面的。(美国一贯行事如何,大家均有眼睛)小兄弟们出兵之时何尝不知自己是白陪?又能如何?能不出兵吗?同样,美国否决,小兄弟们除了郁闷,又能如何?

1月15日,李奇微便展开反攻。美国从未有和意,亦是一目了然。毛周何尝不明白?1月17日,周恩来宣布“拒绝停火”,因为事实证明这是“阴谋”。一点儿不错。李奇微紧逼,就是让你明白这是“阴谋”,“拒绝”之后然后在联大处境被动的。——倘若说欠缺经验,不够老道深沉;这是事实。然而,这个所谓的“机会”却是不存在的。

毛泽东想休整,春季再战,李奇微没有给机会。人家开始反攻。

我军给养装备是最大的软肋,此时有两种应变:速战;后撤。毛泽东选择“速战”,据经验而言,亦不算失;可惜对手换人了,不再是麦克阿瑟,却是有备而来对症下药的李奇微。

朝战历时三年余,苏美政府后期均有变数。这一过程中,美军和志愿军亦不断试探,同时在战争中不断纠正双方的认识偏差。麦克阿瑟盲目自大,睥睨我军,自有报应;我们不熟新将李奇微风格,亦损失不小。若还原,请一并还原。李奇微的刀子直插我们软肋,亦不曾给我们休整机会。后撤?后面就不会吃苦头了吗?——若不能肯定,便不能轻率翻案。

正是在艰苦的防御中,沧海横流,方显志愿军和彭将军的英雄本色。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壮哉此言。第4战奋力抵御;随后不惜第5战恶战,——最终双方在三八线附近拉锯。人家吃不掉我们,这才是最终能够停战签约的真正原因。毛泽东2月份便明白,朝战会长期化,因势应变,视界调整,不可谓不快。3月1日致斯大林电云,朝战至少要做2年准备。就见识而言,他堪称智者;当然,也并非神仙。

其实,美国也不乏事后诸葛亮。《李奇微回忆录》记载,“现在回过头去说,总司令(注:麦克阿瑟)在这方面或那方面失着,这个或那个决定本不应保留,这项或那项命令根本不该下达等等,那是再容易不过了。也有人争辩说,如果麦克阿瑟不被捆住手脚,获准摧毁鸭绿江上的桥梁并轰炸敌满洲的基地,则整个结局也许会比现在好一些。”李奇微觉得这种揣测毫无意义,亦是客观实话。朝战牵一发而动全身,真导致“全面战争”,苏军亦卷入其中,美军能吃得消吗?斯大林和美国政府为何均有所忌,——真搞大了,必是一个上天,一个落地;只是谁都不敢肯定,胜利者就是自己无疑。

对于断章取义刻意指摘毛泽东不恤将士的人,——我愿意出示另一明证。毛、周诸人坚持“战俘必须全部遣返”,——若非如此,朝战也未必打这么久。金日成当时已经撑不住了,因为美军为逼迫不平等签约,狂轰乱炸,朝鲜人民每日损失远远大于“战俘数量”;金日成当然觉得坚持“战俘”这条毫无意义,甚至得不偿失。可是,——他哪里有决定权呢。此人欣欣然急先锋之时,何曾想到兴,朝鲜人民苦;败,朝鲜人民更苦?毛、周诸人当然要坚决捍卫志愿军利益,棋手棋子,此时已见殊途。金日成对毛颇有不满,人家亦有人家的道理。你总不能让人家华丽变身为中国人中国心吧?——那叫什么?那叫朝奸。

(唉,恐怕还要有2章左右。但愿能缩进1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为第四次战役中,横城洪川地区,冰天雪地中前进的志愿军】

【附录】 “最可爱最勇敢的人”

苏方评语:

【1951年6月16日在华军事顾问科切尔金少将写给苏军总参作战部长的报告】

一.中国人民军的战斗素质

我看过的许多文件以及同有机会接触过中国人民军队中国同志和我们的同志座谈都表明,这支军队有很好的战斗素质。

广大指战员坚忍不拔,战斗勇敢顽强,不怕流血牺牲,勇于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部队善于在山地作战,能广泛利用夜间和恶劣天气。于此同时,中国军队不适应在冬季条件下作战,因为棉衣不足,有时甚至完全没有御寒衣物,同时还缺少御寒的经验。(泪!)

部队优秀的战斗素质和高昂的士气是由坚强的政治工作来保障的。这说明了为什么部队有时虽然伤亡惨重,但仍有战斗力并准备迅速由防御转入进攻。开始存在的“恐美症”经过几次胜仗之后基本上消除了。

美方评语:

“他(注:麦克阿瑟)特别告诫我不要小看了中国人。他提醒我说:“他们是很危险的敌人。沃克曾报告,中国军队常常避开大路,利用山岭、丘陵作为接近路。他们总是插入我纵深发起攻击。其步兵手中的武器运用得比我们充分。敌军惯于在夜间运动和作战。中国的整个军事机器都投入了这场战争”。

“中国人释放俘虏的做法与北朝鲜人对待俘虏的做法截然不同(北朝鲜人往往在俘虏脑袋后面补上一颗子弹)。

有一次,中国人甚至将重伤员用担架放在公路上,尔后撤走,在我方医护人员乘卡车到那里接运伤员时,他们没有向我们射击。

我们后来体会到,中国人是坚强而凶狠的斗士,他们常常不顾伤亡地发起攻击。但是,我们发现,较之朝鲜人他们是更加文明的敌人。有很多次,他们同俘虏分享仅有的一点食物,对俘虏采取友善的态度。这样做,很可能是想让俘虏深深感到,生活在共产主义制度下要比资本主义制度下好得多。”(仁者之师,当之无愧!)

“我们曾估计,敌人这次可能会广泛使用坦克作战,但我现在回想起来,他们没有使用过任何坦克。相反,敌人采取了我们所熟悉的而南朝鲜军队却非常不适应的战术:以大量步兵实施夜间进攻,不顾伤亡,一边几乎是在距炮兵弹幕近在咫尺的地方跟进,一边猛投手榴弹。战线上又四处响起狂乱的军号声和粗野的吼叫声,敌人的步兵则穿着胶鞋悄悄地爬上黑暗的山坡,渗入我方阵地” 见《李奇微回忆录》

关键词(Tags): #朝鲜战争#东北亚#抗美援朝通宝推:笑任平生,tubie,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