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印度恐慌中 -- 老广

共:💬437 🌺180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灌溉的问题

“而且有意思的是印度有的农民还不愿意灌溉,为什么呐,因为印度能源紧张,即使是政府补贴,农民也用不起柴油。旁遮普的粮仓可能例外。所以灌溉只能漫灌,不能排水,用了灌渠的经常成涝而有排不出去,最后导致土壤盐碱化。这些话只是转述,我不是学农的,对这些话的意思是似懂非懂。”

简单说大概是这么回事。基本上所有灌溉的水要从河湖历来。这些水基本上总是比田地要低。加上地面总有起伏,所以总是需要把水提起来越过一定高度,才能到田里,这就需要能源。

大水漫灌是中国致力解决的浪费水资源的问题,因为无效蒸发太大。也就是说很多水没有经过任何方式的利用,就蒸发了。也就是你提水的能源白花了很大一部分。如果不能排水,那或者涝了,或者水蒸发掉。那样就把河湖里面溶于水的矿物质留在了土壤里。时间一长,就盐碱化了。如果再来次大点的涝灾或者不大规模的洪灾,来的水会带走这里的盐碱,漫出去,让更多的地盐碱化。

中国自800多年前黄河夺淮入海,然后很快把淮河堵了又回到北方后,就在淮河流域形成了很多洼地。原来的淮河入海通道都被堵了,改成流入洪泽湖,再通过一些水网流入长江。淮河的若干支流,尤其是干流以北的支流汇入淮河的通道也被切断,流入一些湖泊。

那么只要稍微雨大一些,就会有洪涝。洪就是河湖里的水涨出来,涝就是雨水集聚没地方排,这都是缺乏通畅的径流,最终水不能入海的原因,于是水就最终聚集到很多洼地。而雨稍微小一点,因为没有像样的径流,很多地方就没有水,存在洼地里面的水早就高度盐碱

化不能用。而如果雨大了,洼地里的盐碱水就会涌出来,盐碱化更多的地。很多地因为本来在高处,被盐碱化了,长不出植物,水土流失严重,这些盐碱很快又经过降雨流回洼地,包括土里面很多其他物质,最后变成沙地。所以经过800年反复折腾,淮河流域10年9荒,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高处沙化,地处盐碱化,到处是苦水井。自春秋经汉晋隋唐修的若干著名水利工程基本全部失效。

解放后先帝发下宏愿,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广大农民动手排涝,灌溉。包括著名的红旗渠等。主要思路就是创造活水,洼地只要流动起来,活水冲个几年,地就可以种了,因为一年流入的矿物质浓度是论ppm的,往外冲能带走的是论百分点的。所以就算攒了几百年,只要打通,几年就能弄好,然后经过合理选择作物轮种,反而很快能变成上等良田。

不过那年月只能靠人力,基本上,平均每个劳力一年出工的份额,也就是干20来天,也就弄1点几个土石方。先帝时代的效果大概是地基本都能种了,吃苦水的基本没有了。大灾的损失是可控的,有泄行洪区,不至于大片横流没法管。成果还是很惊人的,水库建了几千座,河道数百公里,渠井无数,真正开辟了淮河入江水道,其实是连接洪泽湖和长江。不过还是经不住大灾。

现在又开了条入海水道,从洪泽湖到东海,100多公里。中间立交跨越京杭大运河上空。还有若干控制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说汛期基本能把水攒下,除非大洪峰来了排掉。平时就可以用这些攒下的水了。淮河流域现在已经是缺水状态。

印度的三农问题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中国应该是很有共性的。第一人口太多,人均耕地少,保障不饿死人的最基本的农产品需求的量,也远远大于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交易总量。如果农业松松垮垮地搞,随便来个大点的灾,农产品缺口可能就达到了世界农产品交易总额,那就是说肯定要饿死人了。第二,人口大多数是农民,人口密集地区的土地大多数是农业用地,没有农业现代化,也就没有现代化。所以其实中国离现代化还早着呢。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