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和平友好起于心手相握 – 评汶川大地震后中日关系的缓和 -- 萨苏

共:💬169 🌺41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接受救援比提出救援更困难

很感谢大量的日本人能撇开恩怨感投入援款捐物的行列中,

能够迅速地组织起精干的救援力量奔赴灾区……

而国内民众、政府的善意回应则促成了进一步良性互动的实现,

毕竟我们知道,接受救援比提出救援更困难。日本在95年阪神大地震后,也曾长时间地拒绝外国救援。

有好几位朋友问起日本在阪神大震灾以后拒绝外国的救助人员参加救助的事情,确有此事。在这里顺便说一下,老冰倒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忌讳,因为接受有接受的理由,拒绝也有拒绝的原因,很难说是对是错。

阪神大震灾发生以后最早提出派救助队的是英国政府,在电视新闻报道10分钟以后,英国的FAX就到了日本外务省,但最后英国救助队到达现场是在救助活动已经停止了了的一星期以后,驻横须贺的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也提出派军舰到神户用直升飞机帮助运伤员,也被日本政府以政治上不方便,码头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等加以拒绝,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捐助的价值数百万美元的100吨救灾物品也被日本政府怀疑是民间企业的商业广告操作行为而加以拒绝。

这种拒绝外国救助人员参加救援的举动经常可以看到,其实不带单纯感情因素来看这件事,除了确实有一些衙门的官僚习惯以外,有些东西不是不可理解。老冰来解释一下这件事,救助队是职业救援者,确实是专家,老冰见过他们表演。他们能以令人无法想象的速度在一座全垮了的废墟下面把人弄出来,就算那是表演,你也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训练有素。

但是,那只是在他们国家,在他们熟悉的国土,熟悉的建筑方式,熟悉的建筑材料,熟悉的建筑构造,熟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面才行。换了一个环境,在一个建筑方式完全两样,人们的活动习惯和思维方式不一样的地方,对着一堆瓦砾,他首先就无法本能地反应出最有可能有生存者的地方,建筑材料的不同,就算采用同样的建筑机械,他们也无法同样得心应手地搬走障碍物,更不要说仪器和小型工具可以随身携带,大型建筑机械只能使用当地的,无法得心应手了。语言的障碍也妨碍和现场指挥系统的沟通,当然可以配翻译,但有几个懂工程和救援的翻译?将心比心,老冰要是现场指挥,也会对外国救助队伍皱眉头的。德国和奥地利,美国和澳大利亚之间或许没有这些问题,但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确实比人想象中的要大得多。

日本当时拒绝外国援救人员主要还是出于这些考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