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浅谈苏德战争前期 -- 电子赵括
1941年6月21日,苏德边境德国一线集结了三个集团军群(北方,中央和南方),共拥有7个军(北2,中3,南2),4个装甲集团(北1,中2,南1),三个航空军(北中南各一),总兵力为300万人,各种车辆60万台,战马75万匹,坦克3580辆,各种火炮7184门,战机1830架.除此以外,南方还集结了罗马尼亚第3和第4两个集团军.面对如此强大的兵力,苏联一点戒心也没有是无法想象的.1941年1月开始,苏联就断断续续地得到了一些情报.二战中最为著名的苏联间谍佐尔格博士,就准确地向莫斯科提供了一系列的德方情报.苏联对他的情报将信将疑,但开战后不久就证实了佐尔格的准确性.军事部署上,中央集团军群为德国最为精锐的部队,德国显然把直捣黄龙作为了主要目标.和德军相对,苏联方面布置有10个集团军共450万人,具体部署为北方30个师8个装甲旅,中央45个师15个装甲旅,南方64个师14个装甲旅.很显然,斯大林判断德国的主攻方向将在南方,以夺取高加索地区的石油及谷物为主要目标.虽然整体上有一定的防范,从整个部署看,苏联未能正确估计德国人开战的决心和主要进攻方向.为什么?
应该说,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德两国关系是相当友好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德贸易协定的签订等都是明证.除去瓜分波兰,从1940年2月10日到战争爆发的41年6月22日,苏联卖给德国的货物仅有据可查的就有谷物150万吨,石油100万吨,锰等各种金属矿产2700吨.棉花的统计虽然不完整,但这16个月期间源源不断地输往德国确实不争的事实.德国方面的统计虽然不如苏方的完整,也至少有4亿6700万马克的进口纪录.同时,由于德国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一半的物资以赊欠的方式进口.战争爆发的6月22日当天,希特勒还欠着斯大林2亿3900万马克.到这里,或许大家都能够理解为什么苏联对德国开战决心低估,以及把重点放在南方的原因了.作为资源缺乏的国家,德国的战争机器实际上依赖着苏联的物资.德国的"小喽罗"中,只有罗马尼亚还有些油田.不要说贸易禁运,斯大林只要一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要了希特勒的命.某种意义上,1941年6月22日以前的希特勒在为斯大林打仗.一战后作为唯一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长期遭受着西方的敌视.设想一下,一个野心勃勃穷兵黩武的德国,枪口向西,对苏联何其有利!否则,无法解释苏联在苏德贸易中会如此的"大方".写到这里,我自己都怀疑巨大的经济依赖是不是促使希特勒对苏开战的一大原因?1940年法国被打垮,而德国不争气的海军和空军使得征服英国遥遥无期.长期的战争带来的毫无疑问将是资源的巨大消耗,欠苏联的钱明摆着无力偿还的情况下,干脆把债主干掉不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最好的选择?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30分,"友好"的苏德关系被一阵猛烈的炮火粉碎,"芭芭罗莎"计划全面实施.和苏联这样的大国开战实为巨大赌博,当然是需要一定勇气的.曼施泰因元帅(时为上将,后来晋升)认为,最初的几个星期给与苏军毁灭性的打击为胜利关键.如果这几个星期内不能以果敢的动作夺取苏联政治经济中心,彻底打击苏联的抗战决心,那么等于这个夏天德国就被打败.这么大的国家是不可能被征服和占领的,这是克劳塞维茨的结论.
最初的几个星期中,德国取得了梦想中的结果,成建制的苏军被消灭.南方的基辅战役,更是一举歼灭苏军66万(苏联方面称为50万)人,创下了世界之最.然而恰恰是在这一段时间,德国的弱点渐渐暴露.第一,随着战争深入苏联国境,他们遇到了他们从来不知道的武器,T34,KW1和KW2重型坦克.T34坦克不但可算是二战中最好的坦克,而且是最简单最便宜,反过来说就是数量最大的坦克.KW1和KW2对德国人来说简直是怪物,1800米的距离上炮击,打中了也没用.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的出现总是能成功地冲入德军坦克,最终被制服的代价就是德国坦克也被撞的伤痕累累.后来的莫斯科会战更是第一次领略了"喀秋莎"火箭炮的风采.第二,随着战线的扩大,兵力不足的矛盾凸现.战争初期部署在前方的苏军战机虽然大多被击落,但后方仍然有至少1300-1500架有战斗力的新式战机(苏军的原则,前线布置的大多为老式武器).而整个东线德军投入的战机不过1800架左右,最高峰时也仅仅为两千架,德军一直没有夺取过制空权.后来远东红军能够畅通无阻地增援前线,后方交通没有受到德军威胁为一大原因.同时,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群中,只有中央集团军群拥有两个装甲集团(古德里安和霍特),两翼包抄保证了中央集团军群在短时间内有最大的战果.而北方和南方集团军群只各有一个装甲集团.尤其是南方,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德国不能从罗马尼亚发动进攻,攻势偏于"左",北方,因此进展相当不顺利.实际上要让闪电战真正雷鸣电闪,德国现有的装甲部队是远远不够的.希特勒命令停止中路攻势,将古德里安装甲集团调到南线先发动基辅战役消灭南线苏军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央突出两翼落后,已经是明显的孤军深入态势.当然,南方的资源对德国也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写到这里,谈谈基辅战役这个苏德战争初期争议最大的话题,德军前方将领如古德里安等极力反对,认为直捣莫斯科才是正确的路线.实际上,莫斯科还是基辅,主张强攻莫斯科的最大基础,是假定攻击能够得手,同时攻陷莫斯科能够摧毁苏联的抵抗意志.第一点能否成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941年8月底古德里安在晋见希特勒时极力主张并认为能够攻克莫斯科,但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的大规模投入都是在莫斯科,莫斯科至少不会象古德里安想象的那样被轻易夺取.德军内部对放弃基辅直取莫斯科也同样有顾虑,那样苏联只要把南线的部队抽调过来,莫斯科附近就至少是200万苏军.第二点更值得怀疑.拿破仑也曾经攻进莫斯科,不但未能摧毁俄罗斯人的抵抗意志,最后自己反而灰溜溜地逃了条命而已.进攻莫斯科,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但风险大了点.作为对比,南方消灭掉的66万苏军可是实实在在的收获.
言归正传,接着谈德军的困境.严冬中德军战斗力丧失是大家熟知的,那么希特勒为什么选择夏季而不是春季动手,那样不是离冬天更远一点吗?德军在苏联遭受的"天灾"并不仅仅是严冬,首先是秋雨.当时的苏联并没有现代化的公路网,到处是"无雨三尺土,有雨满街泥"的土路.秋天雨季的到来,明显放慢了德军进攻的脚步.不但坦克,卡车也频繁地陷入"泥将军"的重围,有时一天仅仅能前进5公里.躲开春天的雨季是闪电战之所以能闪电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苏联铁路铁轨宽于德国铁路,即使在苏军未能破坏铁路桥梁的情况下,德军也必须将其重新整修才能使用并得到后方的补充.另外苏军虽然未能进行有组织的抵抗,零星的抵抗一直没有中断过,对德军的后勤补给也是严重的威胁.前线的装甲部队得到的油料缺斤短两并不少见.物资的运送可谓"粒粒皆辛苦".苏联确实很惨,德军也并不轻松.
最后,谈一点对德国人也许是无奈的命门,人力资源的匮乏.
1941年6月到12月期间,苏军损失巨大,但德军也已经"遍体鳞伤".6个月东部前线共伤亡75万,占德军总兵力350万的23%左右.1941年底,德国国防军司令凯特尔元帅亲自列举了以下的数字,
(东线)一个月的损失(应该包含冻伤等非战斗减员)为15-16万人,大会战另行计算.通过各种渠道(伤兵复员等)能够恢复9万人强,就是说一个月净损失6万人以上.东线德军什么时候消失,是个算术问题.
为此,他强烈要求在后方征集50万预备役军人投入东线,其中包括25万退伍后从事军工生产的老兵."关于人力资源的'战争'此时开始,以后从未中断."
德军或许能够击败所有的敌人,却永远打不赢这么一场拆东墙补西墙的"战争".严寒的1941年12月,由于缺乏防寒设备德军减员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集团军群却未能补充一个师.对面的苏军,却补充了步兵30个师,33个旅,6个装甲旅和3个骑兵师!苏军援兵大多为精锐的远东红军,装备未必强于德军,但防寒上则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德军的制式皮靴被芬兰士兵们戏称为"良导体".朱可夫元帅后来提及这一阶段俘虏的德军战俘时说,他们的靴子里面充满了自己装填的杂草和废纸.遗憾的是,德军靴子设计得太小,有限的装填无法抵抗零下40度的寒风.1941年底苏军在莫斯科方向举行了大反攻,当时的苏军未必很强大,但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却得不到补充的德国人显然已经没有还手的能力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浅谈苏德战争前期
其实德军失败的命运在进攻苏联之前就已经决定了! 5 醉里挑灯看剑 字152 2004-11-16 22:15:41
古里德安的建议还是有实质基础的. 2 柴皇荣世 字107 2004-11-15 20:01:17
老古的想法好是好,只怕未必做的到 5 FlyGeneral 字348 2004-11-16 08:40:09
是啊,德军对此是有顾虑的. 1 电子赵括 字0 2004-11-16 16:12:07
都是大清洗惹的祸 1 西北人 字98 2004-05-15 03:17:42
【评论】就是从莫斯科反击战以后。 1 nan 字104 2004-05-14 15:08:11
对电子赵括兄的文章的一点看法 3 老石头 字610 2004-11-15 21: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