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音乐家长廊】马勒和艺术歌曲的交响化 -- 尼伯龙根·蜗藤

共:💬6 🌺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音乐家长廊】马勒和艺术歌曲的交响化

【音乐家长廊】马勒和艺术歌曲的交响化

文:尼伯龙根·蜗藤

七月份生日的最有份量的作曲家大概非奥地利晚期浪漫派作曲家马勒(Gustav Mahler,07/07/1860)莫属了。在美国某本“50大音乐家”的书的排名中马勒位列18位,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排名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马勒

30年来,马勒在中国越来越流行,他的音乐流行度从小溪变成了大海:从80年代主流西方音乐史教材中被批判,到乐迷以拥有马勒的交响乐全集为荣,到听马勒可以显示自己的音乐修养与众不同,到现在马勒的音乐已经变成一般爱好者的常备曲目。

这其实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由于马勒的犹太裔身份,60年代之前马勒的音乐在德国(含奥地利,下同)以外并没有广泛流传,同时也被认为是艰深难明的。1960是马勒诞辰一百周年,以此为契机,马勒的音乐才广泛引起公众注意,从此才一步步流行了起来。到今天,马勒已经被公认为一个西方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和世界是几乎同步的。所以我相信假以时日,马勒的排名还会上升。

马勒最著名的作品当然是九大交响乐。其实马勒的交响乐作品不止9部,《大地之歌》按他的标准就是一部正宗的交响乐。那么为什么《大地之歌》没有列为交响乐呢?说来好笑,原来马勒自己有点迷信,相信作曲家交响乐不能超过9部,这个就是著名的“curse of the ninth”,源自贝多芬以后,伟大的作曲家都没有超过9部交响乐,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和布鲁克纳都恰好写了9部交响乐。马勒对此有心理恐惧,在写完第8交响乐后,就决心把自己最好的作品留给第九,所以《大地之歌》就只能被剥去交响乐的名号了。

在写完第九交响乐之后,马勒还在构思第十交响乐。可是大概是他对宿命论迷信太深之故吧,第十交响乐最终也只完成了一个开头。

有意思的是,“第九交响乐之咒”的迷信起于马勒,也几乎终于马勒。马勒之后的交响乐作曲家大部分都没有受到这个诅咒,比如伟大的肖斯塔科维奇就有15部交响乐之多。唯一勉强的例外可能就是英国的和格·威廉斯吧,他也只做了9部交响乐,不过他也是一个“第九交响乐之咒”的迷信者。所以到底是这个迷信本来就灵验还是因为信者迷信而灵验呢?的确可以好好琢磨一番。

马勒的最高成就当然是交响乐。他的10部交响音乐作品几乎都是鸿篇巨制之作,其中有几部需要两张CD才能装下,而且马勒的交响乐作品也以艰深著称。交响乐作品在海顿和莫扎特时代是一种轻松休闲的音乐,贝多芬给予交响乐更多的思想内涵,但是马勒的作品即便和贝多芬的交响乐相比也更为“严肃”。听马勒的交响乐,不能当背景音乐听,而是要凝神静气,专心一致。除此之外,我们还不能用听传统交响乐的思维去听,因为马勒的交响乐的渊源并不来自交响乐,而是来自另外的一个领域:艺术歌曲。

德国是无可置疑的古典音乐王国,19世纪的德国浪漫主义音乐更是百花齐放。但是说到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核心,那就非艺术歌曲(Lied)莫属。

艺术歌曲的特征是诗意。18和19世纪的德国出了众多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歌德、席勒、海涅、莫里克等等。他们大量出色的诗作倾倒了一个世纪的德国音乐家。他们品读这些诗,为它们配上音乐,将其演变成为德国独有的艺术歌曲。在艺术歌曲中,诗永远是第一位的,而歌曲——即便在作曲家眼中——只是为了体现出诗意而已。

马勒是浪漫主义晚期的艺术歌曲大师,写了几套艺术歌曲套曲,最著名的是《旅人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少年魔角》(Des Knaben Wunderhorn)、《吕克特歌曲集》(Liebst du um Rueckert )和《亡儿之歌》(Kindertotenlieder)。但是与舒伯特时代用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不同,马勒的艺术歌曲是用管弦乐伴奏的。

艺术歌曲如何从钢琴伴奏变成管弦乐伴奏呢?那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变迁。

早期艺术歌曲形式是独唱和钢琴伴奏。在莫扎特和贝多芬时期,这种艺术歌曲就已经出现,但是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还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舒伯特和舒曼,他们是艺术歌曲的巨人,写下了数以百计的艺术歌曲,成为难以超越的高峰。

德国作曲家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他们头上永远有无数的经典,能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为求突破,后继的作曲家就唯有对艺术歌曲作出拓展。

勃拉姆斯是“两舒”之后的另一个艺术歌曲天王,他的思路有两个:首先是从民歌中取材,其次是把歌曲多声部化,以获得更多的变化。勃拉姆斯的笔下就出现了众多的有伴奏或者无伴奏的二重唱、三重唱甚至五重唱。

而另外一些作曲家的思路就是把艺术歌曲乐器化。孟德尔松就创造了无词曲的体裁(Lieder ohne Worte),这是完全用乐器把诗意表达出来。而李斯特就走另一条路线,把大量的舒伯特歌曲改编成为钢琴曲,力图把歌词抽离之后仍然能够保持歌曲中的诗意。

在多声部和乐器化两种成功的尝试之下,把艺术歌曲管弦乐化就变成了一个合符逻辑的进程了。瓦格纳在这时横空出世,影响了整个19世纪音乐,也大大加速了艺术歌曲管弦乐化的进程。对于艺术歌曲而言,他的影响至少有两方面:首先大乐队、大编制成为德国乐坛的主流,华丽的配器、宏大的曲风成为乐坛的时尚,这是艺术歌曲管弦乐化的精神因素。瓦格纳歌剧培养了一大批风格完全不同于意大利歌剧的歌手,他们声音洪亮,在良好的声响条件下足以和管弦乐队抗衡,这是艺术歌曲管弦乐化的物质因素。

马勒与理查斯特劳斯并称为德国晚期浪漫主义的参天巨树。两人都在1860年左右出世,成长时都深受瓦格纳影响,活跃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他们都热衷于艺术歌曲的创作,又同时都是伟大的指挥家,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乐队资源去演练自己的作品,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开创了艺术歌曲管弦乐化的潮流,为伟大的德国浪漫派音乐传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理查·斯特劳斯240多首艺术歌曲,除了早期的采用钢琴伴奏之外,大多数中后期的作品都采用大乐队伴奏。斯特劳斯本身是出色的管弦乐作曲家,又是出色的歌剧作曲家。因此他的艺术歌曲作品除了规模宏大之外,还更加追求戏剧性,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艺术歌曲、管弦乐和歌剧的结合产物。

马勒的作曲的源头同样是瓦格纳,他同样也是力主艺术歌曲管弦乐化的代表人物,但是马勒比斯特劳斯走得更远。除了把艺术歌曲管弦乐化之外,他还有更加远大的目标。

马勒是瓦格纳的整体艺术理念的信奉者。瓦格纳把歌剧和交响音乐融为一体创造出乐剧,马勒就决心将艺术歌曲交响乐化,把交响乐彻底地融合在艺术歌曲的诗意当中。在马勒的交响乐创作中,诗歌、艺术歌曲和交响乐密不可分。在他的意念中,几乎每部交响乐都有诗篇作为基础,交响乐本身就是诗的配乐。

马勒的四部管弦乐声乐套曲本身都已经是非常出色的作品了,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歌曲都成为他创作交响乐的源泉。马勒的创作途径经常是这样的:他先读诗,寻求灵感,然后为诗歌写下旋律。这些旋律一部分会写成艺术歌曲,而另外一些就作为自己的交响乐素材。即便写成了艺术歌曲的旋律,马勒也仍会不时地将它们用在自己的交响乐中。

马勒的交响乐都和这些歌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第一交响乐的第一乐章的主旋律直接取材于《旅人之歌》的第二首;第二和第三交响乐都用了歌曲中的素材。第五、第六和第九交响乐都有着《亡儿之歌》的影子。而第二、三、四和第八交响乐都直接加入了人声。在马勒的一些交响乐中,除了长度之外,已经很难分辨到底是艺术歌曲还是交响乐了。诗歌、艺术歌曲和交响音乐在马勒的手中达到了空前的统一。

当然,最能反映马勒诗歌交响化思维的作品是《大地之歌》。这首大地之歌说来还和中国有关系,因为马勒看过德国翻译版的唐朝选辑之后有所悟,就从中挑选出七首,谱写了60多分钟的音乐,成为六个乐章的交响音乐。他挑选的六首诗分别是李白的《悲歌行》、张继的《秋日孤人》(?)、李白的《青春》(?)、《采莲曲》、《春日醉起言志》、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维的《送别》(带问号的不能确定原诗),所以这部交响乐是名副其实的“艺术歌曲”。

不过不知道是德文翻译本的问题还是马勒自己的问题,《大地之歌》反映出来的意境和中文原诗颇有差距。最大差别的是最后一个乐章(也是最长的一个乐章),它糅合了孟浩然和王维的诗。他将孟浩然的诗用于描景烘托,用王维的诗写意抒情,描绘出一个苍凉的送别情景。孟诗写景空灵脱俗,悠然适意;王诗虽写送别,但表达的是佛家的随缘不执着。但是马勒表达出来却是一种叔本华式的悲观宿命,和原诗原意可谓南辕北辙。呵呵,马勒居然也深谙“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道理。

王维:《送别 》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马勒的交响乐全集是一个热门,无数指挥家都出过马勒交响乐全集或者选集。各个版本的比较成为乐迷的口水大战。在我看来,最经典的录音当属伯恩斯坦。在马勒尚未大热的时候,伯恩斯坦就已经沉迷于马勒,并留下了两版全集录音,而当时全球仅仅有5版全集录音!伯恩斯坦录过两版马勒交响乐,在DG中有一次,指挥维亚纳爱乐乐团、阿姆斯特丹和纽约爱乐乐团,这版包括几部艺术歌曲,共有16张。在Sony中有一次,指挥的是纽约爱乐乐团,包括了部分艺术歌曲,但是没有大地之歌,共有12张。这两版各有擅长,但是从曲目的完整和编排的来看,DG版更胜一筹。DG版把相关的艺术歌曲和交响乐混合编排,这样就能让听者特别是初听者更加能把握马勒的艺术歌曲和交响乐的关系,而这正是认识马勒音乐的关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DG版马勒交响乐全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ony版马勒交响乐全集

马勒的音乐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和第六交响乐。第一交响乐的第一乐章的主旋律就是《旅人之歌》的第二首,这也是我最喜爱的马勒的旋律之一。这两段音乐在youtube上都有,《旅人之歌》我挑了个费舍尔迪斯考的版本,第一交响乐第一乐章我跳了个埃森巴赫(Eschenbach)版的,大家可以听一听。

[FLASH]http://www.youtube.com/v/tKtRombx5DM[/FLASH]

[FLASH]http://www.youtube.com/v/FAkvYjDuvsA[/FLASH]

关键词(Tags): #音乐家长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