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尉迟恭的玄武门 (1) -- 史文恭
青色水老兄非常爱护俺,给俺发了几个信息告诉俺其他网友的一些关于玄武门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一条,也是网上流行很多的,就是关于常何同志的问题。
俺先把相关的帖子贴一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99495010006n6.html
陈寅恪在巴黎图书馆见到李义府撰的常何墓志铭,向学术界展示新史料可“补释旧史所不能解之一端”。是的,这常何墓志铭的最后一句写得很清楚。“……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九年毫无疑问是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陈寅恪认为常何当时任屯守玄武门之职,但我在此想列出以下的疑点。
⑴李义府撰常何碑所言:“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赐骁勇之夫,趋奉藩朝,参闻霸略,承解衣之厚遇,申绕帐之深诚。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新唐书》卷四十九上《百官四上》:“唐亲卫、勋卫置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翊卫置车骑将军。武德七年,改骠骑将军为中郎将,车骑将军皆为郎将,分左右。”《新唐书》卷四十九《百官四·上》:“左右监门卫有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可确认:玄武门之变前,常何的官职是中郎将。
《贞观政要·君道第一》载:“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可见李世民登基五年后,常何的官职还是一成不变的中郎将,若作为当时在李世民最凶险和至关重要的一役给他以帮助的人,李世民作为一个赏罚分明的君主,绝对不会不对常何进行论功行赏。
事实上,李世民在贞观五年,赐给常何帛三百段,见《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三“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段”,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唐太宗命百僚上书言得失.中郎将常何不善文墨,乃请家客马周代草奏事二十余条。常何上奏后,事皆合旨意。太宗感到蹊跷,因常何乃一个武夫,不通文墨,何至有如许卓识,遂追问原委,常答,"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太宗即日召见马周,未至间,遣使催促者四。接见交谈后,深为满意,马上授官门下省,最后累至中书令。而常何也仅仅因为说了一句老实话推荐了一个人,就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帛三百段),可想而知,如果常何真为玄武门之变的关键人物,唐太宗会如何对他进行封赏?唯一的可能就是常何根本没有参加当日的玄武门之变。⑵如果常何真是玄武门之变的关键人物,而《新唐书》、《旧唐书》等正史也不会不对常何进行记载的。根本无须陈先生从一个墓志铭上寻找蛛丝马迹。⑶此墓碑出自李义府之手,观李义府一生之卑劣所为,此人之言绝不可信,所以常何碑的可信程度也值得怀疑。《旧唐书·李义府传》:“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显庆元年,以本官兼太子右庶子,进爵为侯。有洛州妇人淳于氏,坐奸系于大理,义府闻其姿色,嘱大理丞毕正义求为别宅妇,特为雪其罪。”像这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作奸犯科,没有诚信的人,为何我们偏偏不信正史而去相信他呢?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说的笑里藏刀的成语就是来自李义府本人原型。
综上所述,常何碑所载不可信,陈寅恪的观点无法成。
对林俏龙的观点,我十分赞成,事实上,《资治通鉴》对于玄武门守将记述很详细,那就是云麾将军敬军弘。
然后准备告诉大家,研究历史是多么容易犯错误。
上文有几个要点,第一点,林俏龙同学认为,常何没有参加玄武门的原因是因为常何在参加前和参加后都是中郎将,并没有升官。也因此,既然没有得到封赏,常何就应该没有功劳。------俺很遗憾地指出,这一点,全错了。---------因为李义府给常何的墓志里很清楚地写到:““……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林俏龙以为,常何总北门之兵,那么,按照兵制,他应该当上中郎将,而后来贞观五年常何推荐马周的时候,还是中郎将,所以,事变前后,常何没有升官。------林俏龙完全没有意识到一点,常何”总北门之寄“的时候,是玄武门之变刚刚发生之后。他这个官是李世民刺杀完兄弟后,从李渊那里逼得大权后的任命,而不是在玄武门之变未发生时,李渊给他的任命。----换句话说,常何在玄武门之变前,还没有”总北门之寄“,那么,又怎么当得上中郎将呢?---他的中郎将正是李世民后来登基后给他的奖赏。----林俏龙看书不仔细,所以,一开头,就全错了。
第二点,林俏龙拿李义府的人品质疑李义府写常何墓志的可靠性,这一点同样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墓志铭,一般是家属委托文笔好的人写得,一般的内容都是通过家属审阅地,而且,非常重要的是,李义府写墓志的时候,很多当事人都活着,比如尉迟恭就活到李世民失去后的高宗朝,象这样的事实,李义府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墓志铭里为常何撒谎。
顺便提一下,林俏龙的质疑帖子,如果诸位在百度一搜,还能看到他说陈寅恪大师的文章里把《新唐书》,《旧唐书》弄混了,俺仔细地看了陈寅恪的原文,发现没有这种情况。不知道林俏龙看的原文中是否有印刷错误。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网上有下载,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搜一下。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