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毒舌:部分西媒对震灾的歪曲报道 -- 厚积薄发

共:💬171 🌺22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zt评抗震救灾:德《世界报》主编挨中国板砖

德国《世界报》网络论坛成了中国愤青跟德国读者斗嘴的战场。昨天下午,《世界报》在头条位置发表驻华记者约尼•埃林(Johnny Erling)署名文章——《震后中国放松审查》,称赞温家宝总理冲在抢险救灾第一线,CCTV也敢于直播惨烈画面,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当局讳莫若深的表现形成鲜明对照……

这篇文章引来了《世界报》主编托马斯•施密德(Thomas Schmid)的跟帖——“中国的透明是一种算计”:

“一个多星期以前,缅甸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对本国人民负责的政府的表现。他们首先否认‘纳尔吉斯’风暴带来的灾难性恶果,随后又铁石心肠地拒绝接受外国援助,丝毫不为灾情所动。

但也有不一样的时候,中国就是一个例子。温家宝总理在地震发生的当晚就飞往四川灾区,果敢坚决,令人刮目相看,尽管他并非全知全能。着陆之后,他和救援部队一样寸步难行,这一点也如实反映在新闻之中——正如及时更新的死亡人数估测。中国政府的确在透明度上做足了努力。然而,这一切当然与希藏、奥运带给中国领导人的压力有关。坏消息对于中共当局毫无用处——但在地震这件事情上,既然已经发生了,不如积极面对,努力化弊为利。透明化的背后是一种私利的考量。

这种私利却又受到了普遍的祝福。看上去似乎又不尽然如此。个人生命对于大国中国来说从来都是不足为惜,相反,统治者总是在为生命的葬送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当总理在敦促救援工作时说:‘早一秒就能救活一个人’,中国当权者似乎在做他们以前认为没有必要做的事情:体恤民间疾苦。也许暗藏心机——却依然是一个大的进步。”

施密德的点评遭到众人的群起而攻之。一位Zeng姓网友说:“我是一名北京大学生,不能认同您的观点。请您评论一个真实的中国,而不是您主观臆想里的中国。”

另一名读者(可能是中国人)称:“我很惊讶,您怎么能说这种话。中国此前也常常遭受重大自然灾害,例如几乎年年都有的洪水,中央政府和解放军也同样反应迅速,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厉害的两次是在1991年和1998年。难道您只是头一次知道?那只能说,您写这样的文章还不够格。再说‘私利’,哪个搞政治的又不是为了‘私利’?”

一个估计是在德国生活多年的署名stein的华裔详尽描述了1998年中国政府的抗洪努力,称自8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隐瞒重大灾情不报的唯一一次负面典型是2003年的萨斯疫情。对于此次四川大地震的艰险救灾,stein更是费了一番笔墨,最后写道:“温家宝和登机部队官员说,‘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一位66岁的老人,已经在救援前线连续抗战了40个小时,无论是我,还是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会把这看成是一种橱窗政治。政府赢得的不仅仅是尊敬。亲爱的主编先生,请您只对您充分了解的事情发表意见,否则会给人留下不负责任的印象。”

……

可惜,一些网友心平气和的意见表述很快就淹没在了满嘴“纳粹”、“猪头”的愤青叫骂声中。甚至有人扬言,要扔50枚原子弹过来。有人开始反唇相讥。一名现居北京的德国读者叹息道:

“我的那位在战争中失去一只胳膊、总是将《世界报》小心叠好,很显摆地插在上衣口袋里的中学校长也许要气的把第二只胳膊甩掉——假如他不得不看到:他一向钟爱的《世界报》竟然成了煽动仇恨、激化矛盾的平台。一场自然灾害究竟有什么好评的呢?

我还是赞同《图片报》的那句话:一点审查或者管治还是有好处的。

我为一些人的言论感到羞耻,不想翻译给我在北京的那些虽然英语很棒,但谢天谢地几乎不懂德语的中国朋友们听。

祝愿进步”

外链出处

世界报原文连接

外链出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