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产生世界级企业的路径选择(一) -- 陈经

共:💬127 🌺56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觉得中国的问题还主要是历史遗留问题

到根上,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1840年-1949年的历史遗留问题,损失太大了,没办法。建国后的经济结构实际上是这么一种状况,核心就是增加重工业的产能。农业就是解决全国人民温饱用的,轻工业基本上是回收货币用的。规模不大,价格很高。重工业产品反正卖的是国家,买的也是国家,价格不是太高。重工业产品出来主要用于复制重工业产能还有战备。经济又搞得不太好。

改革开放以后,轻工业产品很快价格放开了。因为原来规模小,价格高,理所当然是大发展。结果产能过剩了,拼老命占了全世界的市场。其实是不太协调的。我不是太同意积累发展重工业,包括升级产能,技术,产品结构的资本必须要靠那么大的轻工业产能来换。

原来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是非市场化配置的,有的人为压低,有的人为抬高,为了维持这一体系,整个社会体系都是认为扭曲的。比如户籍。户籍之所以那么重要,是因为公共服务部门是人为扭曲的。一个省,一个市,甚至一个县,管同样一件事的很多至少有两个部门。一个管城市(镇),一个管农村。两个部门的经费和政策都相差悬殊。结果就是农村穷,公共服务的价格还高,而且很多都没有,有也质量很差。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由市场去配置的改变是很快的。现在已经到了非常基础的地方了,比如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如能源,土地。估计很快也要全面地发展到公共服务了。市场去配置不是说要私有化,或者财政就不管了。而是说他的价格,他的分配是通过需求进行优化的。

我觉得在还没有完全市场配置的实物资源上应该尽快市场化了。比如电力,成品油,煤炭,农产品等等。这些已经相当程度上市场化了,是国家在根据市场来调节,有点像货币政策。我的理由主要是这些东西的产能目前还是略有些紧缺,不过基本上已经够了。整个国家扩大这些产能的实力是完全具备的。

我觉得农村还是最大的问题。要能正确地反映农村生产要素的价格。说等经济发展了,钱多了,补贴农村,什么时候才算钱多?现在是给农村很多补贴了,这就能缩小城乡差距吗?只不过是抬高一种最低保障而已。这应该是对那些极端贫困的地区的做法。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应该给他们的生产要素合理的价格,这才是真正的补贴。

强大的跨国公司,世界500强,我觉得不是重要的事情。城乡差距继续拉大已经关系到中国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的问题,是发展中最根本的问题。并不是说靠放开农产品价格就行了,毕竟就那么多地,有那么多农民,怎么种也种不出多少钱来。而是说现在包含在农村中的生产要素如何开发。

比如说,根据官方数字,2006年广东农民人均纯收入5080元,2006年珠三角农民工平均月工资1226元,一年快15000了。那怎么可能出现民工荒呢??按说,广东自己的农民就够供应珠三角的民工了,那5080元里面包括了富裕农民,包括了农民打工收入了。何况周围更穷的省的农民,按说这个农民工的工资应该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原因可能有,农民工本来都是优质劳动力,就算打工工资看上去比农村收入高不少,实际上还是卖的过低了。还有可能这个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太高,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农民承担了。还有就是些心理因素。

中国太多的人在食物链底层了,垂直分工层次太多了,包括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所以食物链顶层的那部分,我觉得不是太重要。最好还是缩减层次,进行水平分工。最主要的,就是按需求配置生产要素。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