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两汉地方政府简述 -- 扁舟不系

共:💬5 🌺1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两汉地方政府简述

两汉的地方政府简述

——严耕望《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史》读后

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为郡县制。此制萌芽于春秋,流衍于战国,完成于秦,大备于两汉,实为中国地方行政制度之初现。郡县制实际包含郡(国。王国)-县(侯国,邑,道。县主蛮夷曰道,公主所食汤沐曰邑)-乡-亭-里(聚,落)等五级。此外汉武以后设立行使监察任务之州(刺史)一级,东汉以后也转化为一级地方政府。诸级地方政府之中,大致郡以仰君相,县以俯民事,而县下复有乡,乡下有亭,亭下有里(城内)、聚、落(野外,类似于自然村)。乡亭以下官员为县廷派出之属吏,实际上不能单独成为一级完整的地方政府,有完整行政权及内部组织的地方政府是为郡和县。郡称郡府,县称县廷。

一郡之长为郡守,后更名太守,秩二千石,王国则为国相,京师又有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太守于兵民郡事无所不统,俨然为君,其属吏与其亦颇有君臣之分,盖去古未远,尚有封建余意也。郡府有佐官和属吏,分别标准为秩,秩在200石以上为佐官,百石以下为属吏。

太守佐官有郡丞,秩六百石。又汉于兵甲特为重视,有都尉,秩比二千石,佐太守典武职甲卒,其亦有丞,秩六百石。边郡又有长史,秩六百石,掌兵马。从这谢佐官中的秩可以看出,一郡之中,能够对太守有所掣肘和威胁的,就是这位都尉了,历史上也的确如此,许多守尉之间关系都并不一定能那么和谐,如宁成为“济南都尉,郅都为守。始前数尉皆步入府,因吏谒守如县令,其畏郅都如此。及成往,直陵都出其上。”而且到了乱世,由于都尉直接掌兵,反而可以架空太守,如西汉末窦融谋河西五郡独立,其身份乃张掖属国都尉,与其谋者酒泉太守梁统、金城太守厍钧、张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六人中有四人为都尉,由此可见一斑。不过正常情况下,太守号为郡将,还是能制住都尉的,如汉武建元三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告急于汉。武帝遣中大夫严助以节发兵会稽。会稽守欲距法,不为发。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乃发兵。这里就没都尉什么事情,发兵与否,全在于太守。

太守属吏则有功曹史,有五官掾,有列曹掾史,有主簿,有督邮,等等,按功能大致分为纲纪、门下和监察等。

功曹史掌所有属吏的功劳铨选,实为一郡纲纪,属吏之极,东汉汝南太守宗资任功曹范滂,南阳太守成瑨亦委功曹岑晊,二郡至于为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

功曹史其次有五官掾,官职不知所掌,据我猜想可能类于中央之三署郎将(左、右,五官中郎将),三署郎将所管理的三署郎在郎署学习一段时间后一般外放为县令长,负责一方;依例,五官掾可能是管理郡府所属的低级小吏,教他们学习为吏所需知识。

其下有列曹掾史:

1户曹,时曹,田曹,比曹,水曹(都水),主民政

2金曹,仓曹,市掾, 主财政

3集曹,漕曹,法曹,主交通

4兵曹,塞曹,尉曹,主兵

5贼曹,主治安

6辞曹,决曹,主司法

7医曹,主医疗

8学官,主教育

列曹掾史以下,有卒史,循行,书佐,干小史等小吏,数量数十至数百人。除此以外,还有散吏如祭酒,从掾位,从史位,待事掾,待事史等。

纲纪以外,郡府从事监察的有五部督邮,这个有三国垫底,张飞鞭打督邮,大家大概都不陌生,监察官不受欢迎,挨打是活该。不过多半情况下,官员见了督邮可没那么胆壮。

纲纪监察以外,太守尚有门下,我理解和现在的某长办公室差不多,头头是为主簿,其属有主计室掾史、录事掾史(文书),谋曹掾史(谋议),奏曹掾史(奏议),少府史(私财),门下督盗贼、门下贼曹、府门亭长(护卫和侍从),以及门下掾史(无定守)等。

县廷与郡府设置相仿,唯大县称令,秩千石;不满万户者为小县,称长,秩六百石或者四百石。县又有廷掾,如郡之有五官掾,。

县下有乡,大乡(户五千以上)长为有秩,百石,又有乡佐;小乡长为啬夫,啬者省也,夫者赋也,谓均民役赋也;乡又有乡佐,游檄,三老;乡下有亭,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与乡吏一样,性质均为县廷派出之属吏。

两汉地方政府组织特点:

其一,郡县制虽号萌芽于春秋而备于秦汉,但其发展其实如今已不得而祥,盖其发展最速阶段在战国时期,不幸的是这段历史如今是中国历史上最糊涂的时期,盖其时战乱频仍,许多事物都没有来得及记录,还加上始皇帝的烧书,所以如今只能于郡县来历和长官设置还有所知,列曹发展是没于洪流了。郡,说文曰,从邑君声,姚鼐释之曰,郡起于秦晋,以其所得戎翟地远,使人守之,为戎翟民之君长,故名曰郡;县者县系也,唐德刚释之曰,县者悬也,悬而未封也。这是说,在封建时期,大部分土地都是要封出去的,有部分未封的,则暂时有中央设官管理,这块地就叫县。后来封建瓦解,县就越来越多了。亭者亭障也,先是战国时各国在边境设立亭障,候望相备,后发展到在道路上设立亭舍,以备官员行人休息使用,亭舍要人管理,而此人后遂连亭舍临近之民一并管理,盖亭舍处于道路,交通方便,便于联系上下也。乡在周已有,为国离邑,然规模甚大,一国封圻之内仅设六乡,乡有卿一人,汉时则下降为基层组织。

其二,郡县制虽然是地方行政制度之始,但一出现表现比较就成熟,从行政区划,长官任命及内部组织设置,都比较完善,这乍一看比较令人惊奇,但是如注意观察,则会发现这并不十分出人意外,盖郡府县廷组织均效法中央进行组织,是一规模小一些之中央也。郡长官太守如一郡官民之君父,而郡府列曹之设置一如相府,又有都尉作为太守副将专司兵马,一如中央之太尉。边郡兵多者又有长史司马,一如中央之诸将军校尉,等等。这里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汉武帝是如何设尚书以分宰相职权的,盖相府原本就包含有列曹掾史治民,武帝另设尚书,实质上就是以皇帝-列曹尚书这一套代替丞相-列曹掾史,从而使丞相府失去权力。

其三,在官员任命和升迁上,所有官员几乎都是从县小吏逐步升级,从小史到卒史,到列曹史,到列曹掾,到廷掾,到县功曹史,进一步则为郡吏,又依郡小吏-列曹史掾-督邮-五官掾-功曹,由于郡功曹已为地方属吏之极,下一步则或为小县长-大县令-郡国都尉-守相逐次升迁,或举孝廉和茂才至中央任职。故凡二千石以上,几乎无不有地方任职之经验,而官和吏之间,路途并无分别,凡为官者,几乎无不从吏而来,迥异后世官吏分途,为官者不为吏,不悉政事,为吏者终身为吏,永屈下僚,遂此如宋江一般搞出很多名堂。其次在官员任命上,中央只指派郡县长吏(郡守,郡丞,都尉,县令长等),其余属吏皆由长官自辟。长吏由中央任命,这是作为中央集权政府之必然措施。此外,由于长吏职权极大,故此例避本籍,以免坐大;其次虽然长官可以随意自辟属吏,但事实上有一限制,即所有属吏无一例外,必用本地人,如此可以给地方俊乂出身机会,而且他们熟悉本地,可以对长官多有辅助。

其四,注意到汉各级政府之称呼依次为国朝郡府县廷,可能即为后世百姓习惯称官府为朝廷之来源。

其五,汉属吏多以 史 为名,如郡府属吏有功曹史、列曹史,文学史,计室史等,以下则有卒史,干小史等,散吏尚有从史位,待事史等等,这还只是郡府组织,如推展开的话,则相府掾属有长史、少史以及令史,御史大夫属下则有御史侍御史,地方从事监察之刺史(本为相府东曹诸史外派),其属几乎全部以史为名,如有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部郡从事史以及文学从事史等等。史家解吏名由来为吏者,理也;我猜测诸吏以史为名者,是因 史者,事也,初从政事也。

最后说一下两汉州由监察区转变为地方政府的发展过程。如同郡设五部督邮对下属县进行巡视监督一样,对郡守进行监督的监察官一开始是丞相府派出的,实际上是负责功劳铨选的丞相府属吏,具体说是相府东曹掾史,并非定职,也无一定区域,事尽则返。汉武帝弱化宰相权力,在中央置尚书,同时对地方的监察权也就不得不一并接过来,所以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域,京师设司隶校尉,秩比二千石;余地分为十二州,州设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刺史初设时但从事监察,不治民,无治所,亦无从官,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所至郡国事先则派遣郡属吏迎于境上暂时为刺史服务,称从事史,有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等,事尽诸从事史即返回本郡,岁尽刺史则返回京都奏事。光武中兴以后,刺史职权增加,得以参与地方政治,遂逐渐有治所,诸从事史亦逐渐变为刺史属吏,刺史岁尽但遣属吏上计,如郡守然,而州遂由监察区转变成为地方政府之一级。而此后中国历史上,由监察区转变为行政区的现象遂成常态,如唐初设十道,宋初设十三路,明初设十三道,最后这些监察区都变成行政区,盖一旦拥有了治官权,也就有了治民权也。而新转化而来的行政区由于面积过大,一般都不得不对其再次进行分割,将其区域缩小。州于汉初设时不过13,至隋唐已达400余;唐初十道,至元和以后已达50余;北宋初有13路,不久增至19,而南宋虽偏安一隅,诸路总数则未见减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