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莫效书生乱解禅(一) 苏东坡的聪明 -- 淡淡微风

共:💬103 🌺16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莫效书生乱解禅(十二)修行与密宗的基础

  修行的目的,就是找到生命的本原,自己控制自己的生命。

  真正的修行之路,并不好走,再把前面曾经摘录过达摩祖师对二祖神光说的那段话重复一遍:“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我们一般人可以反思一下的地方,“精勤”、“行”、“忍”、“小智”、“小德”、“轻心”、“慢心”。 

  当我们觉得自己明白什么、掌握什么、精通什么的时候,想想自己有没有为此付出了那些努力,有没有把想法和实际行动“知行合一”,有没有忍受忍耐过别人受不了的,你觉得自己是聪明?小智慧?还是大智慧?品德呢?小品德,还是大品德?敢不敢说自己拥有这些?有没有轻视的想法?以为那个东西就那么简单,自己琢磨一下,就“悟”了?以为自己真明白了真懂了?有没有自己觉得自己对了,就看不起别人了,看不起古人了,看不起别的修行人了?

  样样都做到了,也还只是基础而已,离上路子,还远着呢,更别说目标和结果了。

  重复一遍的意思,不是想吓唬谁,而是想强调一下,要有多大的勇气,和下多大的决心,才能接这个茬儿。接了这个茬儿,又要做多少的努力,才有可能有所收获——所以,寺庙里的大殿,都叫做“大雄宝殿”,不是大英雄,做不了这个事。

  禅宗里有句话叫“如刀锋上走冰凌上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稍微有所不慎,就可能丧身失命,坠入未知。

  所以,在密宗里,要先把你的身心都布施出去,才能开始修行——想修行?先把自己的身体当不是自己的,这个头脑思想也不是自己的,不然,没戏。

  修行这件事儿,就象那首歌唱的:“爱一个人真的好难。”

  当然,如果只是沐浴一下“阳光”,玩一下里面玄之又玄的东西,润色一下短暂的人生,让它多一些迷幻色彩,又不用吃迷幻药,也不用受苦去真正解决问题,那就没那么麻烦,也没那么危险——反正你就随波逐流,过一天算一天,晃到哪里算哪里罢了——“六道轮回”,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么?至于六道轮回有多苦,这个就不方便说太清楚了,浅了,容易被误会成迷信,深了,太吓人。佛曰“不可说不可说”啊。

  然而,修禅,实在是太诱人的一件事,能搞明白生命和宇宙本源,能控制自己的生命,无疑是太巨大的诱惑。一悟之下,顿超三界,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对一个普通的生命个体,一个在人类世界里经历了无数苦痛、无奈、折磨,而且可能永远无休止的那么苦难下去的人,就更不用提了。

  这其中的风险有多大呢?

  楞严经里大致的列出了五十阴魔,其实,岂止!——任意一点疏忽和变化,都可能出现连锁反应,导致万劫不复,可以这么说,万里无一。“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鳞角”。——那怎么办?

  那么,怎么能在这么大的诱惑,和这么大的风险里,求一个尽量稳妥的解决方案呢?

  答案就在我们前面提到的,弘一大师和印光大师的对答里。

  有句话叫:“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又有句话说:“真僧只说家常话”。

  家常话里往往最深的道理,只是我们没有在意,轻轻放过。

  印光大师被称为“乘愿再来”的大菩萨,面对被誉为“三百年来一人者”的弘一法师,不谈“妙有”,不谈“真空”,不谈那些玄之又玄的怎么听都不懂的深邃道理,只谈众所周知毫无玄妙可言的“念佛”,为什么?

  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这么难、这么危险的修行之路,怎么样才能走的稳妥些、安全些呢?

  按照通俗的说法,有些什么前提条件,才能走的通呢?

  两个字:福、慧。

  世间的洪福,出世的清福,世间的聪明,出世的智慧。

  常常看到现在的人用智慧来称呼生意人,只能无语,如果那也算智慧,古往今来的那些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老子等等,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智慧这词儿,还是用来称呼形而上比较好些。

  当然,在现在骄傲自豪不分,高贵与性感不分的时代,让人去区分这些,难度也大了些。

  话头回来。

  没有修福修慧的基础,修禅,那是空中楼阁——说到这里,想起了,这个成语也是出自佛经。

  禅学,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空啊有啊,就没事儿了。

  基础工作,一样也不能少。

  福怎么修?慧怎么修?

  修福的重点,就是我们生活中的行善积德——呵呵,不是迷信哦,不信的话,你走走看!:)

  为什么我们总是心里不平,想修,总是不得力,不是这里有问题,就是那里有毛病,要不然有人骚扰,要不然自己静不下心——往往不是定力不够,不是功夫做的不足,不是苦头吃的不够,多半儿是福德不够。

  不舍得自己,不牺牲自己,不布施别人,没有行善的基础,没有德行的基础,想得心安,想有理得,那又是“颠倒梦想”,做梦也不可能。

  修慧的重点,就是法布施,一个人躲在小屋里贡高我慢,就是自己很牛,看不起所有人,“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秋冬”,自己觉得自己不错,那没有用,要把自己的心得贡献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得到好处,也明白你明白的道理。道理是大家的,不是你自己的,藏在心里,用来作为看不起别人的工具,想得到智慧,也是做梦。

  所以,佛法里常常提到“无我”,连我都看不开,看不破,舍不得,还能得个什么!

  

  现在比较流行密宗。

  佛早就说过,到了末法时代,最流行两种法门,一种是密宗,另一种就是净土宗。

  密宗的流行,原因很多,比较容易看到的原因,一则因为看起来神奇,现在这世道,都讲究外在的包装,那么外在内在看起来都很玄乎的密宗,自然就容易吸引人的好奇心,何况还有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双修”欢喜佛。

  另外一个,密宗看起来不太枯燥,不要去学习那么多枯燥的基本道理,可以偷懒。请上师灌个顶,就解决很多问题,自己就省事了,老师教个密咒,有神奇的力量,念念,就如何如何,不用盘腿又疼又活受罪了。

  而且还标榜“即生成就”——这辈子就可以解决问题,多好啊!

  可是,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想一本万利,想一蹴而就,还是想占尽天下便宜?

  学佛人常常有的毛病,就是“偷心不死”。

  平常人窃名偷利,修行人偷什么?

  偷懒啊!

  真学密宗,想有成绩,比禅宗还苦——你不是想“即生成就”么?你想把很多辈子的事情一辈子解决,自己就要把许多辈子的苦一辈子全吃了——不吃苦的方法,不是假的,就是基本上就没什么大用处的。不信?先去看看“密勒日巴尊者传”,看看真正密宗有成就的大宗师,是怎么修行的。

  密宗的修行法门,是有比较快的效果,然而,并不见得稳妥,尤其对大部分人来说,没有合格的上师在旁边看着,一点一点给你提点,和走钢丝差不多,随时有危险。念咒的方法如果不对,不相应,那也是事倍功半。

  和显宗的三皈依略有不同,密宗要多一个“上师”,因为密宗更多采用修身和观想为主,都是很微妙的方法,些许的差别,就是迥然不同的结果,需要老师随时在旁边指点迷津,没有一个好的老师细心切实的教导,想求个真谛,或者不出问题,也是难上加难。

  当然,有大智慧大因缘的人除外。

  然而,这世界上有几个人有那样的因缘和智慧啊!

  据说,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密宗划时代人物宗喀巴大师,就是到了中阴身才成就的。

  我们何德何能,能做到隔阴不迷,有定力到中阴身成就?

  当然,现在的密宗法门,也根据时代和具体情况做了很多改变和改进,比如有些就是告诉你如何持咒,再加上一些观想和仪轨,深入的东西,和需要下死功夫的东西,都不讲,这也就基本上与显宗的修行方法换汤不换药了。

  其实,本来就是换汤不换药的事情,只是不了解内在规律的人,看起来有大不同而已。明眼人看来,禅宗就是大密宗,密宗也是大禅宗,一而二,二而一,殊途同归,同样,净土宗也是大禅宗、大密宗!归根到底都是一回事,就看你能不能看明白了。

  “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说到底,都是那几招,无非在“眼耳鼻舌身意”上下功夫,能有多少花样——还真是有不少花样!能把你玩儿的团团转,头昏脑涨。外行欺负内行,实在是太容易了。

  你喜欢玩儿花样儿,自然就有人给你玩儿,玩儿来玩儿去,玩儿了谁呢?!

  那么,这么多的法门,这么多的危险,这么诱惑力的结果,怎么办?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