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学《中庸》心得 -- 唵啊吽

共:💬88 🌺16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中庸》之“慎独”分析

诚如唵兄之分析《中庸》第一章非常之重要,其本为《礼记》中一篇,后世的儒家学者都同意将其单独列为一篇作为《四书》之一,可见其在儒家心目中的地位。

关于《中庸》第一章出现的慎独问题,我与唵兄等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个人认为是非常之正常的,所谓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读者心目中哈姆雷特。

我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后,预计到了可能出现一定的争议,但坦率地讲并没有认真思考唵兄等河友的观点,出现了各自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书各话的情况。从我个人的角度,这是没有充分理解唵兄等思想的结果。同时,对自己的观点也未作充分的说明,此是我思考不严谨的地方。

这里我想就“慎独”这个问题,详细地作一番整理和探讨,力争能兼顾唵兄等的观点。

个人关于慎独的观点,从两个角度分析而得出:

1、根据《中庸》上下文来看,所谓的“道”是不能须臾离开人的,能离开的就非道。那么,在个人甚至整个人类都没有认识和听说过的事物面前,是不是应该保持戒惧和恐惧呢?

根据“道不可离”之性,任何时候都应该合乎道。那么在平常的时候合道并不需要再次予以强调,相反,应该强调的是在处于探索、前瞻性的工作的时候,更应该随时强调,这个时候才更应该注意。这个时候,因为独,而更容易忽视自己的思想要合乎道,要合乎天命。

这种情况,在目前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很多人提出新颖的观点,其探索之精神应当鼓励,但探索的内容却经不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这种情况的产生,无非是作者忘记了对自己未知道、未听说过的事物要戒惧、恐怖,要保持谨慎而已。

2、关于“独”,中文里的基本意思无非就是孤独,容易让人理解为独处一室或者四下无人,独自一个,在此情况下要慎独亦无可厚非。但是,我要指出的是除了这种孤独的情况外,还有没有其他孤独的情况呢?

我们知道作为某个行业的先驱者或者思想的先行者,其内心的苦闷是无人可以理解和分摊的;

甚至不用拔这么高的高度,当最亲爱的亲人离开我们的时候——比如我们的母亲或者父亲,哪怕你面对是和你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我们内心彼此的悲痛却是无法相互沟通的,只有彼此抱头疼哭或者哽噎而已,此时内心之孤独虽面对前来慰问哀悼的亲朋好友能与人沟通吗?

再如,我们解决一个工作上和学习中的问题时候,在我们找到真正的答案前,既无前人可参考,亦无同人可交流。此时所谓的同人交流,比如硅谷盛行的所谓咖啡馆里的思想火花碰撞。与其说是在交流,更莫说是在彼此希望对方给予自己启发而已。

以上,三个情况下是不是也是孤独一人呢?虽然不是在孤自一人的情况,但这种孤独应该讲比独自一人或者独处一室更独,更应该遵循“道不可离”的原则。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慎独不仅仅包括独自一人时,还应该包括在思想孤独的时候。这里《中庸》指出的是:对我们未知、未闻的事物应该戒惧和恐惧,在事物还没有到众人都明了的时候,作为先行者应该保持谨慎地对于这种“独”。

至于,唵兄提出在孤独一人的时候,应该以道德来要求自身等问题。我想一个人在内心思想十分孤独,无人理解、交流、沟通时都能做到谨慎,其没有理由在孤独一人时不做到谨慎。这里,有无其他人的监督对于慎独来说并不是重要的事情。

因为,不管什么情况下未做到“慎独”,其都已经违背了“道不可离性”,既然违背了道,那么其结果在儒家、在《中庸》里的结果是不言而明的。后世人类发明这种学说理论,那样道德文章,无非是讲不慎独,即违背了道,违背了天命后的种种结果而已。

说句不客气的话,后世所谓的理论等等,还没有超出《中庸》第一章最前面这几句的范围。

关键词(Tags): #儒家#传统文化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